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041|回复: 4

[海湾拾贝] 草色的回忆或者金黄色的向往-- 议《我的赣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5 1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色的回忆或者金黄色的向往

             ——兼议吴德欣诗集《我的赣榆》
                                          □ 徐凝

     当德欣君将他出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赣榆》托人转到我手上时,我的欣喜无以名状!在我们这座小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了或大或小的成就,都会带给其他文友莫大的高兴,同享一份丰收的喜悦!
      而德欣君的这本诗集,于我,却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想想那时,我在小城开着一家小小的书店,惨淡经营着我的生计。德欣君常会来坐坐。我们在一起高谈阔论着诗歌,说着一些别人半懂不懂的字眼。兴奋处,我们两眼放光,或者哈哈大笑!也就在那时,沉寂多年的德欣君开始展露锋芒,他的组诗一跃竟跃上了《诗刊》,随即竟又被权威的《年度最佳诗歌》选中!

       这无疑是丢进小城文化圈的一颗“原子弹”,自然而然一下子就炸开了,产生了一系列的轰动效应。我们的诗歌创作群体突然就焕发了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朝着令人振奋的方向滋滋生长!

      然而德欣君却沉稳得很,他依然不露声色,默默地做着他的那一份耕耘。我却从他的神态看出了一些门道来,他的成就不是偶然啊!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辛酸是我们所不及。当然他也是很觉欣慰。当时他的诗歌被《年度最佳诗歌》选了两首,他却不告诉我是哪两首,让我猜猜看,我翻出他发表的那几组诗,说了两首,德欣君说:“你可以去做那书的编委了!”他说我说的对,然后大笑,绝尘而去。

      德欣君坚信:“好诗在民间。”他虽然身居城内,却老是往乡下跑。一个人跑的时候多,有时腚后也会跟一个两个文朋诗友,我就跟他跑过几次。在他眼中,哪儿都是诗!所以再加上他多年以来厚积薄发而锻炼出来的笔力,他的诗写得又快、又多、又好。他的足迹几乎跑遍了整个县。我们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让他一遍一遍地跑来跑去,让脚印留在一座座山岭,一片片庄稼地,一条条乡间小路;平地,凹地,草地,坟地,干渠,水沟,小河,鱼塘……这都是他诗的天地啊!他“下基层”的执着劲说来令人愕然:他竟能在凌晨时分还去叩开友人家门,力邀人家冒雪去看大海!

      后来他集中创作并出版了这本《我的赣榆》,许多人不以为然,说什么地域性、政治性太强,可能要以此捞点什么好处,我却看出了书中一首首诗背后的艰辛。

      诗人吴德欣,于赣榆,于我们这座小城,是一种幸福啊!

      随之产生的诗歌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让人难以置信。绝大多数文友都会写诗,也出现了不少有特征的诗歌作者,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大大小小的报刊开了花。盛大的广场诗会,报刊的诗歌专版,民间诗刊《墒》也应运而生,作者诗集的陆续出版,文化部门还专门组织编辑出版了高水准的赣榆诗人合集《山情海韵》(赵恺、雷霆作序)……《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探索》、《诗歌月刊》、《绿风》、《飞天》……这些大刊都有我们作者的作品。难怪有学者称之为“赣榆诗歌现象”。(待有专家学者专文论述,本人在此不再赘述)

      如此大好形势之下,德欣君更是御风奋起,翱翔在诗的天空。他的诗不仅在大刊频频亮相,还一个劲地获奖,一次次录入年选,为“赣榆”赢得了荣誉,在中国诗坛争得了一席之地。他的沉稳也终于耐住了生活的喜忧,顽强地一步步走来。岁月留给德欣君无尽的财富,捧出来的是《我的赣榆》以及尚待出版的另外几部诗集。

      在小城,这位“带头大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不仅仅影响了身边的文友,他的光影已经波及了很远,很远……

                        

      那几年,我们眼前不经意间出现了许多地域色彩极浓的诗歌,那些诗歌作者的名字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像是在说一位天天见面喝酒的哥们:江非、三子、黑枣、黑陶、哨兵……他们的平墩湖、松山下、东山村、陶器之乡、洪泽之水……一说起来,那神情就是在说我们的身边事。我们翻出大摞大摞诗歌刊物、选本,找寻这些作者的作品,反复研读,激情朗诵。吸足了这些优秀诗歌的养分,我们的创作就成长迅速。“地域性”,无疑是德欣君及其他一些诗歌作者觅到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德欣君早期稍显苍白的城市题材诗歌明显地在减少它的产量,却大量创作了地域色彩较浓的乡土题材诗歌,并一炮走红。其实,描写乡土题材,一直是个新鲜灵动的创作走向,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一味坐在家里构思出来的诗歌,涉及面窄,自我意识强,容易写得干巴,毫无生气,读者读来也兴味索然。而走出户外,走到大自然当中,将活生生的人、物、景运用适当的诗歌语言创作出来,极易引起大多数读者的共鸣,那感觉就像嚼一根刚从架上摘的嫩黄瓜。

      地域性诗歌创作,是利用作者平常的所见所闻作为意象,用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二者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诗歌文本。德欣君所走的路无疑是成功的他带给其他文朋诗友的启发也很多。我们阅读诗集《我的赣榆》,不能埋怨它的“土”,要从中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气息,读者也会从中读到一份执着和感动!

      这本诗集的创作主题,似乎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我认为这是许多读者的一个阅读误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式发展,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这个话题单从《我的赣榆》谈起来自然有些顾此失彼,词不达意。如果能把德欣君另外的诗作找来一起读,大家就应该释然。今天,即使大家只读《我的赣榆》,也应该从中看到振奋人心的东西,那就是德欣君对故乡的热爱及其创作的激情。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笔好好地写写身边的东西呢?!我本人就曾做过许多尝试,却又放弃许多写成的稿子。因为我感觉太熟悉了,却又找不到“诗眼”了我想这也是众多作者的通病,亦所谓的“眼高手低”。我们缺少发现,缺少灵感的捕捉!德欣君就锻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我跟他向乡下跑的时候已经领教过,他的观察力、感知力,令我折服!就像是一位武林高手,虽然只是舞了几朵剑花,他的功夫已经显露出来了。《我的赣榆》是安妥作者灵魂的一个集中,也可以说是他多年来诗歌创作的一个反映,更是赣榆县文学创作一个本来就应该出来的收获!

      诗集取名曰“我的赣榆”,不单是一个对赣榆县宣传战线和文学创作的交代,更主要的是,德欣君将一种全新的诗歌文本呈现了出来,是德欣君行走多年大喊一声:“我的赣榆”喊出来的!

      是的,他把它喊出来了,他把山穷水尽般的诗歌创作喊出了一片柳暗花明般的光明!

                             三

       吴德欣是一位整个小城乃至更大范围内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大片大片的草色背景下,德欣君风采依旧,潜移默化,正影响着更多的诗歌及其他文学体裁的作者。

      我们这座小城诗歌作者众多,一茬茬的,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流落民间再无消息,而一直坚持创作的却又形式各样,异彩纷呈,许多苗头令人欣喜,也有一些在渐渐走入一条“死胡同”。

      文学创作多年,很容易形成一种模式,创作把握度的模式,表现手法的模式,更主要的就是创作思维的模式化。这种模式化的创作容易结出涩涩的果子,直至颗粒无收。而德欣君多年来创作题材、体裁都在不断创新,小说、散文等体裁皆有涉及,特别是题材角度的多样化无人可比!就因为这种创新精神让德欣君沉寂多年而后声名鹊起。

      创作模式化的形成也有诸多原因:长期封闭式写作,拒绝新鲜血液的注入,毫无根据的一意孤行,文人相轻的不良心态。所以,我们应该从德欣君的创作得到一些启示:把已有的创作思维进行解构和发散,并且要重新组合,大量阅读形式各样的文本,广泛地去主动交流和倾听,将眼光放远,将心胸开阔,让创作走入一个新的轨道,也就是“跟上时代的步伐”。

      创新,可以使文学创作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形成一定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不能等同于创作模式)。创新的过程又会出现一个可长可短的阶段,德欣君称之为“搬鞋样子”。这个阶段会带给作者一段时间的欣喜,但却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应当赶紧跳出来,只把它当作垫脚石,应该重新踏上一个台阶。

      德欣君的《我的赣榆》的创作手法、风格的展现,诗集中所录的评价已很多,本人不必再多展开。我只是想说,德欣君的诗歌不能只看表面,应该看到诗歌里面及背后的东西,正如一棵树,不光看那一树繁叶,要看来处,即它的根脉。而我们写的东西不成气候,就是只写了“一树繁叶”。

      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路是艰辛的,笔尖流淌出来的是汗水乃至血泪的混合物,它不单是作者对故土的满腔热爱和对创作付出的高涨热情,是的,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能造就大批大批悲哀的文学爱好者而已,最终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结局,文学创作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对生命根本的体悟,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文学技巧上的灵活运用,遣词造句上的细心琢磨,个人整体风格的打造。细读《我的赣榆》,揣想德欣君多年来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这一切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这么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一个“潜”字,好一个“细”字!德欣君不事张扬、默默耕耘的创作态度,用大地作纸用手脚作笔的实际行动,厚积薄发、孜孜以求的人生追索,值得我们敬仰,更重要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现在的吴德欣依然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创作的题材并非越写越少,只要走出去,他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对生活进行扫描和存档,他将继续向我们展示一首首佳作。

我们期待着。

        金秋临近,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大片大片的稻子也要成熟。从当初一粒种子的挑选、浸泡,播于泥土中,以至现在的慢慢长大、扬花、吐穗,结成一粒粒饱满的稻米,迎来一场盛大的丰收宴席!德欣君见到这样的景象,一定更加鼓舞了他,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诗歌创作,定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丰收,一个又一个金黄色的的丰收!



                                                 2008年8月19日于菹霖斋
发表于 2009-3-7 18: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有时间找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起来,在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8 09: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0 22: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读了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1:20 , Processed in 0.1034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