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有钟羽正、焦竑、杜一岸作序。
续志成书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杨士雄、丁泰、丁时、丁昱等作序。
增修志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有成永健作序。
续修日照县志,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丁守存、赵国华、陈懋、郑作相作序。
在此之前,日照无志,所有史实或入莒州、或入密州等地方志。(引自日照史料)
“石河县”若有,只是地名而已,而非县治。赣榆柘汪沿海至今仍有村名“甘县”,但它不一定就是当时的县名县治所在。
笔者疑“石河县”一说当为“石花县”之误。
原连云港的朝阳镇,也称“新县”,此因当时确有旧县东海(石花县)建制所在,原治所在今新县北2公里远的沙集附近,后地壳变化,县治所沉没海底,东海县治所搬到南云台山下河码头附近,“新县”地名从此诞生。后因海水继续上侵,东海旧县治所迁到南城,新县的名称则保留至今。
根据连云港学者考证,“石花县”在南北朝时期就是个北方沿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北方一些州、县,在此侨立治所,具有相当的影响。直至遂后“旧县”沉没海底,石花县消失。
日照传说石河县是北宋元祐年间的地壳变化使其沉入海底。
但是否为更早些的宋仁宗景佑4年(1037年)的河南京師特大地震所致?此亦不得而知。
大地震引起了地壳的变化,使日照的石臼---安东卫一带沿海地形抬高,而连云港的沿海的墟沟---赣榆柘汪的海水上涌。
日照沿海的突然变化,难民们重新聚集高地,于是出了个海曲新村落。
大地奇观让人们恐慌和惊叹,是否根据当时附近沿海的变化,他们惊叹“淹了石花县,出了海曲城”?
“海曲”,海之偏僻之地,当时海曲村庄而已。
石臼、安东卫、柘汪一带人们所传说的“石河县”是否就是与其隔海相望仅百里余的云台“东海旧县”---“石花县”?
究竟日照的“石河县”何时沉入海底,何时又出了个“日照”城,这些问题很难具体推断。
历史的考证需要重事实依据,推断应该合理化,而民间编造的神话故事不能代替历史真实情况,所以日照常有文章拿神话故事做推断证明没有力度,更不足可信。
但如果说是金大定时期立了“日照县”,我们不妨来看看宋和辽金的历史年表推算一下:
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
--------------------------------
哲宗( 煦 )元祐(9) 丙寅 1086
世宗( 完颜雍 ) 大定(29) 辛巳 1161
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置日照县(日照博客文章引)
--------------------------------
从历史年表可以看出,若是辽金时期已经确立设日照县,那么“日照镇”当存在更早,也就是哲宗元祐年间确实出了个“海曲”。因此,日照人推断的宋“元祐”才有日照地是可以相信的。“海曲”之地名历史甚久也可信,今日照旧城仍有“海曲路”。
日照民间对“石河县”的位置有两种说法:1、在今涛雒镇XX村东方向海中。2、在今石臼以东海中。此两说皆无证据。
转载原文称: “今天岚山绣针河河口以南、柘汪以东的海底有一个被淹没的古城叫纪鄣,这个纪鄣大约在宋金时期因为海底的一次大地震淹没了,纪鄣淹没后,朝廷把当时的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接替原来的管理权限。所以有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的说法”。
这个推断明显不合理。因为宋时期赣榆早已经建置正规县制,“纪鄣”、“石河县”若也是县治所在,其不管是在莒州地、赣榆地作何解释?又是什么权限和功能?
转载原文还称石河县淹没后:“金朝当局将日照镇升格为日照县,延续石河县的建制”。但史料里根本没有金朝当局对“延续石河县”建制为“日照”的任何记录。
若是宋时期纪鄣古城仍然存在,史书必然有详细记载,但却没有,可见纪鄣古城沉入海底时间可能还早。
我地春秋晚期的纪鄣城虽然沉没海底,沉没时间也比较模糊,但它应该与“石河县”没有关系,所以不可牵强。
如从因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城陷为海之说推论,并以史为据,时间必须大幅前移,即或远古日照境内确曾发生特大地震,但距今异常遥远,应于成文史之前;或至少为日照单修县志之前周边曾发生特大海啸地震。因日照先身“海曲县”属“犹言海隅,谓沿海偏僻的地方”,故未入当地正史,但民间对此惨烈之祸世代难忘,并口碑相传,其中不免添枝加叶......。
所谓“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似乎是说的同一时间的事情,但也未必完全是,也有可能是当地人把两个不同时间的奇观联系一起后不断演绎而成。若否,日照的“石河县”何在?
笔者认为,“石河县”地名与遗址当与赣榆无关,与日照的民间多种传说也无关,如果有关,则完全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岚山渔人.文 200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