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264|回复: 5

[赣风榆俗] 我的青口我的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0 17: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青口的风情
   青口原名贺家寨,据说寨上以贺姓人家居多,老青口人都知道在青口有周贺一家之说,现在贺姓减少(以后再谈)是有原因的。
   青口镇建于南北朝刘宋“泰始”年间(公元466-471),距今已1400余年,是苏北、鲁南有名的商品集散地;之所以称其为青口是因公元470 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本地区隶属青州,是青州的口岸,因此得名青口.
但青口是什么时候叫青口的,以前叫什么,县志中记载不多,一方面是县志对赣榆的叫法都论述不清,另一重要方面是青口作为赣榆的政府机关所在地才是近几十年的事(1945年)。青口当时是赣榆的经济中心,而不是政治中心。
青口的历史远比1400年要多得多,秦始皇当年就曾今在赣榆留下许多足迹。象秦山岛、下驾沟等。也就在公元210年左右那是的青口叫:贺家寨,仅仅是一个小寨子而已。在历史上无甚影响。贺家寨的地名在古家谱中有记载,可惜家谱在文革时丢失了,有志的朋友可以考证。当然那时的赣榆是属琅琊郡。
赣马的城里以前是赣榆县政府所在地,但更早时城头、班庄镇的古城(当时的祝其国首都)。

  历史上青口以山东鲁南一带移民较多,但也不伐宁夏,内蒙一带南下移民,(历史上成吉思汗南下入侵导致当时宁夏,内蒙一带大批百姓沦为南下难民其中有一小支牵到本地定居.),或山西一带盐商家眷和后代,更因为居民聚居的多员化,造就了今天青口地区四不象的地方腔调(青口腔是集鲁南口音,山西方言等形成的混杂的地方性语言.)
  青口近代史在鲁南,淮海地区一直在扮演着海盐,海产品等商品集散地的重要位置,清朝末年因为私盐泛滥,清政府税收连年下划,后加以盐政管理,改革盐政制度从新使盐业兴盛起来,又因本地区水路比较便利,所以在当时也兴盛一时,就这样青口成为盐商的聚集地,盐商可谓当时大清国最具有实力的实业家,这些来自山西等地的大商人也将山西一带会馆,牌坊等地方性建筑在本地区得到重塑.具街里老一辈人讲到青口原本保留着很多牌坊,会馆,庙宇.最能说明或诠释历史的就是如今的地名或路名.为何镇上有前宫路,后宫路?具考证在青口公社原址上原保留有一座娘娘庙后毁于爱赣榆时期,这两条路只因为处于娘娘宫前后因而得此名.
  解放战争后赣榆县城由战后的赣马老城迁入青口,这也造就青口进一步迎合时代发展的机会.可现在人哪知道当时的青口只是一个建筑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海边驿站,长期居民也只有掐指可数的区区数十户人家(多以盐商后代为主).

  青口名人:当时镇上财力上最为突出有五大家族,这五大姓式分别为蒋,许,龙,马,周.这四大家族因为祖辈上百年的积累,财力,物力当时在苏北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了。
    老赣中曾是许家的后花园,85年我们在赣中还能看见历史的影子;具老一辈口头传述现在的县政府建址曾是许家的藕池。听说马家公子连年赴京赶考具说与清朝史部左侍郎曾国藩的曾大公子有深交.不知是否走了后门尽中了举人,因其家父为人之奸诈早有人奏明圣上,结果他第一次上朝面见圣上,圣上便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给他出了难题,圣上问听说你家父为人刻薄,在当地无人不晓,结果马公子给皇上和众大臣一个出其不意的回答,马公子回曰:”皇上可知有瓜坏子不坏之说?”结果这话一出口满场寂静,皇上觉的他是个人才便留在了京师做了官。
    近百年来时代变迁应时代发展青口地区的书香门柢,商人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也都接而离去,象香港、台湾、上海等地。
    青口名地:二道街以前的名人,文化人皆居住在此。在二道街有好几道高高的牌坊。可惜这些古迹解放后都扯除了。
现在的军人礼堂就是周姓的房址,周姓当时在青口属大姓,一方面是居住的早,另一方面周姓继承了祖辈经商的理念,从事油行这一行业,做的很大;他们把收来的油装船运到上海。
     周家依靠开油行为业,从山东、山西用驴队驮运花生油送到青口的各家油行,浩浩荡荡的,民国时据说青口的食用油一天不运出就能够淹没青口,可见当年青口的兴旺。当然,油行也带动了运输等多个行业。
周姓中有叫周小于的先生是学法律的,是民国时政法学堂毕业,家里也有财势,那时的县政府在现在赣马,也就是城里。那时的政府为什么放在赣马而不放在经济重地青口呢,据说是由于青口有钱有势的人太多,根本不把小小的芝麻官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年一农户甲找周小于写了呈状把农户已告上法庭,说是已家的羊把甲家的小麦(青苗)吃了。县官一看呈状,上面写的是“羊吃麦苗,四蹄齐刨,羊嘴以剜,断根截苗。”便大怒,说农户已: “冬天里你家的羊把人家的麦苗吃了也罢,明年春还能发出,现在吃的断根截苗,就把麦苗毁了,你家要赔偿损失。”农户已不慌不忙把他也找周小于写的呈状送上去。县官一看,上面写的是“三九严寒,地冻如砖,钢撬錾不冻,羊嘴怎能朝下剜?”县官想,也是,三九严寒,大地都冻了,羊嘴怎能把麦苗的根吃掉呢?于是,该官司不了了之了。
当年周家的两层小楼也算青口最高的房子是,那是木制材料居多的房屋,四梁八柱的,有一年失了火,经过一年周家又把小楼盖起来了,可见周家的财力。

  .青口小学,清末建校,是镇上保留至尽最早的清政府办学力量,其清朝时原址在娘娘庙隔壁后因太平天国起义影响搬入娘娘宫,爱赣榆时期娘娘宫被拆在其原址上修建了青口公社(现称青口政府),当时小学开北门,九十年代末青口政府迁入东关路后旧址并入青口小学.现在青口小学已是有30个班级2000名学生了。
老青口吃早点的聚集地和对面的二道街形成了当时最为热闹的早餐一条街,早点一般有凉粉,油条果子,豆腐脑,豆磨子,糊特,炒牌,炝面饼,锅贴饼,豆腐卷,烧卜,煎饼。当然煎饼至今仍是青口人早餐的主食。
东门里,因古有东城门在此而得名。在老印刷厂南有一纪念碑,是纪念抗日英雄十八勇士的。抗日时期符竹庭的队伍占领青口,日本鬼子纠集日伪军2000多人分做汽车从新浦来攻击青口,八路军为了阻击敌人留下十八名战士掩护大部队撤退。最后十八人弹尽粮绝在东门附近被鬼子抓住,他们没有一个投降的,十八人被鬼子用铁丝穿住肩膀的琵琶骨押送到新浦,有的被鬼子活活的用水煮死喂了马,除一名战士逃跑以外,其它战士壮丽牺牲。十八名勇士现安放在抗日山,永远受赣榆人民敬仰!
  现在的青口已经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面目了,不会再有去街上逛一趟走下来都是叔叔,大爷那样的事了,那亲切地道的青口腔调现在很少听到了,反而多的都是陌生的口音,陌生的脸庞。
见面时互问: “吃了吗?”回答“没(mai!) ”,可能再也难听到了。                                                          
                                
注:部分内容选自不知名网友,
发表于 2010-3-20 1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了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0 17: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重复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0 1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天天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0 2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老青口人就这样,请原谅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11: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这次。我知道了该论坛也就这几个人转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9:40 , Processed in 0.0794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