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831|回复: 3

来自农村的明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 14: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小沈阳
  小沈阳借助春晚火了,他一跃成为一线明星,出场费打着滚往上翻。《不差钱》的视频点击率直线上升,至今已超过千万。同时,小沈阳曾经的演出视频、年龄、星座、兴趣爱好和家庭等个人资料都被热心网友一一搜索出来。小沈阳的个人博客在短暂的十几天中突破了500万大关。
  大火了的小沈阳,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的一个小村子里,沈家在村子里已经住了将近100年,从小沈阳爷爷那辈儿起就是唱二人转的,小沈阳的父母也是当地有名的“一副架”。虽然从小听着父母唱二人转,但小沈阳一开始却没有想在这条路上发展。
    由于家里穷,小沈阳读了五年半的书就辍学在家,父母商量着让他跟着自己学二人转,但他却说想学武术,“他小时候就喜欢舞刀弄枪的,弄个棍子在院里比比划划的,嘴里还模仿打斗的声音,学得可像了。13岁那年,他跟我说,‘妈我想学武术’,我和他爸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武校的学费特别贵,一年要3000多块,所以没答应,但孩子总是跟我们央求,后来我和他爹一狠心,把10多亩地租了出去,凑了3000块钱就把他送到盘锦武校去了。”沈妈妈说。
  在当年的全校比武大会上,小沈阳居然拿了一等奖,但是第二年,小沈阳却说什么都不去学了,“我俩问‘为什么’,他说学武的人都不长个,所以坚决不学了,我和他爹一研究,不学就不学吧,因为第二年的学费还没凑够呢。”一直到小沈阳出名后不久,有天他和父母闲聊时,才说破当年忍痛放弃习武的原因,“有天他跟我说,‘妈,你记得当年我为啥不学武术了不?其实我可爱学了,也学得可好了,但我看咱家都没钱交学费了,所以就决定编个瞎话把你俩蒙过去得了,这事我谁都没告诉。’”沈妈妈回忆这件事时,眼里噙着泪花。
      虽然在台上男扮女装,但小沈阳多次表示自己在台下是个“纯爷们儿”,这也得到沈妈妈印证:“这孩子打小儿主意就正。”
  从武校回来后,小沈阳开始在铁岭艺术团学习二人转,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转星,大家都喜欢看他的节目,“小小年纪就能唱这么多正戏,味道十足真是难得”,这是看过他表演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有一天演出完,一位观众找到小沈阳和他的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这孩子底子这么好,在铁岭白瞎了,应该到大地方去发展。”当天回到家后,小沈阳和父亲谈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背起行囊离开家乡,那一年他17岁。
  离开铁岭,小沈阳来到了吉林市,初来乍到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身上没钱了,小沈阳就在火车站附近的录像厅过夜,两块钱就能睡个通宵,又便宜还有电影看,那时候小沈阳经常几天洗不上一次脸,饥一顿饱一顿。后来,终于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剧场唱二人转。“老板给你钱就给你,不给你工资的时候有时候还揍你。”之前记者采访小沈阳时,他这样诉说了当时的处境。
  少小就离家的小沈阳,对父母非常孝顺。“沈鹤去了吉林之后,一个月只能赚550块钱,他自己就留50块钱吃饭,然后把500块钱邮回家来,我告诉他在外面一定要注意身体,自己多留点钱吃饭啥的,但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每次接到孩子的汇款单我就看着难受。”沈爸爸告诉记者。
  说小沈阳酷似赵本山,不了解这对师徒经历的人不明白,他们长得不像,表演风格也不像,但是,他俩的成长经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家乡都来自辽宁省铁岭开原。出身都是贫苦的农民家庭。行当均为二人转演员。绝活都是善于模仿,赵本山绝活儿在于形体模仿;小沈阳的绝活在于模仿明星演唱。小沈阳能火,是赵本山一步步有计划助推,去年赵本山提携小沈阳上春晚,小沈阳三进三出,最终连元宵晚会都没挤上去。今年赵本山将剧本一改再改,自己退到配角位置,为让首登春晚的小沈阳和首度进央视的毛毛能适应,他打破历届春晚只参加两场彩排的惯例,打着点滴,陪小沈阳和毛毛走了4场彩排。
      小沈阳花140万为父母买别墅的消息见诸报端后,2月8日早上,小沈阳就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对事件进行了回应。他称,“这车啊房子的,咱先不说事是真是假,这些都属于个人私事,媒体就不要拿它写来写去的。”全文如下:
  大家早,昨晚更新博客心情还挺好的。之后看新闻,看到一条就觉得闹心巴拉的。各网站还都转载了,我这觉就没睡好,一大早起来就想和大家唠唠我的想法。
  从春晚到现在,我阳仔真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捧场。你们稀罕我也好,不稀罕也好,我都能理解和接受。我是新人,这次有师傅做后盾,让我在春晚上有表现的机会,就好比天上掉下了个大馅饼,一下子砸在我脑袋上,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我不是明星,更不是大腕,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二人转演员,春晚之后我喜欢老实地呆在家中陪陪家人,初六我还是回到熟悉的“刘老根大舞台”继续我的二人转,我很习惯这种日子。
  但昨晚看到的那条新闻就让我贼别扭,一个吉林的报纸跑到我老家采访我老娘,然后就写出什么别墅啥的,还有的报纸把我的车啊啥的都倒腾出来了。这车啊房子的,咱先不说事是真是假,这些都属于个人私事,媒体就不要拿它写来写去的。如果你是我的话,成天有人围着你家转来转去的,今天爆料点儿你家吃啥了,明天再写点儿你家穿啥了,然后你家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等啥的,这点儿事全都抖搂出去了,你就是个透明人。还有,俺爸俺妈都是本分人好客,媒体朋友去,他们老热情了。但作为儿子,我不想他老两口太操心劳神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老儿子在外头努力给他们争气就行了。拜托大家不要再去打搅他们稳当的日子!!!
  还是那句话,我是新人,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要踏踏实实地向师傅学习,在二人转和小品的表演上,我还要更下工夫。所以请媒体朋友们多关心我的业务啊演出啊。那些闲扯皮的事,就拉倒吧。谢谢各位了!



  2.王宝强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
  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在“傻根”、“阿炳”、“许三多”之后,王宝强的成名经历让很多向往演艺圈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但王宝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呢?我8岁就开始准备当演员了。”
  为了成名,14岁那年,王宝强决定北漂:“我发现少林寺是个习武修行的地方,能成名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揣着500元去了北京,下了火车便问北影厂怎么走。“到了那里一看,好多人啊!”那时,他个子小,只能在边上看剧组拍戏。为吸引剧组注意,他常常不蹲在马路边,而是选择坐在树上。
  王宝强在北京住在农村的大院,每月120元的屋子住10多个人。做一天群众演员15-20元,不过给7元他也肯做:“几乎存不下钱,有时候为了见导演,我会步行10公里。”
  但是,王宝强始终没有放弃成名的念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成为明星。终于,他能够正式露脸了,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大腕》。他演了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
  从跑龙套到男一号,王宝强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北京闯荡初期,为了填饱肚子,他靠着腿脚功夫混进了剧组,干些特技替身、群众演员的零活。
      成名后的王宝强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人说,王宝强用54万在家乡建了一座“豪宅”;有人说,王宝强孝顺父母、挥金如土毫不心疼。带着这些“有人说”,记者来到了这座传闻中的“豪宅”,从王妈妈的毫无保留的真诚描述中,也看到了王宝强通过努力创造的幸福生活。
  王宝强的妈妈身高大约一米五左右,处处都透着朴实农村妇女的气息。把记者迎进门后,她热情地倒了杯水,还一个劲地让记者喝,随后,与王妈妈面对面坐在沙发上,聊起了他们的新旧生活。指着墙角的立式空调,王妈妈很是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不太开它,只有宝强哥哥的儿子吵着说冷,我们才开,你不知道,过去我们100块钱能活一个月,现在光电费就一百六七十。”王妈妈的语气显然很心痛。王妈妈告诉记者,以前只有宝强的爸爸一个人出去干活,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供一家人开销,每分钱都要省着用。而现在,她去县里买个菜,一天都能用掉100元。她坦言,以前全家人年收入也不过1000多,现在除去添置家具等额外开销,一个月的花费都不止1000块,这些钱都是由王宝强直接打到哥哥的银行卡上,然后由哥哥来支配的。
  钱虽然赚得多了,但和家里的联系也势必少了,这让宝强妈妈很是心疼。最初宝强要去少林寺时,王妈妈就极力反对,还是宝强的爸爸劝她,让儿子出去闯闯,她才忍痛割爱,让年仅8岁的儿子离开自己身边。不过,当时王宝强虽然背井离乡去到少林寺习武,但因为生活比较简单,吃饭、练功、睡觉,所以,空闲的时间宝强会给家里写信,因为写信比电话省钱,王妈妈说,每个月也会有个两三封“家书”报平安,懂事的宝强让妈妈很放心。如今,虽说成名了,有钱了,手机打电话也很方便了,但父母却似乎只能在电视荧屏上看到自己的儿子,“他现在大概要一两个月或两三个月打一通电话来吧。”王妈妈告诉记者,自从《士兵突击》一炮而红后,宝强便很少回家,今年过年也没看望父母家人。
  来到宝强的老家,自然逃不过看看他儿时的住所和照片,可惜,这些历史的“遗迹”都不复存在了。王妈妈告诉记者,他们过去住的房子现在已经推倒了,因为全家都搬到这个新居来住了,至于照片,对当时的他们来说,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奢侈的事情。“那时我们吃饱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拍照。”王妈妈说,宝强童年没有拍过任何照片,这也是件遗憾的事情。相比之下,现在王家满屋子都是儿子宝强的照片,还都装上精致的相框,这也让王妈妈很是自豪。王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很挂念这个有出息的儿子,看看照片,就当看到了儿子。 王妈妈还无意中向记者透露,王宝强原来叫王永强,8岁时他自己改了名字。
      早些年家里穷,王宝强的爷爷有五间房、四个儿子,王宝强的父亲分到了一间。后来,王宝强的父亲帮人盖房子,攒了一点钱,盖起了现在的老房子。房子很旧,抬头能看到大梁。如今,王宝强的新家离公路有十几米,很气派,仅装修就装了两三年,2006年正式入住。
  1984年4月,王宝强出生的时候,家里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诸多农村孩子一样,王宝强的童年不被人关注。在母亲的记忆中,他的衣裳都是捡哥哥姐姐剩下的。少年时代,许多孩子会欺负王宝强,宝强觉得自己的小时候和许三多小时候很像,《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父亲总是看不上儿子的“弱”,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打。王宝强的父亲曾经当过军人,王宝强从小没少挨父亲的打。
  挨打是一种家常便饭,王宝强常常被爹拎着一条腿,像拉小动物一样拉回家,一把摔在院子里,拿着鞭子打,被赶车用的马鞭子抽在身上,血印一星期都下不去。王宝强挨打的原因是倔,他从小就是气性大的孩子。
  王宝强6岁那年的农历九月,跟着母亲去邻村赶集,看上了一件褂子,母亲不给买,王宝强就坐在摊位前大哭大闹,直到母亲答应了才罢休。母亲要去哪里,他也要跟着去,不让去就哭闹。母亲偏疼儿子,可父亲看不惯。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从《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到《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王宝强的角色转换用了三年时间,身价就像翻跟头似的,已是以前的几十倍。目前他还在北京买了房。但王宝强仍把自己当成普通人,质朴地面对明星生活。他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认真努力地继续拍好戏。他还想找个机会去进修一下,充充电,因为现在最欠缺的是文化,最想好好学习一下英语,目前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接触了。







  3.宋祖英
  宋祖英出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农村苗民家里。古丈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至今县城人口还只有一万余人。古丈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大山、小山,一座连一座,走进古丈就是走进了山的世界。古丈有公路,但汽车是绕着山盘旋。
  古丈也有铁路,但火车是在山洞里穿来穿去。那些依山而建的山寨,从山脚望上去就像是长在茂密的树梢之巅或是悬挂在陡峭的石壁之上的水墨画。老寨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苗寨里常年歌声飘荡,宋祖英从会说话开始,就跟着母亲哼起了苗歌功颂德。
    1981年,在简易的岩头寨乡中学读初三的宋祖英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这一年的6月,从古丈县城里来了两位老师,他们是县歌剧团来招考学员的田老师和罗老师。宋祖英和其他20多个同学被校长确定为参加面试的同学。面试的第一关是目测,田老师挑选学员十分严格,看过来看过去,20多个男女生竟然没有一个满意的,为了不虚此行,决定一个个从头至脚再看一遍。当一群男女挤挤挨挨又来到他面前时,突然一个漂亮的背影让田老师眼睛一亮,田老师让她转过身来,一张含羞的笑脸很是可爱,再仔细观察,一双略为上挑的丹凤眼明亮如水,一副稍为单瘦的身材袅袅娜娜,他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宋祖英。”小姑娘一脸羞红地答道。
  宋祖英面试的第二关是唱歌。宋祖英给自己鼓了鼓劲,抿了抿嘴皮儿,然后张口唱起了《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她声音甜脆,音色很美;美中不足的是她脸上没对,表情木然。宋祖英被招进了县歌剧团。她出演的第一出戏是现代题材有爱情轻喜剧《啼笑因缘》,她在剧中演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这出戏吸引观众的是它的喜剧效应,宋祖英扮演的角色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不久,县歌剧团被改为戏曲剧团,年轻的歌舞演员都得重新练唱念做打等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在戏曲讲习班上,宋祖英被分配学习刀马旦,这对她来说,难度真是太大了。刀枪剑戟,上马下马,宋祖英不论怎么都做得别扭,与那些从外县来的练过多年功的演员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尽管她练得很刻苦,但进步却很慢,为此她被教学严格的老师一遍遍地喝令:重来,重打!她常常练得眼泪汪汪。
  好不容易熬到讲习班结束。在“毕业”的联欢晚会上,每个人都被要求表演一个戏曲节目,这对其他人来说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的事,但对宋祖英来说,却实在不敢拿出手,她担心她的那点刀马旦功夫会让同学们耻笑。她脸上飞起了羞涩的红晕,始终不敢上台。尴之中,有人提议:“那就唱个歌吧!”学员们都知道宋祖英的歌唱得好,于是掌声一片,一曲像山间清泉一样清脆的“泉水丁冬”便响彻了晚会的上空。一曲唱完,宋祖英赢得了晚会上最热烈的掌声。她非同凡响的歌唱才华让前来参加结业典礼的自治州领导和专家们也惊喜莫名。这之后,她参加了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在湘西代表队里担任领唱。
  1985年9月,宋祖英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声乐系,师从于有深厚音乐修养的周本庆教授,在严师的指导下,宋祖英的音乐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声乐系毕业后,宋祖英又师从于我国声乐教育有一代宗师、中央音乐学院的金铁林教授,演唱技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991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宋祖英以一曲《小北篓》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众口称赞。以后,她被调进海政歌舞团,并被评为一级演员,享受正师级干部待遇。宋祖英并没有停止在艺术上的追求。2001年7月,她以丰硕的学习成果获得音乐硕士学位。
      宋祖英出生在外婆家,外婆家那个寨子只有4户人家,宋祖英和妈妈、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还有六七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在外婆家无忧无虑地生活到10岁的时候,宋祖英回到了老寨村父亲的家。 1964年,国家精简干部队伍,宋祖英的父亲便主动申请辞职回乡务农,回乡之后立即被推举担任大队会计兼团支部书记。宋祖英的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农闲之时总想找点事干。
  宋祖英的父亲还会拉二胡,吹笛子,而且二胡和笛子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父亲拉的悠扬的二胡和吹奏的清亮的笛声,是童年宋祖英最早的音乐熏陶。可惜的是,聪明往往遭天妒。宋祖英的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他每天都是不停地咳,要宋祖英12岁那年,因为无钱医治,他早早地走了。父亲去世的那天,宋祖英一直守在他的身边,她看到已经病得骨瘦如柴在床上咳个不停的父亲,心里比刀绞还难受。突然,父亲的一口痰卡在喉咙里咳不出来,脸憋得成了紫茄色,宋祖英吓得大哭起来,母亲赶忙去叫医生,但等医生赶到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泪水连涟地安葬了父亲之后,宋祖英似乎一下子成熟了很多。每天清晨,她很早就起床了,帮助母亲烧水做饭,给妹妹和弟弟穿衣服洗脸。放学回来之后她依然是忙忙碌碌。水缸里水没了,她拿起扁担去挑,尽管她每天只能挑半担,但她也一定要把水缸挑满。苗家人烧火做饭都是用柴,因此每天星期天,她必定要上山砍柴并把柴背回家里,她的小手常常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但她很坚强,从未哭过。父亲去世后,家里实在太穷,所有的亲戚因此都劝宋祖英的母亲,算了,宋祖英不要再上学了,女孩子读了几年书能写名字会算数就可以了,再多读几年书,长大了还不是一样嫁出去。在当地,养女孩子被认为是没多大用处的,但宋祖英的母亲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她对那些劝她的亲戚说:“我没有上过学,不能让她走我的老路,我宁肯自己累一点,也不能不让她读书。”
     就这样,父亲去世后,宋祖英在母亲的支持下,读完了小学又上了初中。上初中后,因为路途太远,宋祖英按学校要求读了寄宿。但家里穷,她没有垫被,在一张小小的单人床上,她的一床被子只能铺半边,盖半边。每天的下饭菜总是一成不变的酸菜拌辣椒,一瓶酸菜辣椒她得吃一个星期,待星期天回家之后再装来一瓶。学校给寄宿生提供的条件也非常有限,春夏秋冬总是喝生水,洗脸洗脚也是用冷水。学校生活尽管艰苦,但懂事的宋祖英在星期天回家后总是告诉母亲她在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
  在宋祖英的记忆里,童年时除了父亲的病让全家人揪心之外,还有弟弟的病。弟弟出生不久,就得了百日咳。村寨里的医疗水平实在有限,医生只知道不停地注射链霉素,最后弟弟因药物
中毒
而失去了听力,成了聋子,起先还能说话,后来慢慢地连说话的能力也更丧失了。看着可怜的弟弟成了又聋又哑的人,宋祖英和母亲常常抱着弟弟痛哭不已,她们常常对着苍天喊:“老天爷对我们一家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啊!”
  宋祖英成名之后,尽管回一次家十分不容易:先要坐飞机到长沙,然后坐火车到吉首,再从吉首汽车到古丈县城,然后又是乘汽车,下了汽车后还要翻好几座大山,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老寨村的家,但只要有时间,她总要买上母亲和弟妹们喜欢的东西回家看望他们。宋祖英深切地了解在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带大,非常不容易,她希望母亲有个幸福的晚年,因此,她后来劝母亲又找了一个对象。为了回家看母亲更方便一些,也为了让母亲到城里见见世面,宋祖英后来在古丈县城买了一块地,建了一栋房子,让母亲、继父和妹妹住在那里。宋祖英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弟弟,为了让聋哑了的弟弟多感受一些欢乐,她既做姐姐又做母亲,一直把弟弟带在身边。她在长沙时,把弟弟带到长沙;到北京后,又把弟弟带到北京,而且把弟弟送到聋哑学校上了学。宋祖英觉得命运对弟弟太不公平了,但弟弟很清楚姐姐对他好,电视里一出现宋祖英演唱的场面,他便会兴奋地拿起画笔画下来,待姐姐回来时,再兴高采烈地拿给姐姐看。在北京有了一套四室两厅的房子之后,宋祖英又把母亲、妹妹和继父接到了北京。现在母亲和妹妹也和宋祖英一起住在北京。





      4.阿宝
  原生态歌手阿宝,来自山西农村。06年春节晚会中,吴雁泽、戴玉强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歌手阿宝出现一起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想不到,最出彩的并不是那位所谓的“世界第四男高音”,也不是“老当益壮”的吴雁泽,而是那位艺名叫阿宝的民歌手。阿宝那穿破云天的高音,在富有穿透力的演唱中,糅入了抑扬顿挫的处理和贴近欣赏者感受的曲折。
  让人们对一位名叫阿宝的歌手印象深刻。其实,阿宝并非是歌坛新人,在演唱这条路上,他已经走了20年。
  阿宝在农村长大,用许多音乐人的话说,就是从小对民间音乐耳濡目染,所以,他对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民歌特别感兴趣,再加上乐感好、声音蹿高走低来去自由,所以,1986年就闯荡到了山西大同唱歌,而且,专唱西北民歌。当歌手时间长了,阿宝也挺受欢迎的,所以,总想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水平。可是,每次在赛场上,他总是被评委认为“唱法不正宗”、“发声方法不科学”,因此,早早被淘汰。不过,阿宝没有气馁,平时,他到西北一带搜集民歌,请教老艺人,然后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进行琢磨。每学一首歌,他喜欢把很多人唱的版本都研究一遍,然后再进行加工,“在不少原生态的民歌里,我会加入一些通俗的成分演唱,因为这样才能贴近大众,也容易被大家接受。”
  阿宝用一种顽强的精神,想通过大型的比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终于,在2004年10月央视“星光大道”节目中,他以个性鲜明的独特歌声,获得周冠军和月冠军,还获得了西部民歌大赛的铜奖。虽然,这些奖项并不足以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但阿宝很知足,仍旧回到了黄土高原,依然默默地从事着对原生态民歌的搜集和演唱。
  从来没有学过声乐的阿宝,在这次春晚中“一鸣惊人”,对他来说,虽然晚了一点,但正当壮年的他,仍然有很多机会来拓宽发展空间。他的第一张唱片,已于去年推出。他还收藏着大量来自于民间的第一手民歌资料,想通过自己的处理继续让更多的人来知道。他还有一个愿望:“我如果有了钱,就会到我采集民歌的晋陕蒙穷苦地区,资助当地的失学儿童。因为我在那里,太有感触了。”
    阿宝自述:我姓张,阿宝是我高中时的外号,因为当时有个电视剧里面有个叫阿宝的特别象我,同学们就这么叫开了。我从小酷爱唱歌,父亲是个参加过抗日的老八路,受父亲影响喜欢郭兰英那种土民歌,对民歌领悟还比较快,我四岁就曾跟文艺宣传队登台独唱,六岁就可以把“兄妹开荒”全部唱下来。儿时我.家旁边那个村子叫周家店,里面有个老艺人叫邢如,此人每日必酒,每喝必醉,每醉必唱。当别的孩子被他醉样吓走的时候,我却喜欢在旁边静静的听他唱,那是我对乡土音乐的最初体验。而我家旁边是荒野和农田,就成了我一个人经常尽情歌唱的大舞台。
  我12岁时曾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同艺校,但是我们那里走后门非常普遍,在欢天喜地的准备去上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人城里人顶替了,一个小小的中专名额会让人性变得如此卑劣无耻,对于一个视唱歌为生命的孩子来说那是怎样深切的一种残害,这至今都是我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对于我来讲人生的花未开就枯萎了,性格变得孤僻内向。我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灰色和忧郁中度过的,以后曾经考过大同的所有专业团体都被被拒之门外。
  从12岁起,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远远离大同这个地方。到了八六年在大同唯一的音乐茶座找到个唱歌的机会,就是因为远比同台的市歌舞团专业演员受欢迎,没唱几天就被生生挤了出去,后来便跟着各种演出的戏班子走穴团,开始了近20年到处流浪漂泊的日子。1994年一所英国大学音乐系的教授听了我唱歌后很激动,回国后就给我寄来了录取通知书,我赶紧回大同办护照,跑了一个星期,连有关部门人都看不见,好不容易碰到了,对方一开口就要五千块,一气之下我把户口调到南方的一个县城,在那里除了正常所需费用外不用多交一分钱,护照虽然办到,但是开学日期已过最终上学耽误了。
  唱了快二十年仍然默默无闻,心里很惭愧,愧对自己愧对大家更愧对爹娘!但是毕竟成名的只是极少数,这中间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还是幸运的能够靠唱歌填饱肚皮,我常去偏僻的乡间采风,我知道在乡间,有更多的人唱尽其一生仍然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我会把最无限的敬重给他们,敬重他们的精神,那才是民歌的魂!
  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没出息人的默默传承,今天你们才有可能在这里听到阿宝的歌声。这么多年的浮沉,见惯了世态的炎凉,见惯了城里瞧不起乡下的,专业瞧不起业余的,花园里不能只有一种花,每朵花不一定就是红色的,正是因为五彩斑斓我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不管有没有人浇水,花儿都要开放,既然没能长在田野,又进不了花园,就让我在山谷里做寂寞的百合吧,野百合一样有春天,也许是巧合,原来野百合就是山丹丹。民歌和社会一样需要多元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和舞台,上天给我们眼睛就是要我们去观察,观察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耳朵就是要我们去倾听,倾听自然界不同的声音,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色彩一种声音,那我们宁愿是盲聋!



  5.郭晓冬
  山东沂蒙山的老山区里,像每个田间地头疯跑的孩子一样,郭晓冬没拘没束地长大,直到他上到高中一年级,面对33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开销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面临第一次举重若轻的选择,他主动辍了学。对无语的父母,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反正也考不上大学,不上了。”生长在并不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往往过早地承担起强加给自己的、与年纪不相称的责任感,他没觉得委屈。
  他跟着村里的人去潍坊城里打工,挖下水道、清理淤泥和垃圾。干了一个月的活儿后没拿到一分钱,紧接着又被拉到崂山参加“引黄济青”工程。白天是挑战身体的极限,12个小时连轴干,挖一个直径二三十米、深百米的井。晚上住在帆布大棚里,热得透不过气,旁边就是垃圾桶。超负荷的体力活儿,天天吃的是茄子和冬瓜,见不到肉。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给自己打气,只知道什么是生存和度日,周而复始,没有太多的梦想幻想,就这么生活。”他没事的时候随身带着竹笛吹,那是他从小跟着乡村艺人学来的技艺;他写日记,记载青涩的成长感受和莫名的惆怅伤感。尽管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然而那时候的迷惘和茫然,却隐隐地说明对未来有了些想法和寄托。
  实在干不下去打算回家的时候,他身上只剩下5块钱,向老乡又借了5块钱,好歹凑足了回家的路费。回到家乡,郭晓冬参加村里的宣传队。他和哥哥都喜欢文艺,那是缘自小时候的经历—村村演流动样板戏、放电影的时候,小哥儿俩就在台下跑到后台掀开帘子往里看,被大人赶来赶去。他跟着乡村艺人学二胡、笛子,后来成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带着村里的文艺青年吹拉弹唱,一路唱到乡里、县里。那时他几乎是个全才,唱歌、跳舞、主持,并渐渐小有名气。再后来,他竟然因为这些特长被招工到县印刷厂当上了工人,这不啻是天大的喜讯。
  “乡下的孩子有他独特的道路,也许从小没有弹钢琴学乐理,可那个天然的环境和氛围给了我深厚的底蕴,那种土壤太深厚了,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地渗入我骨髓里,很有力量,浑然天成,让我慢慢寻找自己的方向。”他说。
      清洁工、建筑工、雕刻工、邮递员、服务员、跑龙套、当过主持、唱过火锅城、走过穴……这是考上大学之前郭晓冬经历的动荡N部曲。
  1992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夏令营的消息,学费500元,来回路费自理。他动心了。然而他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不可能再向家里要钱。他突然想起当初进印刷厂时,跟亲戚东借西借凑了1100元的风险抵押金,便背着父母从厂里把这个钱取出来去了北京。这是这么大以来他花的最大一笔“巨款”。
  夏令营半个月时间,在电影学院正式学习表演,到北影厂参观,他很新奇,第二年就辞职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初试没过,就呆在北京流浪,跑龙套、当群众演员。与之前辗转各个城市打零工干体力活儿相比,这个时候的郭晓冬开始觉得苦了。
  “因为人开始有理想了,开始感觉到这个东西与现实生活有落差了。我想挣钱找老师学习,钱挣不到,老师也不可能找到,那时痛苦、迷惘、惆怅,但是必须得生存下去,没有退路了。”最苦的时候,3天吃一袋方便面,住在地下室,直到考上大学以后,才终于从地下搬到地上。
  1995年,在北京实在混累了,他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报考电影学院,如果能进三试,说明还有能力,如果不行,就回老家该干嘛干嘛。没想到,这一年给考上了。付出怎样的心血和努力不能量化,他只觉得不可思议:“我一直觉得我跟幸福有很远的距离,跟那些特别好的事情有距离感,但没想到幸福就来了。”
  接踵而来的又是钱的问题,1万多元的学费,这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银行只给贷款1500元,怕没有能力偿还。又是东凑西凑,好歹凑齐了学费。
  在社会上闯荡多年,一旦有了规范的学习机会,郭晓冬特别珍惜:“我花的这些钱来得太不容易,如果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这个钱,哪天如果我没有去上课就特别自责,甚至觉得自己都没有资格生病请假。”
  他对自己的要求无比苛刻。他是班里最后一个用手机的人。曾经也有人说他小气,他心里虽豁达坦荡却不愿接受这个说法,“如果你体会过吃饭都没钱的困境,你就知道想大方却又大方不起来的矛盾。”到最后他只好默不作声。
  大学时他也想过接戏挣钱,但那时候比较土气,机会不是很多。毕业以后才知道,曾经有个广告商找班上女生拍广告时,原本不需要男生,班主任非让对方带上他,否则女生全部不让去拍。为此他得到2000元的收入。这种默默给他的帮助让他一辈子难忘。
      毕业后他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这是八一厂这么多年来唯一点名要人的一次。在这块“宝地”里,比同龄人经历要曲折很多的郭晓冬,头一次开始慢慢体会“稳定”这两个字的含义。
  几部好电影,几次好机会,对一个演员来说已经很值了,可能有的人一辈子都拍不到好电影。就这一点来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刚毕业时有戏拍就不错了,首先得养活自己,没有想着要挑戏,因为我经济基础太薄弱了,有戏就接,当然实在不想演的也不接,我也是个较劲的人。”
  拍《暖》的时候,父亲因心脏病去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父亲是地道的农民,善良得让人心痛,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的人品是郭晓冬最崇拜的。
  “我这一辈子当中有一个成长期,就是我父亲去世以后,对生活的思考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是需要成长的,可有时成长的代价也实在很大,可能就是这样,不得不坚强,不得不承担。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他说这是因为责任感有时会让人变得艰难。
  在导演霍建起看来,郭晓冬简直是个奇迹:农村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也许并不出乎意料,考到电影学院去学表演就有些稀奇了。至于怎么就创造了这奇迹,恐怕郭晓冬本人也说不大明白。际遇到了,一切便就顺理成章。当不少人总说他幸运而不提他的努力的时候,他也从不拿自己曾经吃苦的经历来示人,他觉得自己就是挺幸运的一个演员。
  “经历这么多之后,属于你的就是你的,也变得越来越坦然了,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 也许是成名来得太晚,他把一切早已经看得豁达。
  一个30多岁的男人该是什么样子?对于郭晓冬来说,他需要特别清楚自己的事业心,自己想得到什么。“每个人还是要有梦的,电影是我的一个梦想,是永远攀不到顶峰的山。”
  当年他就是怀揣着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巨大的电影梦去考电影学院的,这个梦具体怎样描述起来实在太复杂了,简单地说,通往这个梦境的路也许是永无止境的,只有终点才叫作放弃。



    6.杨丽萍
  杨丽萍,云南洱源白族人,生于1958年11月10日。出生在洱源县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山村。杨丽萍的童年,物质生活相对是清苦的。家里没有电灯,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取暖用柴火。因为是边远山区,她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在村子里,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没有电,电影得用脚踏自行车带动发电才能放出画面来,而且声音很不准。大概在她七八岁时,第一次看了电影《白毛女》,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那基本上是她生平第一次认识外来的事物。
  杨丽萍的妈妈叫杨仙果。可能有人会认为名字很奇怪,在白族里,很多人都有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家人希望孩子长寿的叫寿桃,家长希望生个男孩却得了个女娃的索性就给她起名叫差枝。杨丽萍的名字还算正常。
  她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跟母亲过。在杨丽萍的童年记忆里,大都与贫穷与歧视有关,但她有一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态度,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然而她凭借着惊人的舞蹈天赋,在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1987年被聘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1988年被《北京日报》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89年电视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面世。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多才多艺的她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
     杨丽萍说:上个世纪80年代,我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后有人要我跟着练芭蕾舞,练那些成套的基本功。起初,我去练过一段时间,可后来我发现练完以后动作就僵硬了,我的身体被束缚了,原来我很擅长的动作,突然变得自己支配不了自己了。于是,我就跟领导提出不练了。当时教练们都很不满意,觉得一个演员一定要练这些东西。可我坚决不练,并自己发明了一套练法。这不是很正常的事,那还是个不主张个性张扬的年代。但我就是这样,没人能主宰我,我就是我。
  我一直觉得表现孔雀之美是舞蹈的最佳题材,所以我就自己去琢磨孔雀这个形象。小的时候我爱听老人们讲一些传说,其中就有个关于孔雀公主的

美丽传说:有个美丽的金湖,湖里有荷花和孔雀栖息的地方。当时,我就问团里的一个老同志:“你能不能带我去找一找这样的地方?”他说他知道。有一次我们真的去了,记得那是个非常美的湖。湖边有棵很大的菩提树,上面结了很多菩提果,那里有很多孔雀,一只接一只地争相开屏,让人叹为观止。
  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时我编创了《雀之灵》,并在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记得参加舞蹈比赛时,我的舞蹈服装,音乐全都是我自己准备的。当时我薪水很低,每月也就100元左右的工资。我穿的那条孔雀裙是借钱买来的。当时配个背景音乐也需要1000元呐!为此,我卖掉了心爱的手表。因为没钱,我没能及时地把音乐和录像带做出来———那时还不是亲自上舞台表演都是把录像带送到评委会去参评。等到我把钱一点点凑齐,已过了比赛预选时间。当时我拿到那盘录像带时正下着瓢泼大雨。我骑着自行车把它送去,人家说已过了参赛时间,不收。最后还是个好心的值班老师说:“这样吧,你先把它留下来,等到评委休息或者吃饭时,我想办法把它放出来让他们看。”我这才有了参加决赛的机会。
     杨丽萍的舞很纯很纯,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却离我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她的丈夫是美籍台胞,一米八的个子,烫卷的头发留到肩膀,戴着一副眼镜,很斯文的样子,比杨丽萍大8岁,Tony的外形看上去颇有些艺术气质。正因如此,几乎在杨丽萍每场演出结束后都会有不知情的记者来采访他,想听听他对《云南映象》的观后感,可每次Tony都只说一句“舞蹈方面我是个外行人”,然后就以各种不同的理由“逃脱”了。
  Tony是美籍台胞,说话时偶尔会带有一点台湾腔调。尽管看上去像是搞艺术的,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商人,现在在北京做生意。记者从多方面打听到,Tony在北京开了一家集餐饮、住宿、桑拿为一体的酒楼,经营状况还不错。
  回忆起和杨丽萍相识的经过,Tony脸上充满了幸福。“1998年,在北京我们同时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私人聚会,当时我对丽萍是一见钟情,感觉很好,还主动和她打招呼。”说到这里,Tony笑了,“不过,丽萍对我好像不是一见钟情,是后来被我慢慢地感化和打动的。”在经历了4年考验后,Tony和杨丽萍走到了一起,“我们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了一个很浪漫的婚礼,一起共度我们幸福的时光。之后我们回到台湾又补办了一个很大的婚宴,当时在台湾成为很轰动的消息。因为丽萍是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内地舞蹈家,她的演出在台湾引起很大的轰动,让观众叹为观止。”


  7.满文军
  他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在他的印象里,最早看到的汽车是大客车,一种可以把人们拉到城里见一见繁华的交通工具。就是靠这种交通工具,让他头一次接触到了什么是流行音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十几岁的年龄,家里很穷,邻居家里传来的校园歌曲是让他安静的“鸦片”。所搭乘的车是让他在城里看到的音乐表演是他梦中期轶的未来事业。他就是从平谷农村走出的著名青年歌手满文军。
  1996年,一曲《懂你》唱动了很多人的心,也让人们记住了满文军。出来唱歌之前,满文军曾被招到粮食局工作,

方圆几里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满文军歌唱得不错,没事就去参加一些小演出。可是不知道那时候的满文军,每天扛着差不多两百斤重的麻袋,往返于粮垛和车间之间加工饲料,每天大概一个班下来就要几万公斤。
  很多艺人成为明星后总会隐去自己出身的普通和平凡,总会将自己的出身进行改编,比如以出身名门望族或归国华侨之类的身份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但满文军从出道到成名,从不隐瞒自己是个农村的孩子,也创作出了很多感人的作品。



  8.赵本山
  生于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祖上来自山东,庄稼院长大的民间演艺奇才。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蜚声海外,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他是个孤儿,读书的时候,很淘气,当时觉得没有父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家访找不着人。当时他跟着二叔学艺,拉二胡、唱三弦,二叔是个盲人,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灵敏,每次都是二叔听旋律,赵本山看舞台表演。学会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觉,这为他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肓人张志,一举成名。“摔”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
  1987年,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始了他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2002年9月5日-10日以赵本山名字命名的“赵本山杯”小品大赛会同中国铁岭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铁岭举行,社会好评如潮。
  赵本山的作品一次次的得到百姓的认可是他最高兴的事情,有人问他现在有什么不如意的?他说没有,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别出事”。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痛苦的童年,他现在没有任何痛苦和不满足,相反,他是个会给家庭带来痛苦的人,像他的妻子,他在外演出,就妻子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他只能给妻子物质生活的满足,其它的就很少。


  9.马天宇
  马天宇来自山东德州农村,家里异常贫困,爸爸打他记事起就在外地漂泊,5岁醒来时,发现妈妈死在床上。母亲去世的那一天,马天宇刻骨铭心,“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去世)前一天,我去帮我妈妈买了药,还喂她服下。第二天,我醒来时,却发现妈妈已死在我身边了。”
  之后,他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日子,“小学时,因为太穷,我在学校打了一针2元5角的疫苗,被奶奶打了个半死,她觉得我在浪费钱。”后来,他又因3元的学费,不得不辍学,“那时,爷爷奶奶实在拿不出钱了。”经过曲折的求学路,马天宇终于上完了中专,成了北漂一族。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拉面、打烧饼、蒸馒头。他说那时的梦想就是达到爷爷的要求,“赚4万元钱,盖四间房子,娶一个媳妇。”
      2006年参加“加油好男儿”进入大家的视线,有人说他唱歌、演戏都一般,但2006年到2008年,他成了全国网络人气冠军、他的唱片成了年度唱片销售冠军、十大时尚偶像、他的博客不到半年时间点击过千万,他成了名符其实的人气王。
  出道至今,有不少人认为他拿身世博同情,但马天宇却十分淡然,他说这些都是他的经历,“没什么好避讳的”。
  直到2004年左右被某杂志聘为服装助理后,才第一次知道自己长得帅。“当时所有人都说这个男孩长得不错,可以做模特、演员,说得多了自己自然也想了”,他笑称就这样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为训练胆量,几个朋友帮他报名参加了“加油!好男儿”,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记得我拖着箱子去武汉时,在火车上正好看到夕阳,感觉特别美。我就想我要是火了,是不是以后就没机会坐火车了!”马天宇笑称虽然当时还不能接受选秀比赛PK环节的残酷,但心里对参赛还是很期待,“记得我在做服装助理时,帮李宇春搭配过服装,我还在想我会不会像她那么火!”
  2006年马天宇参加了"加油好男儿",虽然最终没进入前5名,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那场比赛的人气王。后来,步入演艺圈两年的他推出了MV《青衣》,在MV中,马天宇一人分饰两角,在风华绝代的青衣和质朴古拙的老生的角色转换中,品味着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10.蒲巴甲
  蒲巴甲来自村里的帅哥儿--2006莱卡加油好男儿的全国总冠军、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中的雪域王子。小时候的蒲巴甲家庭条件很穷困,他看到父亲穿着藏族衣服背着枪进山打猎,觉得父亲很帅,于是便有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当一个猎人。在“好男儿”的舞台上,蒲巴甲被众多评委评价为“热情勇敢,具有时下缺乏的山一样的精神”,他纯净的眼神更让“雪域王子”的声名远扬。


  11.魏敏芝
  魏敏芝是迄今为止“谋女郎”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本来只是张家口赤城县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孩,由于13岁时出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一位山村代课教师,而开始受到媒体关注。
  说起魏敏芝,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个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农村女孩为什么能得到张艺谋的青睐,曾经是张艺谋副导演的郦红透露了其中缘由:“什么样的导演选什么样的演员,在合作过的众多女演员中,就数魏敏芝与张艺谋最像--倔强固执,脾气很拧,魏敏芝入围《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自己定的。”
  一心追逐导演梦的魏敏芝填报了西安外国语学院编导系编导专业为第一志愿,而且以她的高考成绩顺利进入学院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魏敏芝日前正在河北日报社社会新闻部做实习记者,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张艺谋会将她招至麾下,亲自帮助这位年龄比自己女儿还小的事业伙伴一圆她做导演的美丽梦想!
发表于 2009-3-1 15: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对明星不是太感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15: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查一下大多明星都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16: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瞅瞅小宋小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8 11:45 , Processed in 0.1004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