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3 15: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志、家谱或墓志铭中有关的名词解释
史志、家谱或墓志铭中有关的名词解释 :
1、 里人:邻居,邑人之意。
常见于古代墓志铭或传记落款。如里人称赞、“布衣李四撰文、里人王二书丹”等等。
2、 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 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就像今之清华大学或中科院。
3、 例监:明清监生之一。以捐资入国子监为监生者。
花钱买的。
4、 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
赣榆县或全市统考。
5、 "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
6、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在没进国子监之前称贡生,进去就是监生。
7、 国学生:国学生又称国子生,亦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但一般为官员子弟。所以说国学生亦即是太学生,但多指官员子弟的太学生。
这是清朝后期的称呼。
8、 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跟现在比的话,因为明清时知县均为正七品,所以大概可以算得上处级干部。
文林郎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设置,当时是从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时废。唐武德七年(624)又置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为四十二阶这第三十五阶,直到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