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4 23: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3.夹谷之奇是否是夹谷成庆的上祖?
仝强在发言及文中写到:“仝骥之祖可上溯至仝寅—夹谷成庆—夹谷之奇—夹谷阿海”。这里,我们有一系列证据推测夹谷之奇并不是夹谷成庆的上祖。长期以来我们只从《元史》中的《夹谷之奇列传》,得知夹谷之奇由祖籍吉林马纪岭迁山东腾州,自幼丧父由舅父杜氏带至当时著名的东平府学就读,后成为一代文史大家,官至元朝吏部尚书(正三品)及参知政事(从二品,相当于副宰相)。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知夹谷之奇的后裔今在何方。2008年5月,我们喜出望外地收到了一篇题为《初探先祖夹谷之奇和他的后裔们》的文章投给《华夏仝氏网站》,我们这才知道夹谷之奇的后裔就在今山东省腾州市官桥镇北辛村、柴胡店镇沙岗村、微山县欢城镇童村及枣庄市山亭区的东江村。文章的作者仝祥雪,腾州人,喜好文史,近年正在到处奔波搜集材料,为夹谷之奇后裔这一支仝氏族人续修家谱。
仝祥雪多年来为了探究夹谷之奇的身世及滕州仝氏的家族史,跋山涉水跑遍了鲁南周边地区,挑灯夜战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克服经济拮据,撰写发表了7篇有价值的考证论文,不图名不谋利编写了滕州北辛仝氏家谱,为滕州地区的仝氏,也为全国仝氏家族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今年春节后.他又约族人仝祥海、仝祥安、仝祥雷走访了外迁几百年失去联系的东江族人,终于基本找全了夹谷之奇后裔的聚居地,完成了族人大团聚的宿愿。2009年3月山东腾州仝氏家谱问世,它是这一地区仝氏族人的一大喜事,为全国仝氏族谱的研讨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告慰了先祖夹谷之奇的在天之灵。该族谱详细记载了夹谷之奇年谱、世系表、祖墓及夹谷之奇后裔的分部概况。从《夹谷之奇列传》和《山东滕州仝氏宗谱》我们可以推测:夹谷之奇不是元末山西安邑令夹谷成庆的上祖。
(1)夹谷成庆祖籍大同,现在我们有证据推测大同仝氏是夹谷氏中最早、最大的夹谷阿海一支,于金初由吉林市西的隆州(今农安县)移居大同的。山东滕州北辛村的仝氏墓地---仝家林中夹谷之奇坟冢的上方,有几处较小的坟头估计是夹谷之奇上几代人的,可见夹谷之奇上祖是金朝中后期由吉林马纪岭(即今吉林市东的老爷岭)迁到滕州。隆州和马纪岭相隔200多公里。这两支人由东北不同的祖籍地于不同的时间迁徙到中原相隔几千公里的不同地方,他们会有直系血缘关系吗?
(2)道光五年(1825年)仝骥的十一世孙兆封在为安邑仝氏二门所写的《继序谱》中写到:“我支本源乃夹谷之奇后人,官至安邑而家焉,不知几传至仝寅善京房之术”。这里的“官至安邑”不合历史事实,在夹谷之奇的年表中从未见过他在安邑任过官职,任安邑令的只有1353年的夹谷成庆,但序中只字未提真正的上祖夹谷成庆实为奇怪。
(3)更有甚者,道光十年仝骥的十三世孙亮在为安邑仝氏二门所写的《族谱后序》中写到:“又数传至之奇,字士常,于元太宗时由济宁教授迁安邑令,遂家焉,后官至吏部尚书而卒”。元太宗在位是1229—1241年,此时夹谷之奇刚出世不足十岁。根据是:夹谷之奇由舅杜氏带入东平府新学。元好问在《东平府新学记》中记有东平府新学校舍落成于1255年。这就是说,夹谷之奇最早在1255年入东平府学,他怎么还未入学却在1229—1241年间由济宁教授迁安邑令呢?委实矛盾。
以上三点说明家谱记载和历史事实相违,究竟是家谱记载有误还是历史事实不清,有待进一步探讨,最后由唐河仝氏族人定论。
4.夹谷氏究竟发源于何处?
仝强在发言及文中写到:“与历史上‘夹谷会盟’相关的来芜—夹谷峡、新泰---谷里镇、淄博---淄川、赣榆----夹谷山四处地方,极有可能就是远古时期的夹谷部落迁徙东北前在中原的原住地”。“夹谷会盟”是怎么回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在山东一个名叫“夹谷”的地方聚会结盟,两国签定和平友好条约。由于作为鲁国相官孔子的机智果断,接连挫败了齐景公耍挟鲁国的一系列阴谋,为鲁国和鲁君争得了面子,使齐国归还了鲁国的三地,这是孔子在外交上的一次大胜利。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齐鲁界上,夹谷山前”。此夹谷山在何处呢?
仝强提到了四处相关的地方,但真正的“夹谷会盟”之地夹谷山只能有一个,必有三个是不实的。山东新泰市的谷里镇只因一个“谷”字和“夹谷”同字而自称是“夹谷会盟的”的原址,实在太缺乏根据了。江苏省赣榆县西北有一座山叫“夹山”,有人就攀龙附凤地自称“夹谷山”,山上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碑刻,碑高二米许,宽约一米,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据说此处为明定《赣榆八景》之一的“夹谷圣踪”或“夹谷莺蹄”,现又被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试想,“夹谷会盟” 发生在“齐鲁之界”,而这山东境内的齐鲁之界怎么被搬到了千里之外的连云港呢?不知明朝的官员和连云港市的父母官们能拿出什么证据来证明他们那里就是“夹谷会盟”的遗址。
“ 夹谷会盟” 的“莱芜西南”说来源于清进士张梅亭所作的《宣统莱芜县志》,他在县志中写到:“旧志谓,县治西南三十里有夹谷峡,即齐鲁会盟处”。但张梅亭通过考证自己也怀疑县西南三十里的地方就是齐鲁会盟的地方,问题在于汉朝的莱芜县和清朝的莱芜县有相距近百里之遥的两处治所,旧志所称的县治即汉朝的莱芜县治,应在原山之阴的城子庄,“县西南三十里的地方”即今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西的北峡村石门景区内。此处有一夹山,古时称夹谷山。《金史·地理志》(P612)记有:“淄川有夹谷山”,博山区即在淄川西南近三十里。《一统志》记有:“夹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祝其,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清雍正十三年《山东通志博山县》清嘉庆《双峰山碑》和《博山县志》都认为“夹谷会盟”就在此处。康熙22年(1683年),淄川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到此夹谷山的夹谷台赋诗《夹谷行抚院观风》,夹谷台东南面二层悬崖上有清康熙年间的石刻“古夹谷”三字。2008年7月25日淄博市在此立了夹谷台蒲松龄诗碑。由此看来,真正的《夹谷会盟》历史遗址就在淄博的博山区的“夹谷台”,此处才正是“齐鲁之界,夹谷山前”。
“夹谷会盟”的遗址夹谷山或夹谷台是一个地名,“夹谷的”地理含义明显是两山夹一谷地,在莱芜、淄博一带有“峡”字的地名“XX峡”有几十个,因这一带是泰山余脉,山谷特多。
夹谷氏是古时女真族夹谷部落的姓氏,以部为氏。夹谷部原称夹古,夹古是女真语,音译为汉语时讹为夹谷,明代谐音为夹温。夹古可能是一种自然景物在女真语中的称呼。由此看来,“夹谷会盟”的遗址夹谷地名,和女真族夹谷氏的原称“夹古”、“夹温”姓氏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说山东的“夹谷会盟”遗址就是远古时期夹谷部落迁徙东北前在中原的居住地,没有任何根据。女真族夹谷氏究竟从何地迁到东北,我们已在《女真族的一支后裔---仝姓》一书中有所讨论,不在此多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