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852|回复: 18

吴敬梓《观海》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9 16: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敬梓《观海》解析
                    燕山
近日,笔者阅读《今古名人与赣榆》一书(赣榆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就王铜起先生所著《吴敬梓赣榆十年》感怀赋诗一段《观海》一诗的解析有不同的看法。其诗曰:
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
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
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
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
铜起先生解释为“尾联两句说观海少年气概多么昂扬,他衔杯而饮,端坐在楼台高阁上”。
笔者认为作者对该诗整体的解释为吴敬梓抒发自己年轻气旺、气势磅礴,想象飞腾,展示其对赣榆海境的赞颂和意气风发、情辞慷慨的壮怀并无不妥。但是最后一句“高阁坐衔杯”的解释明显有误,因为吴敬梓写的是五言律诗。都是押同一韵脚。来、台、开,同押“ai”音,而“杯”明显无法押韵,作为吴敬梓这样的历史名人,显然不会犯这如此低级的错误。
那么不是“杯”,应该是啥?笔者认为应该是“怀”。其一:“怀”与“杯”字形相近,与来、台、开,同押“ai”音,笔者怀疑是刻书或者是抄写者笔误,以至于以讹传讹了。
其二:古人有诗云“鹿鸣宴上疑待才,勒帛含羞愧色来,且向深山高枕卧,他年得意应衔怀”,可见“衔怀”是有出处的。科举之肇基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善于宋代,程式化于明清。科举制实行“怀牒自进”,自由报考的原则。科举制度自降临到浩浩世间起,便确立了公开招考的原则,士子皆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所谓牒,即应举者的家庭状况,包括籍贯、父祖、年龄、相貌等,只要名实相符,德行无缺,一般皆允许报考。因此笔者认为“衔怀”应该是诗人对自己期望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表达,而不能解释为“衔杯而饮”。
以上是笔者一己浅见,愿与方家学者商榷。

评分

参与人数 2海螺 +10 小鱼 +1 收起 理由
admin + 10 我很赞同
周东 + 1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9-19 2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一句

首先、楼主对铜起先生的称呼有些不妥,毕竟王铜起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应该他比你大好多,这样掐字称呼不太礼貌。
其次、“作为吴敬梓这样的历史名人,显然不会犯这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是楼主高抬了吴敬梓。
读文章要看文章写在什么时候,吴敬梓写《观海》的时候才十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写出这样的诗已经不错了,他那时候哪里出名?那时候的他怎么是历史名人?
第三、“笔者怀疑是刻书或者是抄写者笔误,以至于以讹传讹了”
吴敬梓的《观海》不仅是《今古名人与赣榆》中有的,在其它史料里也有,我有多个版本这样的资料(不是现代版的),发现都是一样,那我想:你怀疑是“刻书或者是抄写者笔误”只是你个人的一种臆想,没有依据支持。
第四、“尾联两句说观海少年气概多么昂扬,他衔杯而饮,端坐在楼台高阁上。”这句话是合理的。
不能说“且向深山高枕卧,他年得意应衔怀”有出处,就要强加到少年吴敬梓的诗文里面。
如果非要把杯改成 怀,只能说明当时的吴敬梓还没有那么远大的胸怀,是作者帮助吴敬梓想的。

以上只是我一孔之见,望学者大家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8 收起 理由
铁马金戈 + 8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3: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周先生的指教。首先说明的是本人行文一开始就尊称:“王铜起先生”,第二次出现时因为输入时疏漏掉了一个字,发帖后才发现,并无对先生有不尊之意。关于“衔怀”在不同朝代古人诗词中多次出现,但也有“衔杯”的。笔者感觉此处应为“衔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3: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梓好像在十几岁就中了秀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2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18岁就中秀才的人,写一首五言律诗,竟然不懂韵律,况且诗词的前几联写的大气磅礴,都同一押韵脚,而最后一句竟然不押同韵,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0 13: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66 发表于 2013-9-19 23:02
吴敬梓好像在十几岁就中了秀才的。


吴敬梓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原名 吴敏轩,字 粒民,以书斋名 文木书房。后辈称其为文木先生。
康熙五十二年,吴敬梓十三岁,其母亲去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吴敬梓14岁,随父亲吴霖起(任赣榆教谕)来赣榆。
康熙五十四年,吴敬梓十五岁,参加县宴会,写下《观海》诗文。

雍正元年(1723),吴敬梓23岁,吴敬梓侍父亲就医南京,父亲命吴敬梓会老家应童子试。试毕奉父回家,不久父亲病故,吴敬梓进秀才喜报亦送到门庭。
考取了秀才的消息传来,父亲去世了,老父亲连喜报也没有看到,加之不久其嗣父去世,给他打击很大。
23岁才中秀才的的吴敬梓以后屡试不第。
秀才,是吴敬梓一生中最高学历了。


出处:孟醒任  著《 吴敬梓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0 14: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66 发表于 2013-9-19 23:01
谢谢周先生的指教。首先说明的是本人行文一开始就尊称:“王铜起先生”,第二次出现时因为输入时疏漏掉了一 ...

对最后一个字,“杯”和“怀”,从字面上看是值得研究,也许少年吴敬梓所表达的不是现在的研究者所想的层次那么高,也许在没有押韵上就是个瑕疵。

我曾看过多个版本的史料都是“杯”,在《续修四库全书》里,在《文木山房集》里都是一样。

历史研究都是这样,从故纸堆里找答案,枯燥无味,看者少,和者更少,百家争鸣,问题才可以越辩越明。

楼主能静下心深入研究这些历史,值得敬佩的。

以下资料供参考:
1.jpg
2.jpg
3.jpg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0 15: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看到《观海》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时,确实感觉有些突兀与怀疑,至于是否是“衔怀”只是笔者的推测而已,并无确切依据。看来先生占有很多的的历史资料,对吴敬梓的历史有很深入的研究,也许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这唯一的不押韵就是该诗唯一的瑕疵,再次感谢周先生的不吝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0 16: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山66 发表于 2013-9-20 15:46
当时看到《观海》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时,确实感觉有些突兀与怀疑,至于是否是“衔怀”只是笔者的推测而已,并 ...

刚才看了,你写的诗文很多,从蛛丝马迹上看,你是80年就初中毕业,可能你的岁数比我大。

对赣榆文史,你有很深的见底。“殷庄锣鼓各顾各”这句话话,小时候我也是听说的。不知道你老家是哪的。
有关赣榆文史的资料,如果有可以共同研究。
谢谢。

点评

看名字应该是66年的,和我年龄差不多。我65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22 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08: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衔杯”,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合乎逻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1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东 发表于 2013-9-20 16:36
刚才看了,你写的诗文很多,从蛛丝马迹上看,你是80年就初中毕业,可能你的岁数比我大。

对赣榆文史, ...

看名字应该是66年的,和我年龄差不多。我65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20: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夹谷山人 发表于 2013-9-22 11:13
看名字应该是66年的,和我年龄差不多。我65年的。

你比我大二岁。你是在赣中工作的吧,

点评

不是,我在赣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23 05: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3 05: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东 发表于 2013-9-22 20:04
你比我大二岁。你是在赣中工作的吧,

不是,我在赣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3 1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赣马中学,我去了好几次,专门对古碑进行拍照,上次吴校把有关碑文的东西拿来,我还没有核对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3 15: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梓,乾隆年间,怀才不遇,入仕无望,寄宿在卢见曾(纪晓岚的亲家)家,写了一部《儒林外史》。一次出去游玩,病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4 07: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衔杯”与“衔怀”
日前笔者在网上搜索了“衔怀”,“衔杯”,发现衔杯在百度百科解释为:“ 衔杯 ”亦作“ 衔桮 ”。口含酒杯。多指饮酒。晋刘伶 《酒德颂》:“捧甖承槽,衔杯漱醪。” 唐李白《广陵赠别》诗:“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唐司空图《重阳阻雨》诗“重阳阻雨独衔桮,移得家山菊未开。”明徐渭《仲兄墓志铭》:“素忘分,日与兄衔杯。”清曹寅《送亮生南还兼寄些山先生》诗:“风廊微照两衔杯,能待城闉簇骑回。”清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漉沙者步水中如鹭,亭上人衔杯望之,彼则自顾其业耳。”郁达夫 《晨发名古屋》诗之二:“一曲《阳关》人隔世,衔杯无语看山明”。而对“衔怀”并无解释。
在古人的诗词中使用“衔杯”,也有使用“衔怀”,主要有以下几首,有的有出处,有的则不知是何朝何人所写。
一、刘伶,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 “竹林七贤”之一。早在晋代就流传刘伶醉酒的故事。据《徐水县碑志》载,刘伶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并乘兴著诗。诗中道:“捧瓮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但在网上搜索出来也有作“衔怀漱醪”的。漱醪(shù láo树牢):用浊酒漱口。这几句大意是:手捧着酒器,口承着酒槽,衔着酒杯用浊酒漱口,扬起胡子叉开双腿席地而坐,醉了就枕着曲块垫着酒糟而卧,什么也不去想它,无忧无虑,其乐无穷。
二、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唐代)
嗟君此别意何如,
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
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
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驻马衔杯问谪居”意思就是停住马饮酒询问被贬的去处。
三、不知何朝何人所写有两首:其一为:“盂城东北倚高台,春日登临花盛开。淮海风烟迎落帆,江湖鱼鸟对衔怀。舳舻千里沧波接,楼观中天紫气回。泽国微道生远兴,长空渺渺鹤飞来。””淮海风烟迎落帆,江湖鱼鸟对衔怀”意即在迎着淮海风烟落下风帆的大船上,对着江湖里的鱼虫开怀畅饮。
其二为:“鹿鸣宴上疑待才,勒帛含羞愧色来,且向深山高枕卧,他年得意应衔怀。这两首诗中的“衔怀”解释为饮酒也是比较恰当的。
    四、 清.李于潢《游繁台》
                 天清寺外是繁台,
岁岁登高此地来。
蒲泽蓼堤看不极,
菊花洞下坐衔怀。
最后一句“菊花洞下坐衔怀”。意思就是在载满菊花的洞下把盏赏菊。
从上述这几首诗的意境分析,“衔怀”,“衔杯”基本上都可解释为饮酒之意。而清代的李于潢(1825年拔贡)创作《游繁台》根据推算应该吴敬梓(1701-1754)创作《观海》以后的事了,因此吴敬梓《观海》中的“衔杯”(即使是“衔怀”),也应该是取“含杯在口,开怀畅饮之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4 13: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有衔杯的诗词


宋 郭印

《题绝尘亭》

咫尺有佳境,何用山泽游。
地偏尘自远,松竹鏁深幽。
亭亭出危塔,湛湛俯长流。
凭轩目一纵,骄蹇万象收。
我来意颇适,坐对孤云浮。
同心二三友,旷达亦罕俦。
衔杯送颓日,随寓得所休。
不知世间人,亦有此乐不。
出处付身外,吾生可自由。
他时傥乘兴,相伴只沙鸥。

宋•楼钥

归来乡曲大家闲,同社何欣取友端。
无事衔杯何不可,有时会面亦良难。
少曾环坐坐常满,赖有主盟盟未寒。
琴弈相寻诗间作,笑谈终日有余欢。

张船山《泸洲》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洲好,十指寒香给客橙。

唐 李适之 《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唐】赵鸾鸾

衔杯微动樱桃颗,咳唾轻飘茉莉香。
曾见白家樊素口,瓠犀颗颗缀榴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8 2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次乘船游玩,大病不起,病死),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8(初二)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以上根据史料白话文记载。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5 收起 理由
周东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8 23: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学严谨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4 07:05 , Processed in 0.1104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