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二十二岁,走在城市的人群中极易被淹没,有些梦想羞于启齿,因为好像如同我的身影极容易被岁月时光带走,但是,我时候我也在想,谁的青春没有个一些光怪陆离的梦想呢?有梦想的青春不是更可贵吗? 小时候我想当一个画家,因为热爱色彩带给我的生命力与希望。于是小学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跟着当时科班出身的美术老师断断续续学了一段时间国画,画大白菜,牵牛花,小蚂蚁,螃蟹和虾。记得宣纸在当时很贵,我用废旧的报纸练习画画,练到胸有成竹了就画在宣纸上,最后家里的一整面墙上都贴满了我画的画。我还喜欢书法,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贪玩弄脏了衣服妈妈会唠叨,但是只要是画画练字把颜料墨水弄到衣服上妈妈却什么都不会说,认真仔细帮我洗。 后来,我爱上了看书,想当个作家或者自由撰稿人,于是看很多书,当时最喜欢的书是散文和各种杂志,初中时代没有特别多的零花钱买闲书,周末的时候爸妈都忙于生意,就一个人做公交到市里最大的新华书店和沿江边的图书城去看书,一整天都泡在书架边。那个时候虽然年纪不大,已经喜欢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书,张爱玲,三毛,余秋雨,林海音……有些情感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是却迷恋文字带给我的美与宁静。看到晚上六点多的时候再从书城出来,在路上买零食和汽水,边享用边走到公交站台回家,感到异常满足,每周如此,一直到我初中毕业。虽然已经过了近十年,我现在都记得图书城那条路的一些点滴,我想大概是因为看完书的时候脑袋异常清晰的原因。 后来我开始写一些小文章投稿,那时是高中,学习很紧张,但是我会抽出睡觉前的一段时间看看除了辅导资料以外的书,一来是不想断了自己这个看书的习惯,二来也是自己缓解学习压力的途径。现在都记得校门口那家书店叫四维书社,书店不大,却有很多书,包括那个阶段我喜欢的各种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人物,以及贾平凹主编的美文,和今年三月已经离世的赵长天先生主编的萌芽。我记得每周末都会买几本杂志回家,有时候为了能交换阅读会和我的死党一人买一本不同的,看完之后交换。每期必买的就是萌芽了,也参加过当时很火爆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只因为屡投不中,最后只得作罢。现在在娱乐头条风生水起的韩寒和郭敬明都是通过这个比赛展露头角的。 在那个阶段有两个名字给我很大的激励,一个是蒋方舟,比我大一岁的才女,目前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和《意林》杂志社顾问,写了很多不错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她。还有一个名字估计没有蒋方舟那么有知名度,她叫龙沐云,曾经是《大连荒岛书单》栏目受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连获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破格进入南大面试。但是我起初关注她的时候却是在这些荣耀之前,因为无意间看了她的一些投稿,觉得文采很不错,后来我悲惨无缘入围的那两届新概念,就是她获奖的那两届了。 现在似乎没怎么读到过龙沐云的作品了,关于蒋方舟,还时不时能在专栏里看到她的文章,也还是依旧不错的,只是多了些成熟和思考。前两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师兄的微信,他与蒋方舟一起参加新周书房的观影堂活动,照片里瞅见她还是原来的样子。想着,从我最初看她的文章,已经过去好多年了。 后来,渐渐也投了一些小刊物的稿,最多的一次稿费100块被我妈没收了。后来的后来,学习更加紧张了,就没怎么投稿了,只是依旧喜欢看书。 现在,我大学毕业,提起梦想二字首先的反应是一愣,然后或许会仔仔细细陷入沉思,好好描绘出一幅美好但是不太具体的梦想,比如去看很多风景,带爸妈旅行,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却真的难以说我的梦想是画家作家书法家之类的具体职业。但是这些梦想依然珍贵。 目前的工作是一个编辑,虽然与作家这个词有很大的差别,却有很多共同点,把正能量与温暖的文字带给别人,用真诚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我走在人群里,依旧极易被淹没,但是内心在告诉自己:你也是有过梦想的人,而现在依旧,因为梦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态度,只要积极向上,什么梦想都是珍贵的。 有梦想的人,至少在自己的宇宙里,从来不会被淹没,绝不。 |
GMT+8, 2024-11-16 21:33 , Processed in 0.0473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