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3814|回复: 26

[岁月留痕] 石河县是何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5 2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系转载,作者:海粥碗

最近,一有时间就研究搜索鲁南经济带的资料。因为鲁南经济带的发展关系岚山的未来,鲁南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是岚山的战略性历史机遇,岚山将因为鲁南经济的发展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黄海之滨。
在研究鲁南经济带的问题,我把眼光投向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南经济带在那个时期属于鲁国和莒国,胶东半岛地区、济南、淄博、潍坊属于齐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大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战国七雄的第一雄,现在仍然是齐国强大,鲁国落后。
这使得我的兴趣再一次转向历史,我开始大量搜索春秋战国史觉得这一段历史太珍贵了,是中华民族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我在考虑以下问题:
1、中国和欧洲相差不大,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最终经过战争统一,欧洲为什么没有统一?到现在仍然是小国林立?原因何在?如果中国不统一是不是也会像现在的欧洲更加发达?
2、鲁国为什么会落后?我看是文化问题,发达落后与资源条件无关,与文化有关。文化决定国民素质。中东有丰富的石油,但是中东地区的文化落后,所以战乱不止、科技落后,没有对人类做出什么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岚山地区属于哪一个国家?鲁国,还是莒国、纪国?答案是莒国,后来是鲁国、莒国被楚国所灭,最终又给了齐国。
日照百姓的传说: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是否确有其事?石河县是何县?

首先说结论: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石河县指的就是春秋晚期的纪鄣城延续下来的一个小城,在今天岚山区绣针河入海口以南、连云港市赣榆县柘王镇以东的海底,这个小城在宋金时期因为一次海洋地震被淹没。淹没后,金朝当局将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延续石河县的建制,故说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

1、纪鄣城在史书上有记载。
《春秋》昭十九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齐师入纪。
《春秋.庄公三十年》记有“齐人降鄣”。
这两条材料,注家多以为指今江苏赣榆旧县北75里处的纪鄣城。杨伯峻注:“鄣,当即《昭十九年传》之纪鄣。纪鄣者,本纪国之鄣邑也。当在今江苏省赣榆旧城北。”《城邑考》:纪城周一里余,近海。

2、据赣榆县柘汪镇当地村民考察传说,其前方海底埋有古城。据专家考证,纪鄣古城大约沉没于宋代,其位置应该在连云港市赣榆县木套村的沿岸海底,那里老一代的渔民还曾亲眼见过水底的城墙。说到纪鄣古城,村里人介绍,早年间,有的渔民出海捕鱼,渔网曾被水下的城垛子刮住,遇到大的退潮,站在岸边就能隐约望见古城的城楼。
那么,纪鄣是何城?

原有人解释望文生义,认为鄣就是屏障的意思,纪鄣就是纪国的屏障,大错特错!此“鄣”非彼“障”。
先说纪,纪是一个国名,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南,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是春秋时期山东大地的主要诸侯国之一,与齐、鲁、莒并称“四驾马车”。纪国的国君为姜姓,国都在今寿光纪台村。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有出土纪国铜器。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襄公)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即公元前690年,齐国讨伐纪国,纪侯逃亡至沂水泉庄境内的纪王崮,坚持了8年后,灭亡。

再说鄣,鄣是一个部落族群名字,章姓的祖先。起源于山东省东平县鄣城集(现属章丘县)。鄣国大概起始于前11世纪,灭于前664年。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有功于齐,齐封其次子于鄣,传十五世公革显。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国所灭。祥之弟韅逃离鄣国后,去邑(“阝”)自立“章”氏,章氏自此始也。
纪国和鄣国,一个(纪国)在齐国的东侧,一个(鄣国)在齐国的西侧。齐国先灭的是纪国,公元前693年,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其中鄑邑居民向南逃亡到今天的绣针河河口以南,当时这一片地区应该是边缘蛮荒之地,纪人在大海边定居、筑城,聚居而成为方国。

后来,公元前664年,鄣国(东平)被齐国所灭,国君身亡,城池失落,鄣人逃离。鄣人与鄑人同宗,于是逃难到海边的纪城,鄣人和纪人会合居住,于是聚族成为方国—纪鄣。纪鄣就是纪人和鄣人亡国后又重新组建的联合小国。
后,纪鄣城依附邻近的莒国。

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秋,齐师伐莒,莒子奔纪鄣。莒之妇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取其纑而夜缒,缒绝,鼓噪,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灭其国。缙云氏族中晋阝、鄣等部,见城破,为了纪念,改姓为章,并继续南迁,散居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一带。到战国时,今浙江安吉县北已有鄣人的聚落,两汉书称之为故鄣县,秦代曾于此设鄣县。
鄣人逃离纪鄣,南迁,并改姓章,但是纪鄣城估计仍有人居住。到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莒国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在秦统一六国后,“莒子之国,秦始皇县之”。于公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将原莒国之地改称莒县,属琅琊郡。县境北邻诸(今诸城西南),西至蒙(今蒙阴西),南邻阳(今沂南县南),东靠海。秦朝时也设立了赣榆县,根据距离和历史沿革判断,可能纪鄣城设立了一个县,与赣榆县、莒县并列。

现在赣榆县马站乡有一个村叫棘荡,是否是纪鄣的变音?
我们可以相信在今天岚山绣针河河口以南、柘汪以东的海底有一个被淹没的古城叫纪鄣,这个纪鄣大约在宋金时期因为海底的一次大地震淹没了,纪鄣淹没后,朝廷把当时的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接替原来的管理权限。所以有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的说法。
传说中的石河县就是指纪鄣古城,在今天岚山以南,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其一,日照这名字就是金朝时定的,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置日照县,西汉时日照叫海曲;其二,海州湾是一个浅湾,滩涂广阔,淤积严重,海底可能有旧城遗址。

那么,石河县是什么意思?县这一建制是秦灭六国之后设立郡县制。秦灭六国之后,可能在纪鄣设立了石河县。赣榆县的建制也是秦朝时设立的,而日照秦朝没有建制,那么是否会在赣榆县北75公里处设一个石河县?
石河县可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个谐音、变音,因为这个地方靠海没有什么大山,就不可能有石河这样的景观,而且“河”在古代专指黄河,绣针河过去叫荻水,石河县当时在绣针河河口以南,那是绣针河是叫荻水的。
石河县是否是“是何县”?淹了是何县?立了日照城。
石河县应该就是春秋时期的纪鄣城延续下来的一个县城,这个县城很小、靠海,后来被一次海洋地震淹没,现在埋在岚山绣针河南面、赣榆县柘汪镇东面海洲湾的海底。
为什么叫石河县?估计是百姓口口相传变音所致,不可能有石河县这个真名字,这个名字太民俗。但是,柘汪镇现在有一个村叫响石,这其中或有关联,当时是否有一块奇石,发出声响,象河的流水?
石河县可能是什么的变音,只能猜一猜了。
附:
莱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莱国在商代以前,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县附近。东部可以到达黄县的沿海地区。姜太公刚刚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位于今昌乐县境内。因为距离莱都较近,莱国候屡次进犯营丘春秋时期,在齐国强大之后打败了莱国,侵占了位于今平度县西边的领士。因此,莱公迫不得已迁都黄县,叫做东莱。战国时期,前567年,东莱被齐国灭亡。
  据专家考证,纪鄣古城大约沉没于宋代,其位置应该在连云港市赣榆县木套村的沿岸海底,那里老一代的渔民还曾亲眼见过水底的城墙。
  这就是赣榆县的下木套村据了解,这个村原本并不是在这里,20世纪五十年代,海水上涨淹没了原来的地界,村民们就搬居到这儿,村里现在还能找到当年暂居的土蓬。

  说到纪鄣古城,村里人介绍,早年间,有的渔民出海捕鱼,渔网曾被水下的城垛子刮住,遇到大的退潮,站在岸边就能隐约望见古城的城楼。
  我们特地等到了一次退潮,来到木套村的大海边向东北方向极目所望,只可惜一无所见。
  关于古城的沉没,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有位跛腿的老人到城里乞讨,处处受到白眼和冷遇,谁也不给他吃的。
  只有一位好心肠的穷苦妇人,将家中惟一一张饼撕了一半给老人。老人告诉她,今晚这里将遭遇灭顶之灾,她要独自逃生,不能告诉任何人。
  果然,当天夜里电闪雷鸣,滔天的海浪汹涌扑来,将纪鄣城全部淹没在水下,所有痕迹都消失不见。
========================================================================
相传,古时没有日照城,现在日照城石臼所以东广大海面,原来是一大片陆地,石河县就设在那里。
石河县所处的地域,渔有阔水,耕有沃土,是个美丽富庶的地方。可是石河县的人却为富不仁,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偷盗劫掠随处可见,拐骗杀戮俯拾皆是。

陆上不安,殃及水族。近海龙王深感不安,便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并提议:淹了石河县,另立新城。玉皇大帝一听,不假思索就准奏了,令东海龙王执行。龙王领到圣旨,转身要走,站在一旁的太白金星说话了:“玉帝,全部淹了,臣看不妥。难道石河县真的就没有一个好人了。”玉帝一听有理,略一思索,便吩咐东海龙王到石河县实地考察一下,再酌情处置。
东海龙王奉旨来到石河县城。这一天,时逢石河县大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东海龙王便化作一个卖油的老头,设摊叫卖:“买油啦,一葫芦头半斤,二葫芦头四两。”他这么一喊,马上围上一大群人。你想,如此便宜的买卖,还有谁不买啊,龙王整整卖了一个上午,也没有人来提醒他这样卖法亏本了。有些人还暗地里做手脚,明赊暗抢。这时一个小孩走过来说:“老爷爷,你这样卖不折本了吗?”东海龙王心想:石河县还是有好人的。龙王此时收了摊子,把那个小孩叫到身边说:“孩子,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告诉你一件事,三日内,这里将是一片汪洋大海,你若是看见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眼红了,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记住了,千万不要回头。”孩子听了,很吃惊,他把龙王的话记住了,天天到县衙前看那石狮子。

再说东海龙王把到石河县考察的情况向玉皇大帝做了汇报,玉帝听说石河县好人坏人都有,不知如何处置。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建议玉帝降旨,让石河县的土地神,火速把石河县善良的人家查访清楚,然后托梦给他们,让这些好人避开水祸,把坏人都淹死。
这天夜里,石河县善良诚实的人家同时做了一个梦,让他们三天之后跟着一个小孩跑。大家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各自做了准备。
再说那小孩时时到县衙门前看那石狮子红没红眼,可是石狮子就是没有红眼。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那小孩又到县衙门前,见那对石狮子眼睛红了,便按照卖油老头说的,拔腿就往西北方向跑。就听后面狂风呼啸,海浪咆哮,电闪雷鸣,就像在屁股后面追赶他一样,他也不敢回头拼命地往西北跑。当跑到一个山岭上时候,风停了,浪静了,他回头一看,偌大的个石河县不见了,成了一片汪洋。这时,陆续有人聚集在这山岭上,这都是石河县善良诚实的人们。大家聚拢在山顶,往东望去,只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大地.大家对着红日欢呼雀跃,庆幸躲过了一场劫难。从此,这些人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变迁兴废,建立了一个新城。因为大难以后,时逢红日东升,人们就把这个新城叫做“日照城”。
所以也就有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的俗语。
发表于 2009-6-15 20: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2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们这里也是历史悠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20: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彰古城,闻名久矣,不知其典不得其故,今日听道,恨不解惑,于心更难耐其秘,憾然,更等细说,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20: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套有海市蜃楼的原来经常见,央视走遍中国有期连云港的,对其有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2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活了这么久,才发现原来赣榆这么有嚼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20: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老的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5 23: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粥碗很厉害的,看过其博客,赣榆的历史不止一点嚼头,光一个县名就让人无解,全国能有几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0: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搜索“纪彰”
除东洋艺者“杉山纪彰”
另有:
河南省宜阳县西石村乡“纪彰”村

此纪彰皆非彼纪彰
湮没无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4: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苏”同志转发的文章可能是山东日照人所写,文章里主要推断了“石河县”是否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也想谈谈关于“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的问题。

---------------------------------------------------------------
                                            淹了“石花县”  出了“海曲城”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这个神话一直引起日照人和赣榆人的兴趣。
       日照市学者至今苦无“石河县”之证据,更无石河县任何可考之物证。日照县的史料很少,在日照历史上,共纂修过4部县志。


    首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有钟羽正、焦竑、杜一岸作序。

    续志成书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杨士雄、丁泰、丁时、丁昱等作序。

    增修志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有成永健作序。

   续修日照县志,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丁守存、赵国华、陈懋、郑作相作序。

    在此之前,日照无志,所有史实或入莒州、或入密州等地方志(引自日照史料)


  “石河县”若有,只是地名而已,而非县治。赣榆柘汪沿海至今仍有村名“甘县”,但它不一定就是当时的县名县治所在。

      笔者疑“石河县”一说当为“石花县”之误。
      原连云港的朝阳镇,也称“新县”,此因当时确有旧县东海(石花县)建制所在,原治所在今新县北2公里远的沙集附近,后地壳变化,县治所沉没海底,东海县治所搬到南云台山下河码头附近,“新县”地名从此诞生。后因海水继续上侵,东海旧县治所迁到南城,新县的名称则保留至今。

      根据连云港学者考证,“石花县”在南北朝时期就是个北方沿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北方一些州、县,在此侨立治所,具有相当的影响。直至遂后“旧县”沉没海底,石花县消失。

      日照传说石河县是北宋元祐年间的地壳变化使其沉入海底。
      但是否为更早些的宋仁宗景佑4年(1037年)的河南京師特大地震所致?此亦不得而知。

      大地震引起了地壳的变化,使日照的石臼---安东卫一带沿海地形抬高,而连云港的沿海的墟沟---赣榆柘汪的海水上涌。
      日照沿海的突然变化,难民们重新聚集高地,于是出了个海曲新村落。
      大地奇观让人们恐慌和惊叹,是否根据当时附近沿海的变化,他们惊叹“淹了石花县,出了海曲城”?
     “海曲”,海之偏僻之地,当时海曲村庄而已。

      石臼、安东卫、柘汪一带人们所传说的“石河县”是否就是与其隔海相望仅百里余的云台“东海旧县”---“石花县”?
      
      究竟日照的“石河县”何时沉入海底,何时又出了个“日照”城,这些问题很难具体推断。
      历史的考证需要重事实依据,推断应该合理化,而民间编造的神话故事不能代替历史真实情况,所以日照常有文章拿神话故事做推断证明没有力度,更不足可信。

      但如果说是金大定时期立了“日照县”,我们不妨来看看宋和辽金的历史年表推算一下:

      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
      哲宗( 煦 )元祐(9) 丙寅 1086
      世宗( 完颜雍 ) 大定(29) 辛巳  1161

     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置日照县(日照博客文章引)

--------------------------------
      从历史年表可以看出,若是辽金时期已经确立设日照县,那么“日照镇”当存在更早,也就是哲宗元祐年间确实出了个“海曲”。因此,日照人推断的宋“元祐”才有日照地是可以相信的。“海曲”之地名历史甚久也可信,今日照旧城仍有“海曲路”。
      日照民间对“石河县”的位置有两种说法:1、在今涛雒镇XX村东方向海中。2、在今石臼以东海中。此两说皆无证据。

      转载原文称: “今天岚山绣针河河口以南、柘汪以东的海底有一个被淹没的古城叫纪鄣,这个纪鄣大约在宋金时期因为海底的一次大地震淹没了,纪鄣淹没后,朝廷把当时的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接替原来的管理权限。所以有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的说法”。
      这个推断明显不合理。因为宋时期赣榆早已经建置正规县制,“纪鄣”、“石河县”若也是县治所在,其不管是在莒州地、赣榆地作何解释?又是什么权限和功能?

      转载原文还称石河县淹没后:“金朝当局将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延续石河县的建制”。但史料里根本没有金朝当局对“延续石河县”建制为“日照”的任何记录。

      若是宋时期纪鄣古城仍然存在,史书必然有详细记载,但却没有,可见纪鄣古城沉入海底时间可能还早。
我地春秋晚期的纪鄣城虽然沉没海底,沉没时间也比较模糊,但它应该与“石河县”没有关系,所以不可牵强。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日照有个博客文章写到:
    如从因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城陷为海之说推论,并以史为据,时间必须大幅前移,即或远古日照境内确曾发生特大地震,但距今异常遥远,应于成文史之前;或至少为日照单修县志之前周边曾发生特大海啸地震。因日照先身海曲县犹言海隅,谓沿海偏僻的地方,故未入当地正史,但民间对此惨烈之祸世代难忘,并口碑相传,其中不免添枝加叶......。
    笔者认为此分析较有道理。

      所谓“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似乎是说的同一时间的事情,但也未必完全是,也有可能是当地人把两个不同时间的奇观联系一起后不断演绎而成。若否,日照的“石河县”何在?


      笔者认为,“石河县”地名与遗址当与赣榆无关,与日照的民间多种传说也无关,如果有关,则完全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岚山渔人.文        2009.6.16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12 收起 理由
左石羊 + 1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新县、旧县 (引自蓝色天空羽翼的空间)
    在前云台山北麓,有一个纵深8华里,横跨20华里,海拔300公尺的小镇。它是从新浦去港口的必经之路。这个镇就是开发区朝阳镇。这里,青山环绕,绿树依依,集体、民营企业林立,满眼都是红顶白墙的农民新式小楼房。
    镇驻地在新县。这新县,曾经是县吗?既称新县,那还有旧县吗?回答是肯定的。从时间上来看,这新县、旧县的历史比古凤凰城(今南城)、古海州城都要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浅说一下这个小镇中的新县、旧县在大约1600~2000前的那一段沧桑变迁吧。
小镇中的古城址
    新县街(1987年撤乡建镇前为新县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朝阳遗址”出土文物显示,早在7400~64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播着东夷文明。唐代在中国求学的日本和尚圆仁在归国前曾沿着崎岖的山间古道路过这里,并到兴国禅寺中进香。明,清时,是闻名的“东海十八村”之一。这里60岁向上的人们都还记得,新县、朝东街北,从朝阳会堂门前至煤球厂,再到新县小学后院,隆起一条高高的土岭,两端约成90度角向南延伸。这就是《江南通志》上记载的“城址尚存”的新县城遗址。据《朝阳镇志》、《朝阳旅游文化史丛·新县城》记载,此城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100米,平均高度3.5米左右,顶宽约为5米,城门就在街中心南北走向的朝阳路上。该城全部用黄土夯成。多少年来,岭南岭北已经形成约定成俗的名字,即将岭南称为城南或城里,将岭北称为城外或城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形犹见,顶部虽被垦为农田,但基本形状未变。直到七八十年代,集体取才夷为平地。另据一些老人回忆,在城北门东面的城头上,原有两门土炮,炮口向北,直到日本鬼子入境才拆除。从居民区分布上来看,以朝阳会堂至新县小学现址后院为线,线南居住密集,而线北则相对稀少,在“文革”前则是空旷的农田。在此筑城,从选址角度来看是合理的。



“两县”之外还有县
    这一“地址尚存“的新县城建于哪朝哪代?是哪一级官府的城?这里有句土话叫“葛藤打根抽”,说新县及新县古城的来龙去脉,必先说旧县,因为它们是一废一建的关系。
    按旧志书上提供的,古朝阳地盘上的新县、旧县,都与南北朝时宋明帝侨置青翼二州关联较大。说起宋明帝侨置青翼二州,那还得先说一下新县、旧县以外的古朝阳地盘上的另一个县——赣榆县。它是泰始初(465~470间)宋明帝来郁州后最先侨立的青州府所在地。《宋书·州郡志》对此有明确记载:“明帝失淮北,侨立青州于赣榆县,属东海郡。”关于这个赣榆县的起源,《东晋疆域志》有介绍:“东海郡,汉置,东晋领县可考者三。”其中赣榆便是其一,它是秦置的旧县。这个赣榆县,并不是今天的赣榆县,正象乔绍傅考汉时赣榆时所说的:“赣榆非今之赣榆,乃郁州之东海县也。”《元和郡县图治》也说“东海县本汉之赣榆县也。”东汉和两晋时,古朝阳均为其辖地。西晋时,又将赣榆县治所移于艾不城。这个艾不城在哪?张才甫的《云台补遗》有明确交代:“在新县东山6里,石观音顶。”对于艾不城的来历,《太平寰宇记》记述说:“相传田横避难〔郁州〕,使(汉将)艾不所筑,晋于赣榆县于此,目前该城还遗有城址。直到泰始7年(470)东海县正式成立时,“割赣榆县,置郁县(《宋书·州郡志》)”,这个赣榆县治乃至青州府治才结束它的使命。

搭山下的东海旧县
东海旧县作为特指的名词最早出现在《江南通志》上:“相传云台有东海旧县、东海新县。旧县相传已沉入海中,新县即新县村也。”而明人顾乾的《云台山志》则明确地点明这一东海旧县的名称及方位:“搭山,在孝妇祠西北二里……东海县治立于此。”而清道光年间的谢元淮的《云台新志》,则明确交代了这一东海旧县乃至东海新县作为县治所的具体年间:“郁州为南北朝时为郁县、都昌、安流、广饶县志……《通志》所载,新县、旧县当为郁县、都昌治所耳.”以上记述表明,搭山下有一个旧县治所,这个旧县治所和东汉、西晋时的赣榆县一样,都是古东海县的前身。清道光年间的《云台补遗》则为这一“沉入海中”的东海旧县的存在提供了具体的物证:“光绪八年,里人张克敏在虎山前凿海塘,至五尺深,见街道,宽丈宰,皆条石所铺。虎山在搭山东,其为旧县沉没无疑。”在民间,也有《石花县沉新县建》的传说,说这个石花县在黄圩。在搭山附近,今有两个黄圩,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北,垂直距离均为4公里。这个传说与史载大体吻合左右。本世纪初出版的由周文军主编的《云台山资源经济》一书在介绍搭山时就称“据传原为石花县塌陷而成。”那这个旧县当时叫什么县呢?还是请看一下这一段的历史吧。南北朝时期。烽火不段,其时“县无划一之境,纷纭虚置,忽并忽分。”从“刘宋泰始2年〔465〕侨青翼二州于此(《方舆纪要》)”到泰始7年(471)东海县名正式出现那几年间,先后建起来的都昌、郁县、安流等县其实都是一个县。其中的都昌县,据《南齐书·州郡志》载,它是沿用了汉代的名字,用了时间不长,又改为郁县,接着又改成安流县。从时间上来看,这搭山下的东海旧县当是都昌县。

旧县沉,新县建
   正如《江南通志》所载的,这个旧县后因海涨而“沉入海中。”现代考古发现,连云港海域在4000~5000年前,海平面总体上是逐年下降的,而到2000年前前后,在这种下降的总趋势中,又有几次回潮式的上升。搭山下的这个东海旧县,正赶上这时的回潮式上升,因而便成了殉葬品。
   就是现在,站在新港城大道朝阳汽车站东侧北望搭山、虎山前这片开阔地带,就像站在一座高堤上看湖泊,上下高差将近20米。直到清咸丰年间,这一带还是连云港海峡五羊湖西岸。民国年间,当地人曾在这里挖出石碑、船用锚链、旗杆斗等物。1976年,南京博物院曾专程在该镇打沟观察,挖出陶片1000多片。这些,进一步证实了这里曾有一次不短的海浸过程。
   正是这次海浸,完成了旧县、新县交替过程。本文开头介绍的那座土城就是旧县之后的古东海县前身的新治所。正如一些史料所介绍的:“新县相传为东海县治所,城址尚存。”“新县治即新县村地。”泰始7年(471),东海县在这里正式成立。然而,好景不长,到这里没几年,这里同样面临海浸危险,不得不抛下土城,另觅新县址。于是,在新县南约20公里的凤凰城另建新城。元徽年间(473~476),东海县治正式迁至凤凰城。
现代新县曾五为县级政府驻地
   其后的1500多年间,新县一直是海属地区的一个重镇。其辖地比现在的朝阳镇大得多。如民国初期的新县乡所辖范围为:以新县为起点,“东至杨家沟12里,吴庵东岭向华盖山西13里,黄九埝东石人5里;西至猴石嘴10里,张圩12里;南至清风顶海宁寺10里;北至大海10里。”民国和建国初,新县也一度成为县一级政府驻地。具体为:民国35年(1946),为连云市区公所驻地;民国37年(1948),为新海连特区行政公署云台办事处驻地;1949年8月,为新海连特区专员公署前云区公所驻地;1949年10月,为山东省新海连市云台区政府驻地;1953年1月,为江苏省新海连市云台区政府驻地。
  古朝阳地盘上的新县、旧县乃至赣榆县,尽管为县时间不长,却是云台山区地区迄今可考的最早的县级政权所在地,又是古东海县的诞生地,它在维护一方稳定,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数千年间,这里更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如东夷民族的鸟图腾摩崖石刻;小团山的远古星象图;被南京博物院四次发掘的朝阳遗址;楚汉相争时汉将艾不追齐王田横所筑之城——艾不城;汉天凤年间(公元14)琅琊(今赣榆、日照间)农民起义女英雄吕母屯兵之处——吕母崮;在港城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宗教建筑——北海观音寺、兴国禅祠、汉东海孝妇祠等等。这些,有待于我们的文史工作者进一步地去发掘、研究,以其更好地服务于港城的经济文化建设。

另:猴嘴山石猴相传有手臂,手托石花县城,后有人断其臂,石花县沉落海底

==============================================================

以上资料来自谷歌搜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5: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左石羊

资料及时!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15: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渔人前辈提到了“甘县”
引起再次对此名的兴趣
无迹可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6 23: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太古老了,谢谢三位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7 09: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买菜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3: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俺鸟事,俺只关心以后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俺鸟事,俺只关心以后的发展。
囧囧 发表于 2009-6-22 05:52

没人说关你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0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拼吧,有的东西也无法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7 15: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7 15: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赣榆县马站乡有一个村叫棘荡,是否是纪鄣的变音

马站部分地方“棘荡”和“纪鄣”发音,很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0:48 , Processed in 0.1085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