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宋彦伟 )“大堤穿海,蟒蛇走、直抵晶宫门首。隐卧成龙,雍固那、欧亚桥头渡口。梦里笛喧 鲸艨鼓浪,岸对千军吼……” 看了这首韵味十足,气势恢宏,以精美之笔描述欧亚大陆桥连云港东桥头堡的诗词,你一定会以为出自哪位诗人名家之手。其实,诗词的作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叫刘长春,东海县双店镇宋庄村人,是共和国同龄人,1965年参加工作,从事水利电力工作38年。从小就喜欢诗歌,特别对于古诗词创作情有独钟。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4年退休后,他不去打牌下棋、跑酒场,过无所事事的闲暇生活,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诗词创作中去。 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他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读书“充电”。并做到走出去,学习交流,拜师学艺,激发创作灵感。1999年7月,刘长春独自赶往北京参加了由《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诗词创作高研班学习;2000年7月应邀参加了第三届“情系神州世纪风采”全国文学艺术交流会;2001赴天台山唐诗之路笔会,游览了名山大川,自然风光,开拓了视野,还幸结识了周笃文、欧阳鹤、孙轶青、刘征等诗词界泰斗、诗人名流,经过虚心学习请教,广结诗友,受益匪浅。 古诗词创作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一篇诗稿哪怕有一个字违反韵律,不符合“平仄”,不按照词牌要求,就算不上成功作品。刘长春每完成一篇诗词创作,总要第一时间打电话向诗词好友请教,广泛征求意见。感觉个别词不妥,需要修改,总要苦思冥、仔细揣摩,一字一句反复推敲,茶不思饭不想。有时干脆拿上诗稿来到文化站或者赶往东海县诗词协会找同行修改、挑刺。他深知,人多力量大,三人行必有我师,好作品是改出来这个道理。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把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他的作品或是歌颂祖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或是歌颂新农村、新变化、新风尚,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有感而发,叙事纪实,无所不猎,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生活气息。洋溢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说,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连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如今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彩电冰箱空调一应俱全,想都不敢想的美好新生活,怎能不自豪地拿起笔来热情讴歌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不贪图名利,凭着浓厚的社会积累、生活的感悟,凭着一份自信、执着和默默坚守,让刘长春迈上了成功,收获到了丰收的喜悦。他满怀豪情,历经多少个不眠之夜,抒发全身心情感创作的253篇诗词作品在《中华诗词》、台湾《海州文献》、《东海诗词》、《东海之韵》等报刊杂志发表。《仰望西柏坡》、《骏马奔腾》、《申奥成功》、《醉思仙·贺“嫦娥”》、《老城即景》、《山村之夏》、《沁园春·红旗插澳门》、《浣溪沙·历史性握手》、《醉思仙·贺“嫦娥”》、《夜行船·神舟六号飞天》等38篇经典作品被《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中国喝彩》、《中华诗词家名典》、《世纪诗词大典》、《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江苏诗词二十年》、《连云港诗词二十年》等书籍收编采用。有的作品还在国家及省市级诗词作品创作征文大奖赛中获奖。他现为《中华诗词》重点作者、2010年加入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同年8月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吸纳为会员。 刘长春对诗词超出寻常、如醉如痴的创作激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不少庄稼汉、退休教师、青年学生也喜欢上了诗文创作,文学新人层出不穷,为双店镇《月牙墩》文学期刊培养了重点作者。他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比起诗人名家的作品,我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他看来,六十多岁的年纪,他还是个文学青年。现在,在坚持诗词创作的同时,他又操练起了书法绘画,每天不是独自书屋挥毫泼墨,就是找同行切磋技艺,力求诗书画的完美融合,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就这样,他每天早起晚睡,忙忙碌碌的,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晚年生活过得乐呵、富有情趣。 https://www.lygfish.com/ |
GMT+8, 2024-11-20 04:32 , Processed in 0.0462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