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040|回复: 10

[岁月留痕] “距”“得”的故乡是赣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7 1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现秦刑徒墓地,1982年第3期《文物》杂志发表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勘查、清理秦刑徒墓的考古报告,披露了考古队在秦刑徒墓中出土了18件陶文残片,瓦志刻文有兰陵、平阳、平阴、博昌、杨民、东武等标志死者籍贯的地名,其中两块瓦片上有“赣揄距”、“赣揄得”的字样,为阴刻小篆,他们的故乡是琅邪郡赣榆县。

       赣榆其名,首见于《汉书·地理志》,划属琅邪郡。因为班固的这一笔记载,专家们倾向于认为赣榆县乃汉置。可是县名“赣榆”却不知何解,聚讼纷纭,据统计,释义大约有12种之多。旧赣榆县志上有两种说法,其一,“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以榆木常入贡故名。”意思是说赣榆盛产榆树,经常向朝廷进贡榆树而得名。其二,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自琅邪赴吴时,途经赣榆,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偶有手植之榆,后人仰其前贤,遂以赣榆名县。还有一种说法,谓“赣”的本义并非“贡”,“贡”是后起之义;本义是“赐予”,“赣榆”即赐予榆树之火的意思。国君赐予榆火,可作荣宠恩赏之纪念,因此汉代以“赣榆”名县,意思是“国君赐予榆火”。取此名是为了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的意思。

     以上种种猜测,都奠基于赣榆乃汉置县的前提之上,直到地下考古的实物面世,这些望文生义、因文设义的说法才宣告终结。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现秦刑徒墓地,1982年第3期《文物》杂志发表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勘查、清理秦刑徒墓的考古报告,披露了考古队在秦刑徒墓中出土了18件陶文残片,瓦志刻文有兰陵、平阳、平阴、博昌、杨民、东武等标志死者籍贯的地名,其中两块瓦片上有“赣揄距”、“赣揄得”的字样,为阴刻小篆。比照其他瓦志刻文,可以确定赣榆早在秦朝时期即已置县,而且那时的县名叫“赣揄”,“揄”字从“手”,而非从“木”。“距”和“得”是两个人名。秦始皇在全国征召刑徒72万人为他修建陵墓,建成后72万人统统殉葬,赵背户村发掘的秦刑徒合葬墓达104座之多,掘出的尽是累累白骨。来自赣揄县名叫“距”和“得”的这两个人,和全国各地—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的修陵人,就是这累累白骨的组成。

       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中,收录有三枚“赣揄”标志的官印,其中前汉官印两枚——“赣揄令印”(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赣揄丞印”,新莽(王莽新朝)官印一枚——“赣揄马丞印”。三枚官印皆作“赣揄”。1973年在天津出土的《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即著名的汉隶精品《鲜于璜碑》),刻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碑阳亦有“迁赣揄令”的字句,亦作“赣揄”。可见“赣揄”乃县名本字,把“揄”改作“榆”应当是笔误之后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偏离县名本义越来越远,终至于漫漶不可索解了。

《鲜于璜碑》“迁赣揄令”清晰可见

    转机出现在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大有先生前往连云港考察将军崖岩画,在东磊摸忽山的石刻上辨识出了“工、俞、风、重”四个古文字。据他解释,“工”是人方(即东夷部落)之工,就是古代测量太阳影子长短的工具——矩;“俞”是测天的一种工具——规,即“揄”字的本文,俞从手是拿着规测量太阳;“风”即风夷,东夷部落的一支;“重”是“赣”字的初文,“赣”从“章”,古文字中“章”、“重”通用。这四个古文字的意思是:这里是重部落观天测象的中心。这一论断和古文献中屡屡出现的在这一地区测日的记载非常一致。因此,“赣揄”县名的由来,王大有先生即定义为远古的天文中心。

    由此可以推断,即使赣榆是秦朝置县,“赣揄”一名的由来也必定十分久远。也许,“赣揄”最早是指一支专门负责测日的小部落,但这个小部落所居之地却一定是真正的天文中心!因为测日的工具和技术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任何地名都有它自己所以得名的内在规律,即使像赣榆县这样,在全国的地名含义中非常罕见的漫漶不清的命名也不例外。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赣揄”这一命名的源头虽然一定非常古老,但却绝非空穴来风,胡编乱造,它的根也一定扎在数千年前真实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曾经被血肉之躯念叨,从鲜活的口腔中发音,为竖起的耳朵捕捉,和具体的人群息息相关。也许,即使连“赣揄”这两个字的发音,那时的“赣揄人”和今天的“赣榆人”说不定也一模一样啊!


    奇地必有奇人。出生于赣榆这一天文中心的徐福,当上方士顺理成章。当徐福——这位有史可稽的第一位航海家离开大陆,扬帆远航的时候,他没有孔子潇洒的心态,却有着深沉的心机。只不过他乘的不是孔子故作潇洒的“槎”,一种小木筏,而是一整个楼船的船队!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断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而言,“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无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这是一种把中国仅仅视为农耕文明的固有偏见。其实中国造船史源远流长。2002年底,浙江出土了一艘船体长度超过两米的独木舟,距今至少有7500年的历史,这是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节选自乡音的博客
http://hi.baidu.com/%CF%E7%D2%F4 ... 6bddd3267fb520.html
发表于 2009-7-17 1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允忘记,关键看今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16: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没有孔子潇洒的心态,却有着深沉的心机。只不过他乘的不是孔子故作潇洒的“槎”,一种小木筏,而是一整个楼船的船队  说的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7 19: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历史悠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02: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好,赣揄也好,我们写作“[url=http://www.aiganyu.com/]赣榆[/url]”也一样的很好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8 09: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好,赣揄也好,我们写作“赣榆”也一样的很好嘛
鱼叉 发表于 2009-7-18 02:02


这个“赣榆”是真不好,错误的简化字政策的产物,把赣榆的文化内涵全部抹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09: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着赣榆转来转去,找不到文化底蕴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09: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好,赣揄也好,我们写作“赣榆”也一样的很好嘛
鱼叉 发表于 2009-7-18 02:02

当年简化字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8 09: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生地的历史还真是不甚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8 0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围着赣榆转来转去,找不到文化底蕴所在。
铁头弓 发表于 2009-7-18 09:29


这个是有原因的,海岸线在历史上迁移变化是很大的,比如汉代的纪障城就葬身海底;另外,赣榆的县境变化也大,县城也是几易其址,比如土城、罗阳、赣马、青口。。。甚至现在的连云港附近地区;还有重要一点,赣榆位于郯庐地震带的边缘,很难不遭地震破坏,翻开赣榆县志,相关记述比比皆是。但有一点,在赣榆境内频频出现的先秦文物、秦汉文物等,以及主楼文章中出现的“得”“距”两个秦代赣榆人,却绝对可以证明赣榆先人的光荣业绩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7 收起 理由
铁头弓 + 7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14: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听说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5 22:51 , Processed in 0.0845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