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产值跨越万亿元比较分析 | | 发布时间:2011-04-01 11:08:00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 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内部信息网
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以下简称工业产值)迈进万亿元“俱乐部”行列的城市越来越多,至2010年末,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直辖市外,还有广州、深圳、苏州、无锡、佛山、青岛、杭州、宁波(苏州已越过20000亿元大关)。这些城市从2000亿元迈入万亿元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历程,工业发展有何特点,产业结构如何,企业状况态势,对连云港市现阶段尤其是“十二五”发展有什么经验借鉴和思路启迪。本文将对苏州、青岛、无锡、杭州、宁波进行比较分析。一、城市分布特点这五个城市,既有省会城市(杭州),又有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青岛、宁波),还有地级市(苏州、无锡)。既有沿海城市(青岛、宁波),又有沿江城市(苏州、无锡),这几个城市都处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其中青岛、宁波是中国最初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二、从2000亿到10000亿的年限苏州于2000年最早跨入工业产值2000亿台阶,紧随其后是无锡于2001年赶上,接着是青岛、杭州、宁波于2002年跨入。之后,苏州、青岛、无锡、杭州、宁波分别用了6-8年实现工业产值过万亿元。
三、规模企业数与平均规模五个城市在2000亿时,规模企业数青岛2065个,苏州3112个、无锡3123个、杭州4015个、宁波4060个,跨入10000亿时,规模企业数分别达到了6037个、7485个、7225个、10511个、12405个。在这五个万亿城市中,青岛打造“名牌城市”,企业单体规模最大,单体规模达1.89亿,企业数量不多,是五个城市中最少的,而宁波打造民营经济之都,企业规模不大,单体规模仅为8761万元,是5个城市中规模最小,但企业数量最多,达12405个,体现了宁波城市工业特点。四、工业产值与GDP及三次产业结构相关性工业增加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增加值越大,则GDP相对就大,而工业产值与工业增加值有一定的联系,工业增加值总量计算的基础来自于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差额价值,一个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工业产值越大,工业增加值也会相对大,要不越生产越亏损或者工业效益低,企业就会生存困难。应该说,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与GDP呈正相关性。因二产增加值包括工业增加值与建筑业增加值,考虑城市自身的三产结构比重,横向看城市间结构比重,都略去建筑业增加值来比较工业产值与GDP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工业产值2000亿时,工业产值与GDP(GDP为1)之比:青岛1.43、苏州1.55、无锡1.48、杭州1.35、宁波1.34、连云港1.69。在三次产业结构中,苏州二产比重高达56.4%,为六城市最高,与工业产值与GDP之比居第二位相关性大,连云港二产比重仅为47.4%,为六城市最低,但工业产值与GDP之比却是最高的,说明连云港工业生产中,中间投入相对较大,生产效能偏低于其他五个城市。其它四个城市中,青岛二产比重与杭州基本持平,工业产值与GDP之比相对接近,无锡、宁波二产比重相同,仅次于苏州,达55.2%,但无锡工业产值与GDP之比高出宁波0.14个百分点。10000亿时,工业产值与GDP(GDP为1)之比:青岛2.01、苏州2.60、无锡2.15、杭州1.77、宁波2.12,苏州为最高。
五、经济类型比重与重点行业分布纵观五城市,从2000亿到10000亿的过程中,整体上国退民进,国有及集体企业在整个经济类型中的比重处于下降。在10000亿时,除国有及集体而外的其他经济类型比重基本上处于90%,苏州与青岛的经济类型变化还是比较大的,苏州其他经济类型达99%,其中私营与外资占规上工业达82.8%,青岛其他经济类型仅占70.5%,青岛的国有及集体经济类型占比达到29.5%,这是其他几个城市所不具有的经济类型,特别是国有及控股比重达22.7%,青岛市国有的地位在整个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重点行业来看,电子、石化行业是五城市所共有的重点行业,几城市对轻重工业各有侧重。 | | | | | | | | | | | 电子家电、汽车机车船舶、石油化工、新材料等四大工业基地 | | 国有及控股:集体:其他=22.7:6.8:70.5 | 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5个千亿级产业及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重点产业 | | | |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冶金和轻工业、石化产业、医药等 | | 国有及控股:集体:其他=0.2:0.7:99.1;私营与外资占规上分别为16.2%、66.6% | 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冶金和轻工产业.石化产业.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 | | | 国有:集体:其他类型=18.9:22.7:58.4 | 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五大支柱产业 | | | 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机电一体化及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档纺织及服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 | | | 国有:集体:其他类型=8.9:9.0:82.1其中股份制占50% | | | 国有:集体:其他类型=8.1:3.8:88.1,其中股份制经济占60.1% | 装备制造业、轻工业、石化产业、船舶制造业、有色金属产业。 | | | | | | | 石化、能源、钢铁、造纸、汽车、服装、家电、电子信息八大产业基地 | |
六、典型城市解析(一)青岛2002年青岛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时,国有及控股企业产值占到32.7%;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38.8%;2002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6.8%;主要是大企业拉动型的产值增长结构;2002年,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时,企业平均规模达到10494万元,高居其他四个城市之首,比第二名苏州企业规模高出2795万元,2010年,青岛工业产值跨入10000亿元时,企业平均规模达18884万元,在五个城市中,规模企业数最少(6037个),与其同年进入万亿元的杭州、宁波相比,规模企业数分别比杭州、宁波少4474个、6368个。1、青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三种模式:一是市场创造模式。该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其首先出现众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诸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如宁波、温州等地的以生产服装、领带、打火机、低压电器等产品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形成模式。在特定领域中,吸引几家大型跨国企业进入,会引来更多外商为其配套,“串”起了一批企业,形成跨国公司的客户链,进而带动当地各类产业的发展。最具典型的区域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三是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该模式以青岛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形成为代表。其特点是:上下游相关支持性、功能性企业随产业内居于生产体系和市场主导地位的名牌企业而聚集。青岛的产业集聚正是由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名牌企业的主导地位而带动的。其表现形式是:由最初的组装和外围技术的加工,逐渐向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提升,如目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清晰液晶显示终端、数码电视线路板、电脑主板、先进电机和压缩机的加工制造,以及许多高精尖电子元器件等,在家电、电子整机产品中占有相当大比重。这一提升又带动了大量基础性、边缘性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集聚,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不断进入这一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2、2010年青岛七大产业产值及20强企业青岛七大产业产值:机械钢铁产业2480亿元;石化化工产业1770亿元;家电电子产业15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1320亿元;食品饮料产业1290亿元;汽车机车产业970亿元;船舶海工产业350亿元。有五个产业突破1千亿。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制造、船舶海工、机械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成为青岛七大产业。从下表中可以看到,2010年青岛20强企业销售或营业收入达4485亿元,连云港20强工业企业销售或营业收入为778亿,同为20强工业企业,销售或营业收入之青岛是连云港的5.76倍。
3、大工业“挺”起总产值提起高速列车,青岛南方四车和庞巴迪无人不晓;提起家电电子,海尔海信一年的营销额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工业总产值;青岛石化化工2010年产值177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码头,青岛企业界有1800个“金刚”,2010年工业产值全部超过了1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38%。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成为五大新兴产业。其中仅七大产业2010年工业产值达96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构成了青岛经济的主体。4、工业产值超万亿的四个“得益于”青岛工业产值超万亿,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新时期大发展的成果。宏观政策配套,微观创新发展,成就了今天的青岛工业发展。青岛工业发展,“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得益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实施符合青岛实际的品牌战略、园区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和产业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得益于始终坚持结构调整,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发展、通过集群化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实施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和新增工业功能区,推动青岛工业不断向高端、集群发展;三是得益于始终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科研大院大所,努力打造国家级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四是得益于始终坚持奋发进取,众多优秀企业家艰苦创业,激情创新,为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二)宁波1、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2010年宁波市工业产值达10868亿元,增长35.4%,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其中,实现新产品产值1863亿元,增长48.1%;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565亿元,增长34.7%,产销率为97.2%,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较好的衔接;在全部销售中,国内销售为7785亿元,增长37.4%,出口交货值为2780亿元,增长27.7%,内销比外销增速快9.6个百分点。重工业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达39.5%,高于轻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2、宁波八大产业基地引领工业发展(一)、石化产业:以炼油和乙烯为重点,由镇海化工区、北仑化工区、大榭化工区构建起杭州湾南岸石化工业基地。(二)、能源产业:以象山港沿港电源点建设为契机,建成能源产业基地。(三)、钢铁产业:推进钢铁的规模化生产和各种优质钢、特种钢的生产,成为中国后发钢铁生产基地。(四)、造纸产业:加快建设白板纸三期工程,,使宁波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档纸制品生产销售基地和造纸原料供应基地。(五)、汽车产业:推进吉利汽车等一批整车业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打造中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配件生产配套基地。(六)、服装产业:以雅戈尔等优势企业为依托,努力创造国际品牌,建成“服装名城”。(七)、家电产业:依托三星奥克斯等品牌企业,特别是慈溪发达完善的家电配套业,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家电研发、生产基地。(八)、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工业园区的示范和集聚作用,以及波导等科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宁波建成浙江省重要的通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3、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工业结构的演进变化与特征,有三个明显的“十年”。第一个“十年”,形成了以“轻、小、集、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第二个“十年”,初步确立了传统产业和外向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第三个“十年”,建立了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从宁波的工业发展特点看,近年,宁波把工业发展放在着力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4、民营经济是宁波发展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2009年底,包括港澳台、外商在内的广义民营工业经济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以及实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7022家、277.4万人和9693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经济的99.5%、98.8%和94.0%。广义的民营工业经济几乎涵盖宁波市既有的工业经济全部行业大类,全面代表着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从广义的规上民营工业经济看,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以及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701家、162.5万人和7551亿元,分别占广义民营工业经济10.0%、58.6%和77.9%,尽管规上民营工业的单位数占全部民营工业经济约一成,但其承载着劳动力却达50%左右,工业产出贡献率突破三分之二。七、连云港跨入万亿行列的发展方式选择2010年连云港市工业产值为1941亿元,规模企业数为1691个,工业企业户均规模1.15亿。1、纵向看,如果达到10000亿工业总产值,连云港市按现在的户均规模计算,需达到8696个工业企业,按2010年规模企业数为基数,则是5.14倍的企业数增加,如果在2015年实现8696个规上企业数,则5年内规模企业数需要增加7005个,平均每年净增加1401个;若按8年实现万亿产值,按现有的户均规模,每年也要净增加876个规上工业企业数,而且工业企业的户均规模达1.15亿元。2、横向看,从2000亿到10000亿时,青岛、苏州、无锡、杭州、宁波规模工业企业数分别净增加3972个、4373个、4102个、6496个、8345个,年均分别增加497个、729个、513个、812个、1043个。综合上所述,培育新增工业企业,壮大规模工业企业个数是增大工业产值的路径之一,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么多的规模企业数且户均规模过亿是很困难的。连云港市有自身的工业基础与发展条件,三新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做大做强当前的工业企业,发展好优势产业外,更需要大工业的支撑。大集团、大企业拉动连云港市工业产值快速迈上万亿台阶,是更为现实与可能的路径。连云港工业发展走何种发展方式,从产业集群形式来看,若走宁波的市场形式,可以发展中小企业,形成特色工业,走青岛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则需要重特大工业企业落户连云港,走大集团大企业发展之路,一个海尔集团2010年的主营收入就达1249亿元人民币,全球营业收入更达1357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