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作仁 近日,笔者目睹了这样一场争论。说的是东海一小伙去墟沟找工作,不幸手机和钱包遭窃,无奈之下,小伙子边走边试图搭辆顺风车回家,从晚上八点至凌晨两点,6个小时里搭车未果。有人认为,应该对当前这种见弱不帮、见危不助的现象进行批判。随即有人质问:如果你是路过的车主,在一个无人的深夜、面对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你敢给他搭顺风车吗?刚才还义愤填膺者顿时哑口无语。 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老祖宗千百年来言传身教的为人处世的不变真理,为何稍有质问,便理未屈而词穷?笔者认为,直接原因是当前道德领域存在双重标准。只要事不关己,有些人便抢占道德制高点,大肆对身边不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抨击。一旦涉及自身,又满嘴借口,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双重标准的恶果就是,助推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进而形成假仁假义者当道,真君子无立足之地。 传统美德遭遇理未屈而词穷,暴露出的另一层隐忧是,恶人假定论在社会的蔓延,信任危机日趋严重。在无人的深夜,过往车主之所以不敢让小伙子搭车,根本原因是每个人都把他假想成坏人,担心危及自身安全。这种恶人假定论看似追求自保,并无不良影响,殊不知,当恶人假定论为更多的人群所接受,社会氛围就会改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就会爆发严重的信任危机,“小悦悦事件”的持续发酵以及“南京彭宇案”的异地重现,无不与恶人假定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见弱不帮、见危不助绝非社会主流,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方是人间正道,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传统美德陷入理未屈而词穷的尴尬?首先要拒绝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道德上的正人君子,绝对不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而鲜见实际行动的伪君子。其次,以诚信为荣,构筑社会信任体系,建立以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让人们坚信,生活因有了互助而变得更加精彩,因有了互爱而更加温暖。第三,通过制度手段降低行善成本,健全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奖罚机制,让行善者不因后顾之忧而退缩,让向善者不因自危之心而止步,进而实现人们指责和制止非道德行为时能够理直而气壮,义正而言辞,彻底打破“好人难当”、“好事难做”的困局。 (编辑:王夫成) |
GMT+8, 2024-11-16 09:02 , Processed in 0.0537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