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423|回复: 0

[房产杂谈] 房地产调控效率为何屡屡“缩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16: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路走来,已近10个年头,其间,政策叠加,“新招”、“猛招”、“狠招”频发,可效果始终难如人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调控效率屡屡“缩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到底还有哪些“结”没有解开?相信所有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在解读这个基本却也根本的问题。笔者在此试图从调控模式、利益博奕和体制依赖这三个层面,来谈一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心得体会。

  从调控模式分析,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干预和协调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现象,尽管这种“干预和协调”在程度、手段和技术路线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是归纳它们实施“干预和协调”的落脚点却只有两种,一种是和市场站在同一面,通过借助和放大市场本身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干预和协调”的底线是以不破坏市场规律为前提,采用的手段都严格限制在经济和市场本身的框架内;另一种“干预和协调”是站在市场的对立面,通过行政的力量来改变市场本身的运行。

  房地产调控是经济“干预和协调”的具体体现,调控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完全有必要回头去思索一下调控模式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了。

  从利益博奕分析,这是一个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议得很透的话题。调控成不成功,必须用效果说话,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而要有效果,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控政策的执行力问题,翻开近几年来有关国家房地产调控的文件,只要是国家部委一级发的文,绝大多数都是许多部委办局的联合发文,但是,这些发文部门,各有各的利益和想法,会上表态很好,但是真正抓落实时三心二意。

  从体制依赖分析。从理论上说,是泡沫终归要破裂。但是,大部分国人并没有这样的实际担忧,因为在他们看问题和做决策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底线,那就是我们的国家制度,他们觉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真发生什么大的市场动荡,国家完全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化解风险,去救市。比如我们的国有银行,先前沉重的不良资产负担,早已超过了市场准则所能包容的破产警戒线,但是它们没有“死”在市场面前,通过剥离不良资产等非常手段,不但活了下来,据前不久公布的资料,它们每日还赚几十个亿,“钻石”行业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再如,去年国家曾经对各地方的投融资平台进行了深度调查,发现问题多多,风险和泡沫已经远超出可控范围,许多专家开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中心意思就是“清理”二字,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现了问题并不代表就可以单刀直入去解决问题,而是有着许多的顾忌,所以,尽管行业早亮起了红灯,但是背驮着地方政府一项项重要目标任务的平台们依然在负重前行。

  思维是有惯性的,人们想,国有银行可以,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可以,为什么房地产不可以?在这样的逻辑支撑下,尽管房地产泡沫早已显现,尽管国家已经三令五申地要求审慎和理性,但是大部分开发商和消费者还是抱着乐观的预期,这使得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效应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4 20:53 , Processed in 0.1239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