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139|回复: 6

[榆城名流] 吴敬梓与赣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7 22: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年吴敬梓的赣榆情缘

                                                      2005年7月22日   连云港日报  □ 李德身
    清代伟大的讽刺作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古海州赣榆县度过长达14载的青少年时代(详见陈汝衡《吴敬梓传》)。这期间,他从读书到中秀才,接触过多种多样的儒林中人,懂得了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开始形成他落拓不羁、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可以认为,《儒林外史》的创作最早发轫于他在赣榆的生活经历;吴敬梓对于赣榆有着一种终身莫解的情结。
    少年吴敬梓是随其父吴霖起来到赣榆县的。他曾作诗回忆说:“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十四从父宦,海上一千里。弱冠父终天,患难从此始。”(《文木山房集》卷三《赠真州僧宏明》)据《赣榆县志》载:他的父亲吴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年的拔贡,于康熙甲午(1714)年任“赣榆县教谕”。吴霖起的为人,吴敬梓在其《文木山房集》所载《移家赋》中这样描述:“守子云之玄,安黔娄之贫”,看来是一个乐道安贫、方正恬淡、不幕名利、看重节操的儒者式小官。吴霖起赴任赣榆教谕时,吴敬梓只有14岁。
     少年吴敬梓“从父宦”客居赣榆,主要之事就是读书。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程晋芳《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毕竟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 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以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情作结,气势磅礴,想象飞腾,展示其对赣榆海境的赞颂和意气风发、情辞慷慨的壮怀。这是他现存的最早一首诗,也是他第一次显露文才、钟情赣榆的实录。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2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云港,古典名著之乡  
--------------------------------------------------------------------------------
 
     
  1959年春天,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爱赣榆到徐州、新海连市(当时的连云港市)考察。临行前,爱赣榆主席对他说:“孙猴子老家在江苏省新海连市云台山上,你路过江苏,去看看孙猴子老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来到今天的连云港,


……

  《儒林外史》生活体验


  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他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其中随嗣父吴霖起在连云港赣榆县生活的10年,使他接触和体味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儒生生活,这对他后来创作古典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儒林外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吴敬梓自幼过继给伯父吴霖起。1714年吴霖起作为“拔贡”,通过朝考,出任赣榆县学教谕之职。其时,丧母的少年吴敬梓便随父来到赣榆任所,居于县学学宫。吴霖起在垂暮之年才做了县学教谕这个小官,教学十分尽职。教授生员的同时,他对吴敬梓也进行了严格正规的科举教育。少年吴敬梓聪颖过人,所学甚广,文史经集都是他的读物,词曲、小说、野史、笔记、禁书、秘本也一一涉及。吴敬梓在科举之路上却走得极其不顺,累举不第。其间,家道一再发生不测,给吴敬梓很大的打击。人生的变故,科场的失意,世态的炎凉,封建家族的丑恶,士林官场的险恶,让吴敬梓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和黑暗,使他更加卓尔不群、嫉恶如仇。33岁那年,吴敬梓怀着“誓将去汝”的愤懑心情移居南京,在穷困潦倒中开始创作鸿篇巨制《儒林外史》。他以如椽巨笔,猛烈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用一幅幅可叹、可笑、可悲的画面组成一出撼人的悲剧,一部知识分子的痛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22: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梓在赣榆县的十年

--------------------------------------------------------------------------------

  

      吴敬梓自14岁随从父亲在江苏苏北赣榆县生活长达约10年,这个年龄段是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以及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大约相当于现今一个人从初中———高中———大学的整个阶段,这去谓之“十年寒窗”的时期,是完全包含在内了。
     在学术界,对这段时期所知怎少,几近空白。在现有史料中,仅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见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入的最早一首诗“观海潮”以及在“移家赋”中提到的有关他父亲在赣榆为官时的只言片语。
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
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喻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
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
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19岁,陶氏在赣榆生下儿子吴火良。
    早早涉世社会。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
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我们认识到他最终与官场决裂有着亲身体会的家庭因素。也使我们知道,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
在《儒林外史》中,所运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我们所熟悉的家乡方言。但在仔细阅读之后又发现,其中又有不少方言完全不是我们的全椒方言,也不是淮扬语言。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而对于  《儒林外史》语言与赣榆的关系,在研究上也始终是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的状况。
曾收到赣榆县政协一位文史委员的来信,信中说他们赣榆人为吴敬梓曾在他们那儿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而感到骄傲,并希望有一天,能因此而引起世人更大关注。他自己在不同时期并三次途经纪念馆参观。对照这一番话,不觉使我们这些全椒人有些为“生在福中不知福”而有所惭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16: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6: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林外史中的很多对白,都是赣马附近的方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23: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吴敬梓多了一分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18: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林外史中的很多对白,都是赣马附近的方言
醉听松涛 发表于 2009-3-31 16:26

是的吗?有空真的要找来认真的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5 21:46 , Processed in 0.0874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