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574|回复: 0

“中国魔术之乡”缘何花落灌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3 11: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颜旻 管三松 尹权

  建党90周年前夕,北京传来喜讯:中国文联、中国杂协授予灌南县“中国魔术之乡”称号。

  数百年沉浮大浪淘沙

  说起灌南魔术,颇具传奇色彩,最早可从《西游记》中寻得端倪。《西游记》第六回中描写:孙大圣和二郎神君杨戬在灌江口大打出手,双方各施变身法术,最终大圣不敌。据考证,文中提到的灌江口就是现在灌南的灌河口,这里还有龙王庙的遗址。当地志载,为写《西游记》一书,吴承恩溯灌河东下沿途采风,在灌南境内看到许多神奇的杂耍,特别是魔术变化万千令其啧啧称奇,又听当地人谈起二圣大战灌江口的故事,便从中获得灵感,流传千古的“二圣斗变”成为灌南民间魔术杂耍艺术的开端。

  起源于明,发展于清,鼎盛于今。早在明清时期,灌南魔术因“融于杂技,汇于庙会,流于街巷”,深受群众喜爱。这一阶段也是灌南魔术一个“黄金期”———代表人物不断涌现,灌南后世魔术的引领者“汪氏魔术”登上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魔术逐渐复苏,并快速发展。短短几十年,灌南现代魔术由小变大,家喻户晓。这其中,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被称为“大魔头”的汪奇魔。正因他的出现,灌南魔术再次蜚声海内外。20多年从“魔”路,汪奇魔尝遍了酸甜苦辣。在汪奇魔的荣誉室里,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让神奇的魔术“点石成金”

  “灌南玩魔术,一出又一出,上至九十六,下至刚会说!”这句俗语一口道出了灌南魔术的精髓。

  与唐广祥的交流是从一个小魔术开始的。这位灌南李集中学的校长拿起一个普通的打火机,握紧拳头,眨眼的工夫,打火机从手心钻出,再看,打火机上的字没了。

  “这招我练了两个月。”唐广祥笑着说:“我们没有把这些简单的小魔术仅仅当做一个小游戏,学校认为通过手脑的并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是对灌南地方文化的传承。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现在,李集中学上到学校领导层,下至普通学生,几乎人人都能对魔术说出个门道,人人几乎都会一两手。

  李集中学只是灌南魔术大军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灌南,几十所魔术培训基地和上百所魔术培训班遍及全县。

  2009年,江苏省第五届魔术比赛与世界魔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亚洲魔术大赛相继在灌南圆满举行,而在县级城市举办这样的魔术盛会为我国首次。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曹志龙说,之所以中国魔术界对灌南情有独钟,是灌南人将魔术真正纳入了中小学生下一代素质教育的内容,群众化、普及化、产业化在灌南风生水起。

  大家以师带徒、徒再为师,一人传十人,十人育百团,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全县从事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有100多个,其中大小专业团体32个。每年在县内外演出达2000多场次,直接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

  舞动魔术棒带来百业旺

  尝到了魔术的甜头,灌南的“魔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长期关注灌南魔术发展的中国杂协副主席、亚洲魔术联盟主席戴武琦指出,灌南魔术走出了一条“农民自办文化、政府扶持农民办文化,文化让农民乐起来、富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格局,成为绽放在灌南大地的艺术奇葩。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经济体的背后,是灌南县初步形成的以魔术表演为主体,以略具规模的道具展销、专业培训、舞台表演等服务市场为支撑的魔术文化产业。

  为了让“中国魔术之乡”有人才支撑,县委、县政府全力扶持,优质服务,强化管理,逐步规范,按照“民办公助”的思路,出台优惠政策,无偿提供土地扶持民间团体做大做强,使灌南魔术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绚丽的民俗文化,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这些是灌南的特色和灵魂。灌南县委书记阮冰明确指出:“在文化产业上要将更多的资源优势或比较优势,转化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北有吴桥杂技、南有灌南魔术”———灌南人喊出了自信自强的口号。构筑“文化强县”繁荣高地,灌南人雄心勃勃。不久的将来,一个集魔术杂技表演场馆、魔术道具一条街、魔术培训基地为一体的“中国魔术之乡”文化品牌就将全国叫响。 (编辑:贺耀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27 18:51 , Processed in 0.0705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