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3541|回复: 33

[赣风榆俗] 赣榆吴王秦迁赣始祖700周年祭祖大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1 19: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赣榆吴王秦迁赣始祖700周年
祭祖大典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马镇中上堰村举行了吴王秦迁赣始祖700周年祭祖大典,山东省河南省三槐堂王氏皆有代表来人,规模宏大,并决定在老祠堂遗址上修建三槐堂王氏祖祠。
吴王秦三姓迁赣始祖为吴缙、王载、秦环,其先父于北宋军中义结金兰,靖康乱后由太原迁至赣榆上堰村。各立室衍丁至二十余人仍共宅而居。元大德、延佑年间,兄弟三人相继而殁。后人依先祖之约连茔而葬,并立墓志铭之。墓志石刻福德生气四字。碑刻宽八十五公分,长九十三公分,厚七十二公分,正中字宽十五公分见方,八卦图直径五十五公分。位于吴王秦三姓迁赣始祖墓正中。至今赣榆民间仍有吴王秦一家”“吴王秦不通婚之说。
据文献记载,吴、王、秦三姓迁赣始祖为吴缙、王载、秦环,三人均为山西太原人,北宋乱世之时义结金兰并迁至赣榆上堰村。各立室衍丁至20余人仍共宅而居,显和谐小社会之象。至今赣榆民间仍有吴王秦是一家”“吴王秦不通婚之说。
元大德、延佑年间,兄弟三人相继而殁。后人依先祖之约连茔而藏,并立墓志铭之。墓志现位于墓地正中一方形石台上。碑刻宽0.85米,长0.93米,厚0.12米,中央刻福德生气四个字,周边围以八卦图案。落款为延佑元年岁次甲寅三月十二日吉旦祀。延佑元年即公元1314年,为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的年号,距今已有701年历史。
秦王吴三公迁移七百年
祭  词
乙未之春,时近清明;春暖花开,细雨蒙蒙。三姓携手,祭祖一声。略备酒牲,共祀祖宗。声势盛大,气贯长虹。遥想当年,三公结盟。异姓兄弟,序分伯仲;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心胸坦诚,仁高义重;高风亮节,世代传颂。逆境拼搏,序季耕种;勤奋劳作,丰稔收成。教子课孙,求取功名。勤俭持家,忠厚传承。孝敬长辈,和睦家庭。友善邻里,和谐共融。繁衍生息,地广人众。三族兴旺,人丁阜盛。人才辈出,风正德崇。追昔抚今,洪钟长鸣。如今盛世,春风涌动。少年勤学,登高追梦。青年奋斗,创业恢宏。发家致富,各显神通。老有所为,安享余生。祖宗护佑,共享康宁。我等后辈,感恩涕零。永记祖训,敬仰祖灵。为民守法,为商实诚,为军保国,为官清正。坦荡做人,高尚人生。自强不息,天地永恒。厚德载物,明理至圣。爱国爱家,天下一统。三槐树下,辉煌诗诵;至德堂内,捷讯歌咏;乐善堂前,喜报龙腾。秦王吴兮,共兴共荣。三族一家,代传代承。伏惟尚飨,列祖列宗!
秦鸿省  献词   
公元二零一五年四月四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5: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云 发表于 2015-6-2 19:48
请你再分析一下:
        吴缙、王载、秦环 其父在北宋时就已经在军队,那么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应 ...


关于《赣榆吴王秦迁赣始祖700周年祭祖大典》一文,再答海云先生:
文章来源:http://www.qinshi.org/thread-555-1-1.html
先生对于 “吴王秦三姓迁赣始祖为吴缙、王载、秦环,其先父于北宋军中义结金兰,靖康乱后由太原迁至赣榆上堰村。这句话感觉有不妥之处,经本人再次查找转载的原文出处,图片出处。可以证实,这句话不是王家家谱中记载的原文,是不是写此文章的的人理解不当,本人皆不可知。但我认为,仅凭这句话来否定赣榆王家家谱之说,是错误的。
网上文章,和家谱记载是两码事,网上文章可以随便写,仅可以当做参考,不可以当做证据。
要想推翻这些东西,必须要看王家家谱的内容,且不可以断章取义。
那么请问,王家家谱是这样记载的吗?如果不是,那你推断王氏家谱有问题之说的依据是什么?
关于上堰王“王士安、王士宁”的记载是确切的,赣榆上堰王第三世祖王士宁于延佑三年登邑志,举孝子,入忠义祠。
给你找篇《赣榆王氏家谱》里面一篇原序文内容,你仔细阅读后就不会说人家家谱一世祖是后人瞎猜的了,考证内容一定要言之有据
附:始祖迁赣榆县原由
录自《赣榆王氏家谱》老谱。

曾孟(1)有言曰:慎终追远(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想先贤发语时,必有所触。叹我始宗,殷周汉历移居所,及晋代琅琊为家。至载太高(4),贾于太原,被商倒累,以田产半归。欲转无主,窘于资本,货故宅移家居焉。曾祖辜儒就商(5)。及高祖亡,随葬于帐准之田(6)。及祖执事(7),曾祖又丧。
先祖贾于楚之间,将五载,每年利增。是年冬月,运货及资将返太原。楚之土寇先一日扮作车夫,空车休于旅店。至夕,先祖同宿一宅,亦未留意。至二更后,明火持刀,喝禁车夫及先祖勿声,鸣语即杀。随将货资运装盗寇车中,令十余车先行,仍留念余人坐待鸡鸣而往(8)。祖呼主人,不应,至外所持灯遍照,见主人父子双缚并跪,口塞棉絮,拉而出,问曰:夜宿车夫系何处人氏?答曰:伊等昨日空车至此(9),自言代人推药材,系云南北界。祖语曰:近寇无疑,其声尾颇似荆音(10)祖曰:开店数载,何不留意,其空车之上并无包裹,兼而又无阴雨之阻,岂有空车歇店之理?早告我知,预为防敌,焉有此失乎?(11)恨矣哉,百无存一。主人问:资货共值若干?祖答曰:『千两之外耳!主人顷刻汗下,泪语曰:尽产不能赔赏十分之一,死无救矣!祖曰:使汝总能赔赏,我也不能忍。即问至邑路程(12),主人答曰三十八里。话语间,主人归,将茶饭酒馔并陈桌上,祖与主人急进饮食,遂同进邑报案。当时即令兵追及二日,无耗而返(13)。又命四方察缉,至嘉平月(14),捉拿四盗,严刑拷审。供呈在内十八人,在外二十人,于夕会齐,共银六百两,货五百余串。官语所报不妄,在尔辈手,两不换一耳,随禁囹圄(15)。连夜官长率差兵同往窝巢,至则余寇知音远散,窝主亦逃。随缧其妻子,至县严刑监禁。至次岁二月间,窝家同群盗共凑三百两之数,秘命四盗妻子,窃系盗前,呈奉公堂。官判以非足资不可。祖感宰德,愿先领是款,以作贾用,余待案追。官从之。及返太原,存金不足二百两。偿债清息无余(16),更兼衣食无资。
其葬高祖之田,与息家连疆,共地十余亩。息家语于邻人曰,王能以地归我为业,欠我二百两我再付出二百两。而祖素亲贾业,利其价昂,随社焉(17)。改为药业,由川豫贩至燕冀(18)。积十余年,聚资万串。父业儒,载时五岁,其息家老者已亡,少者忌我高祖葬于风水之地。其田既归他为业,而频岁带侵墓基。及载八岁,从师读书,其茔田横竖仅有一弓。其师与少息系姑舅兄弟,父又挽求与伊亲近数人,同往商之,或返全田,愿奉资收;或留林基,乐奉昂价。伊竟均无一从。每逢祭扫时,嗣人多泪,见闻酸心,莫可为力耳。是年载十岁,祖年及耄 (19),罢贾回里。四月二日,系曾祖亡期,祖父与载具蒸尝同祭双墓(20)。乃地主责祖父践坏熟麦,存心欺人。祖对以奉赔,其怒不息,仗符威兼诬控于邑(21)。而先祖与父,俱承差命而来县,具实词以相诉。官知其详情,即偕差吏亲看墓所。而宰语伊曰:此田时价可值多少?伊答曰:田产无价。官怒曰:此非连城璧(22),焉得无价(23)伊答曰:百亩百串无主,寸土寸金莫易!官曰:此齐界东野人之语,(24)从未见持寸金以易寸土者。其田中能产珠玉乎?何词之强也。今亦不难,汝转卖旧主茔田一分,其价十倍,你可从乎?伊答曰:百倍千倍不可。宰怒曰:早知尔与权奸往还,执抗公判,即使呈之帝都,茔田无社,尔焉能上抗天子乎!其人未答。祖诉语曰:无烦老爷公判,使伊负屈,我亦乐迁祖父之墓,何必与尔为仇哉!官闻之,返驾于衙,判定麦后迁高曾祖之墓,而择葬于平川焉。
祖由此愤气成疾,数月而亡。及葬后,适宋之乱,父之友人从军假归,知其详情,邀父于行旅之中,司 出入簿(25),可以避仇人锋(26)。及年余,与楚郑吴秦二姓成为契交(27)。三人帮谋军务,堪愁下知上蒙。俟后,吴秦与父有难舍难割之情,均移家共居太原。其旧仇人语人曰:王者虎也,又增双翼,终为乡党之害。而父知亦不在意。待二帝蒙尘北屈际(28),寄书权奸,陷父与吴秦从驾北番(29)。及先帝亡,而吴秦抛尸异域,实缘先父累之。待数月余,昏夜暗投十数包裹于三家之内,明晨声言被盗,而诉于官,捏言先父所交乃系旧匪,已窝二载余矣。而所无报者,实缘无据。今因被劫,家童潜避盗锋,夜观清楚。宰即下询,至则果有伊家包裹。呜呼冤矣哉,全家咸亡。而小人之奸计,亦险矣哉。
时载与吴缙、秦环省师未归,而邻人怜其冤屈,秘泄音耗于师所(30)。师母曰:罗网不可竟投,先绪不可断绝(31),汝三人可持此碎银,南下相逃,昼夜切勿停止,以为奸人所追。乃三昼夜,行有四百余里,均足肿难前,而息于山僻之小村。适有翁媪二人,知我等为避仇人,暮具饮食以赐(32)。我等歇三日,饮食无慢,及临行付碎银二两余,而伊夫妇坚拒不受。即今日犹念其恩。似此缓行三月余,始及荆南。倚吴缙之故土而居焉。朝劳田野,暮宿同室。居及三年,荆襄大饥(33),无方求食。闻东海之滨,连年丰登,于是乞食东下。奈于路水土不服,相继而疾,惟载尤甚。一人乞食养瞻病体,而乞者每馁(34)。即桃园之结义(35),亦难胜我三人之同胞异姓也。
于路延乞缓行,及至赣之时,亦将二年。时遇端阳,二麦归仓,乞食腹足有余。夜宿西门外陈姓廊下,至早每为之清扫门面与夫街道。而陈翁亦不以乞人看待,设遇食饼有余,则必丰赠;或邀亲宾,亦赐肴酒与三人共饮。其同急再生之德,及今难忘。待九月中旬,陈以我等夜寒,命汝曰:此以西有园屋二间,尔等可宿于其所,以避风寒。予等遂承恩命。及来岁五月间,二麦倍收,亦是吾等之幸。而邑之四关临近者庄村颇多,乃陈翁慨义代我等凑麦(36),统转三十余村,共凑麦三石余,均存于陈翁之肆。翁笑语曰:凡人须要重义。予闻四邻乡人等,多有谈尔之德者。见人门外有遗物也,则拾付于人,且善言乞讨,辞无则行,久而人皆知其义,遇有时无不慨赠。不然未闻代乞人凑麦者,则知此日之举点于倡之,实尔义之所感也。且多有道尔等非贫家之子,我亦疑之,于应对言语中,颇似墨士(37)。尔等自言雍之西界(38),其声音言貌若非一处,如有隐情,何不明以告我乎!缙兄对曰:我等不服军中劳苦,乃逃兵耳。翁乃信之。翁曰:乞食终非久业,而农务又不通晓,惟予之前邻徐氏,乃磨麦起家者也,而刻已年迈(39),不服此劳。予观尔三人年正少壮,惟此业可为。并且磨具咸有(40),或借或买,我将代尔等商之,未知可否?缙兄曰:如此甚善。翁即往,旋刻而返(41),曰:事成矣!盖物皆慨借,用坏亦不求偿,惟望尔努力生意,三千两串之物,徐翁亦不在意中。且彼亦贫困成家者,故深知贫困之艰难,若要举业时(42),即往取之。及明日,翁同载之三人,往取磨具。余皆粗全,惟磨案四腿三伤。徐翁曰:欲用此物,须得等这半日之工。陈翁曰:累土亦可。缙兄曰善。乃余物俱运于侨居之南邻。而邻媪倚义生活(43),自春间将水推磨卖出,遗有垫磨碾转一个,适来催取租税,见我三人将往挖土,而媪笑对曰:我有一物,适服其用。当荒年时,先夫一百五十大钱买也,其价不多,尔等何烦多此一举乎,且搬来即用。俟有钱时,付我不迟。而缙闻之,及偕我二人即刻运来,随向肆内取钱一串(44),奉媪收价。而媪亦仅留京钱三百文(45)。及今,此物犹存于邵家河之路旁。及兴工之日,陈翁即往各字号,代为裁托,(46)而多用我等之面。而翁且订曰:(47)“如无本时,即往我肆取用,盖予早对司事人议过矣(48)而翁再造之恩,实刻骨难忘矣!幸生意日增,而无烦借贷。及岁暮结算,而六月生意竟长钱七十余串(49)。缙即往市间沽酒六斤,买肉五斤,送于徐翁之家,以稍尽价物之情(50)。而徐翁笑曰:汝岂以予用磨具易尔饮食人乎?小看老夫矣!而断乎不受。缙曰:翁固无此意,奈我兄弟于心不忍,惟望老伯笑而纳之。翁曰:我好饮,酒可领受,肉难奉情。而缙谆竟不返(51),翁均收下。及进内将樵腐拾满(52),提出笑语曰:尔为面客,馒首不须我送,今将此物带去,稍作回仪(53)缙曰年物俱全。翁笑曰:足见是有,去年乞时恐少,今年赠之反推(54)缙知翁意诚心恳,乃提归。而对载环面述翁言,咸为赞叹。
及次岁收麦后,陈翁往各肆代为预借面资,每号京钱二十千文(55),收麦五十余石。送面时号称公平(56),且随时价之上下。待四年后,及新春结算之时,麦与钱共长六百余串。缙曰:滴水之恩,井泉之报。使当日无陈徐二翁之倡义慨成,则亦乞食终身耳,焉有今日之况乎?乘此新春清闲之余,具数筵以邀亲友,稍报地主之情。及次日,往市买米购肴,均送于陈翁肆内。合店多有问何者。载对曰:为此春酒,以酬亲朋也。然而同群人疑之。次日即邀工厨,治办肆筵(57)。且对灶伙曰(58)尔号之晚餐(59),可无须置矣。而执灶者代为筹办。及晨后,缙兄命载曰:即午菲席(60),宜先面请。载承命而往,具词以告,而亲宾多有谆辞不至者(61)。及午后,兄亲踵其门而告曰(62)远方之人,来此贵邑,而至微至陋,无所为依。过蒙诸伯之爱戴,得足衣食。而乞讨愚民,实难仰攀。但以拯救再生之恩,结草难报(63)。今具设菲茗(64),不过聊以叙酬耳。无山珍海鲜 ,龙团雀舌(65),敢攀玉趾(66),以增辉荜门(67),予兄弟实感恩无限矣。且肴核既具(68),而事难中息,则至与否,劳费正等(69),而诸伯兄弟,亦何必过谦乎。斯言一出,亲宾欣舞,咸相告语曰:尊兄先往,予等即至。及晚果如其言,咸相继而至。遂以按次就位,而徐翁之年最高,陈翁次之,其余以次而坐。坐毕,而缙执壶于中,环弟执壶于西,载则捧觞于东(70)。咸立以相陪,笑以相酌。而陈翁询曰:此何礼也?老夫不解。缙兄对曰:我等乞食异城,每立门外,今夕入席,已觉自愧。况诸伯台驾相临,昊德罔极(71),而焉敢坐乎!公曰:大丈夫临难不以乞食为耻,明俊者不以乞食为贱。(72)韩齐王乞食漂母(73),伍子胥乞食于市(74),状元蒙正尝以乞食为生(75),后皆身居廊庙(76),与王侯同其饮食,亦未尝以乞食自愧也。切贫富无常,孰能保其终身温饱乎?而吴兄此虑,亦多矣哉。于是群宾共立,谆相订坐,(77) 勉而再三,然后就坐。飞觞醉月,而高谈转清。陈翁曰:闻徐兄欲卖产变资,而返故里。以弟愚见,此策不善。且守则价昂,行则价低,大抵人情皆然。徐翁曰:弟岂不知,争奈膝下无依,纵使就木,(78)有人相墐(79),而墓前无焚,实远人之不幸。且二子尽皆早亡,两女一嫁乡园,去岁访诸山左(80),一则询两侄之信,一则择小女之姻,两事皆空。陈翁曰:以兄之言,纵归故里,犹然无依。人生四海为家,但得温饱,亦何眷乎故乡哉。想令侄从军无音,恐难回里。况当二帝北屈时,其生死尚在两疑(81)。兄如回里,朝夕反增此一忧。以弟之见,不如在此处为令爱择姻,可得足食之家。俟百年之后,而半子亦可祭扫(82),兄试筹之,可也否乎?缙兄曰:陈翁所言,实至论也(83)徐翁曰:兄亦筹熟矣,念迁赣以来,已三十年矣。自离家时,长女九龄,幼从伯母携之不行,而姻亦兄嫂所择。由今思之,亦四十有余年矣。惟闺中幼女,年及念三,尚未完姻,为此昼夜难寐。欲变资而回故里,则衣食难周;欲居此而择佳婿,则温饱难成。况人情但为自足者,孰盲与异乡无后人结亲哉。因之进退两难,世所谓人老思家者,殆必多不遂心耳。似尔少年人,但有食周之所,则处处是家。缙闻言泪下曰:徐翁此言,足令异乡人益增悲伤也。徐曰:所伤者何?缙曰:伤我等无家可归耳,如有家可返,虽缓行亦不过月余,即可至家。言谈际饭至,各人食毕,惟我三人仅半腹耳。而所以不食者,待陪二席也。自阖号以及堂厨约十八人耳,分为三桌,均颇饮更余后,而席罢矣。
俟三日之夕,陈翁独提灯笼入院室而坐曰:喜出望外矣。真令人意想不到也,徐翁之小女,数年前我曾与百亩家作伐(84),而伊推言曰欲返山东。俟后议婚者少至其门。今日忽然托媒于我,愿与兄结亲,由此无回山东之念矣。予亦为尔先允。缙曰:陈老伯是我等恩人,乃父辈人家。前夕偶然称兄,实令我愧死无地也,自此切以晚生呼之,勿增我罪。且老伯所言婚姻之事,晚生等自恐不周,焉忍累人饥寒乎?翁曰:伊岂不知,实自相情愿耳。载接言曰:谨尊老伯之命。翁曰:待二月为汝等造居室,亦无多烦费,不过聘邻人以助之也。语毕随行。二月四日,陈翁代备酒筵,邀我兄弟以及徐翁。陈翁两启于桌上曰: 日邀请先生(85),今晨家中接去,不知有何事务。闻王姓执笔记帐,谅为通墨,何如自家书启,免得烦人。载以兄事不辞而写。写毕则奉于陈翁面前,陈翁观毕,献于徐翁,徐翁观毕,遂书回启以奉陈翁。陈翁观曰:徐兄竟是高学(86),比邻三十年(87),尚不知隐贤,堪谓盲目矣(88)徐翁曰:隐贤二字,誉之重矣。想兄之洞明(89),不当屈身贾务,言盲未免自贬极矣。陈翁即于徐翁耳畔,细语顷刻,旋转入内。徐翁曰:既为至亲,有语须直言。适才陈翁所言者,愿与王侄婚姻,实令人意想不及者也。王侄如娶此良女,管许白首唱随。载言曰:乞人得攀高门,堪谓贫人之幸,奈晚生自周不足,盍盲累人以饥寒乎(90)缙兄曰:我等本陈翁所抚,彼其不知予详乎?诚于谦推,有拂长意,凡事岳父代主之可也。徐翁随命人取启,而俱为书之。及书完,而陈翁出,徐翁持启而笑曰:老兄得此佳婿,可云再庆。陈翁笑曰:人生意外之遇,处富贵尚且难期,况于贫困乎!我所以乐与尔等结亲者,重其真义,大有桃园遗风也。外此不特未见,闻亦罕闻,即同胞手足,鲜见友恭之恒坚如此者(91)。老夫于去岁即有此意,于新春邀酒际,予意决矣。不料徐兄胸怀先展,其识见诚枚出一头矣(92)。前夕,我与内言及此事(93),而拙荆曰(94)即于前岁存麦际,老身已有此意,似如此之人,克勤克俭,(95)彼苍者天能无佑乎。谅终身不得饥寒。无奈索居市廊下(96),与女订婚,其名不雅。我叹曰:真所谓妇人之见也。凡人不读少通,况尔女流之辈哉。自古英雄豪杰,贤人俊士,少贫终达,乞食发家亦良不乏人矣(97)。且我陈继先曾祖,亦尝乞食来此,及后合卺于张氏(98)想当时张姓亦是富家。言谈之际,肴酒均陈。而陈翁曰:今日双喜临门,凡贾务人等(99),以及佣妪(100),均赐酒席。惟我五人同此一桌。徐与陈翁相对,载与缙兄并肩,而环弟执壶,飞觞数行。而陈翁曰:尔群季俊秀,(101)实为惠连(102),吾人咏歌,独惭康乐(103)且曰:徐兄与弟,年及古稀,一则一喜,一则一惧。似尔等青春妙龄,后生可畏,正在发愤之时,其前进宁有涯哉(104)缙兄曰:乞食患难之人,过蒙错爱,得附丝萝(105),实感恩无地矣。待夫肴核即尽,杯盘狼藉(106),真厚逢知己千标少,不觉东方之将白矣。陈翁曰:夜如何其?徐翁曰:鸡即鸣矣。陈翁曰:自午至丑(107),可云即卜其昼,又卜其夜矣(108)。何酒兴未慊我岂醉矣乎(109)徐翁曰:五易肴矣,十易酒矣。真所谓一石不醉,五斗解酲矣(110)及饭毕,而云霞出海曙矣。陈翁曰:经营居室,无烦尔力。在我与兄,为尔兼理。
待数日而卜吉经(111)。始则陈翁出社契五亩(112),以作予等宅基之地。且作价百串,一串未取。真可谓至德无疆矣。乐矣哉而缙兄合卺。来岁乎而载即完姻。又二载,为环弟聘周姓之女,当奉亲迎其家,三人争相操作,皆出真诚。俟后载生一子,缙命名曰基。谓我等来此,宜取立基之义。而邻友名其字曰怀业。载一子二女,缙三女一子,环五女二子,其一夭亡。兄之子曰吴仁,弟之子曰秦义,仁之字曰孟常,义之字曰仲常。是年仁已九岁,义方七岁,俱从师读于塾中。而基年二十有三,聘刘氏完婚,读已罢六载矣。贾务稍通,与外伯开设号铺(113)。其三家子女,及出室娶妇时(114),从未有父子近、叔伯远之意。故邻人誉言曰:吴王秦缘为一家人。其语自此始矣。后世人谓秦王吴者,非也。

以后基生二子,长曰士安,次曰士宁。亦是幼从师读书。而仁义及室时(115),已罢读。拜房师而学房书矣(116)。待三五载,每年可助百金,以为家用。及仁年三十四岁,义年三十二岁,其二月有朱姓拜学房书者,设数桌筵席。同人有刘姓者,饮酒过量,吐于池姓之身,而衣履稍污。池怒曰:不使钱酒,拼命多饮,实无羞耻也。刘亦怒曰:想尔或带钱买饮食乎?所着之衣,即非莽袍,亦非朝靴,似此衣履,谅我亦赔起。吴仁戏言慰之曰:刘呕于池,呼犬来食,如再口角,一文不值。池怒曰:尔家不知何处聚来,杂姓人等,共居一所,亦要假脸。秦义曰:芝兰异室而同味,吾等异姓而同情。且生死相与,桃园称最。三姓兄弟,刘关与张,则异姓联盟,自古皆有。况吴王与秦,生同骨肉,而亦有何不可对人言哉。缘如尔控告胞叔,并跪公堂,目无尊长,幸老公祖未使小人得志(117),若使取缔,则尔宗族亲友等寝食难安矣。池大怒曰:放尔狗屁。义怒而连击二掌,群解际,池醉甚,仰后一跌,撞于桌上,破皮少许,仅出血痕尔。众拉归寓,席未终而散。群书吏均不在意中。过数日,忽闻人言,池鸿发受风,常在床褥。及次日夕,将近更余,而邻人泄言于仁义曰其气将绝。知而归述其原由,而载之三人为之泪下。仁曰:守则罪不至偿命,而身系囹圄,他日耻见亲友;走则年余可免,所恐者累及老幼耳。载即劝慰曰:谋逃似可,必窍告方所,俟事后安妥,寻觅有迹耳。义对曰:河南故宰之钱漕(118),与儿等甚善。近闻在家奉亲,多书来聘,未得即往。今乘此去,必纳无疑。正商间,刘姓亦至,慌张而言,池已死矣,当商以处之。仁曰:正议此事。二兄与父皆言必逃,刘兄以为如何?刘曰:吾亦此意。言谈际,基在店早闻其事,未晦告亲(119),即取小宝二只,碎银四两,零钱数串,投于帐袋付于秦义之手中。举家泣泪而别。
次日,其兄报验,官拘众备问其详,其罪甚轻。亦不能不差役以四境寻捕。而池之近亲大为一快。由此其兄势孤,耻于追案。及宰印满,已四年有余。及夕,仁义同归,彼伊等在彼已早知其详。仁在河南辛野县,刘姓举荐钱漕;义在巨家商中,自买笔札。其来也欲举家并迁,其父母均不从。暗携妻子往于河南,侨居十余年。
载以七十八岁,于二月十三日病亡。俟后弟妇及嫂,七八年相继而卒。及基理家,则少进而多出,而为之一挫。未几,基呕血而卒。各事等等,皆遗于士安士宁之手。是年缙兄九十二,环弟九十,其仁义又归省亲,闻及举家多丧,而恸哭莫可止息。(120)安与宁多语慰解,斯时全返其实无事。奈仁义终是以前失为理短,泪 恳父行。均应曰:我兄弟誓以生同居庐,死葬连茔,万不忍一天两地,兄南弟北也。仁义对曰:俟百年之后考终时(121),舁归合厝(122),焉忍抛亲骸骨于异域哉。缙兄曰:吾兄弟志意已决,使亡时儿孙不前,即士安士宁实堪承祭祀,而为葬主也。于是,仁义留银三百两以作养老之用。俟夕夜焚墓所,鸡唱而行。自去后,安宁终日甘肥奉侍二义祖及老母。兄或他往,必留弟以省问;弟或出行,必留兄以奉养。兄弟二人未尝废离。故合县人皆称为大孝,而县志忠孝祠所由著名也。
后二年十月初九日,缙兄染疾而亡。于将亡之时,嘱宁曰:我亡后,环弟不能久阳。待冬月同时出田可耳。”(123)环弟其时无疾,待兄三七后,外三魂夜会,连会数夕。而环知其泉道将近(124),于是命士安暖酒一壶,具肴二盘,以便夜饮。复命安宁持壶,以详其梦会之真,如在生前也。曰:想二兄必待我于地下,汝记之,我死后三日,双棺出田,莫待冬月,长兄乱命不可尊也(125)是夜鸿饮(126),次日饮食渐减,阴阳无定(127)。至冬月十二日,无疾而亡。开吊讣期于首七后,卜葬于载之东旁,(128) 即今墓田三茔者是也。
回忆生前数十年,共乐同患,以及同劳共爨(129) ,曾未有一语相触者,真肝胆相照,胶漆相投。有同气之光,(130)手足之雅。可谓玉昆金友、伯埙仲箎之声相应也(131)。我祖之履艰蹈险,乃陈徐之昊德也!
题解:此文得见于一九六二年第十四修宗谱首卷,系
历代老谱因因相袭,转录至今。大致成稿于元代中
叶,元延祐年间(1314—1320)。依文析之,著者应为
三世祖王安、王士宁。题中始祖指迁赣一世祖王
载。全文依老谱 照录。除个别字句历各代誊录,显见
笔误、阙脱、讹错及繁简转用不当,稍作考订外,余
皆悉从原稿。断句、标点、分段由铜起为之;另邀汪
维懋先生为全文加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4: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云 发表于 2015-6-1 23:02
靖康年(1127)---元佑元年(1314),两个时期相差187年。如果其祖靖康年20岁入伍,那么到元佑年间 ...


   我们都没有见到王姓家谱,转载的内容来源于网络,是谁写的,不好考证,是否准确,也不好定论。

   但我认为,就网上这篇文章,也不可断章取义。原因有一些几点:

(1)、“吴王秦三姓迁赣始祖,靖康乱后由太原迁至赣榆上堰村。”
     这个时间段,不好给出结论就是某某年,“靖康乱后”不一定就是要靖康乱后的第一年或是第二年或是第几年。后,可以是后几年,也可以是后几十年。从数学上讲,只要是不早于靖康乱的时间都是之后。

(2)、研究家谱都知道,能早推,不晚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家谱记载中想找到先祖的来到家乡的时间,宁可推断的早,
      不推断 的晚。

“靖康乱”这个词的运用,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特别历史时期,家族口传或记载的时候,这个历史时期便于记忆。

(3)、赣榆王姓来赣榆的时间,虽然没有准确的某年某月某日,但是,赣榆有个叫王士宁的名人,在元佑年去世,见载于所有
     《赣榆 县志》、《万历淮安府志》、《正德淮安府志》中;大家不妨去查看。

    这个叫王士宁的人,就是来赣榆王姓的三世祖。从这个王士宁在元佑元年或以前去世,从中可以大体推出赣榆王姓始祖来赣榆的时间段,大家不仿推推看是不是“靖康乱以后”这个时间。

     本人没有看赣榆王氏家谱,人家家谱中是怎么记载的,我们也不知道。不知道的内容我也不敢妄言,只是看了几本地方史志,有不对的地方请王家人指正,也请先生指点。

点评

赞同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2 17:14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20 收起 理由
铁马金戈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19: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你再分析一下:
        吴缙、王载、秦环 其父在北宋时就已经在军队,那么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应该不低于20岁。“靖康之乱”是公元1127年,假如他父亲活了80岁,那么他父亲死的时候应该是1127+80=1207年。
      假如吴缙、王载、秦环等也活了80岁,他们死的时候在延佑年间,延佑元年是1314年,就按他们是1314年死的,那么他们生的时候应该在1314-80=1234年。这样一算就成了吴缙、王载、秦环 是在他们父亲(1207年)死了以后又过了27年到了1234年才出生,这合乎情理吗?

          我早就说过,赣榆好多姓氏的家谱关于一世祖记载都是后人瞎猜的,还有人跟我争。这不,现成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金戈铁马”所有的回帖都要多动脑子,别污了赣榆人的才名。

点评

我怎么你了?我赞同别人的观点碍你着你什么事? 别人家的家谱有什么不妥或不对的地方,你可以善意的指出,你却是怎样的?!看看你在主题跟帖吧,你连讨论的基本操守都做不到!你计算器很耍的溜,请问吴、王、秦的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3 07: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1 21: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9: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铸。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宋钦宗仅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史称“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中,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的历史,既是南宋人难以启齿的耻辱,她们的遭遇是非人的。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战败国的女性成为占领者的战利品和蹂躏的对象,她们不仅要承担国破家亡的精神痛苦,还要承担身体被辱的身体痛苦、受人歧视的心理压力,胜利者为了掩盖暴行而篡改历史,亡国者为了掩盖屈辱而隐瞒历史,被掳往金国的北宋后妃及宗室女性在历史记载中就这样被忽略了,而资料的缺乏又使得这一历史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2 17: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3 10: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源远流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3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老家的一点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4 06: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槐堂王氏后人顶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4 08: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三槐堂王氏后人顶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5 12:47: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发表于 2015-4-15 16:50:43
在那个地方啊
发表于 2015-4-19 22:36: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客 222.45.42.x 发表于 2015-4-15 16:50
在那个地方啊

在赣马中上堰埝呀,胡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最牛的祭祖,可见家族之团结。
家兴了,人也和气了,社会就和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1 22: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靖康之乱"在1127年,元佑年间是1314年,吴、王、秦三姓始祖靖康年间从军,死于元佑年间,而元佑年间离靖康年间整整相差187年,假如他们是20岁于靖康年间入伍,那么到元佑年间已整整活了200岁,可能吗?我真算服了赣榆这帮文化人!




               难道他们写这些东西时候不用脑子想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1 23: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靖康年(1127)---元佑元年(1314),两个时期相差187年。如果其祖靖康年20岁入伍,那么到元佑年间死的时候已经有200多岁了。
            

                  这样的家谱实在是太可笑了!!!


补充内容 (2015-6-1 23:19):
上文中的元佑元年应该是延佑元年,即公元1314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09: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东 发表于 2015-4-12 09:07
北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铸。北方的女真族灭了北宋,掠走了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二位皇帝。宋钦宗仅 ...

记得看到一个资料:因为宋高宗赵构登基了,所以金国就把他的生母韦皇后送回来了,但是也是被折磨蹂躏的一塌糊涂了。

点评

《靖康裨史笺证》一书中有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6-13 15: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12: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靖康元年(1127)---延佑元年(1314),两个时期相差187年。如果其祖靖康年20岁入伍,那么到延佑年间死的时候已经有200多岁了。
            
                  这样的家谱实在是太可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17: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东 发表于 2015-6-2 14:46
我们都没有见到王姓家谱,转载的内容来源于网络,是谁写的,不好考证,是否准确,也不好定论。
    ...

赞同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发表于 2015-6-2 19:39:33
请你再分析一下:
        吴缙、王载、秦环 其父在北宋时就已经在军队,那么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应该不低于20岁。“靖康之乱”是公元1127年,假如他父亲活了80岁,那么他父亲死的时候应该是1127+80=1207年。
      假如吴缙、王载、秦环等也活了80岁,他们死的时候在延佑年间,延佑元年是1314年,就按他们是1314年死的,那么他们生的时候应该在1314-80=1234年。这样一算就成了吴缙、王载、秦环 是在他们父亲(1207年)死了以后又过了27年到了1234年才出生,这合乎情理吗?

          我早就说过,赣榆好多姓氏的家谱关于一世祖记载都是后人瞎猜的,还有人跟我争。这不,现成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金戈铁马”所有的回帖都要多动脑子,别污了赣榆人的才名。
发表于 2015-6-2 19: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你再分析一下:
        吴缙、王载、秦环 其父在北宋时就已经在军队,那么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应该不低于20岁。“靖康之乱”是公元1127年,假如他父亲活了80岁,那么他父亲死的时候应该是1127+80=1207年。
      假如吴缙、王载、秦环等也活了80岁,他们死的时候在延佑年间,延佑元年是1314年,就按他们是1314年死的,那么他们生的时候应该在1314-80=1234年。这样一算就成了吴缙、王载、秦环 是在他们父亲(1207年)死了以后又过了27年到了1234年才出生,这合乎情理吗?

          我早就说过,赣榆好多姓氏的家谱关于一世祖记载都是后人瞎猜的,还有人跟我争。这不,现成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金戈铁马”所有的回帖都要多动脑子,别污了赣榆人的才名。


补充内容 (2015-6-2 19:55):
吴缙、王载、秦环 其父死的时候是1127+80-20=1187年,吴缙、王载、秦环 出生的时候是1314-80=1234年,也就是说吴缙、王载、秦环 是在他父亲死了以后又过了47年(1234-1187=47)才出生,显然不合情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5 15:44 , Processed in 0.0986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