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却因痴迷于东海水晶,先后编撰出版了3部水晶文化著作。 他,只是一介“草民”,却在历届东海“水晶节”的台下热情忙碌,成为水晶文化的“民间传播者”。 他,如今年已70岁,仍然起五更睡半夜,笔耕不辍。就在今年10月,他的第三部水晶著作《诗咏东海水晶》一书又得以出版。 他,就是东海水晶文化的民间热心传播者朱守和。 从喜爱水晶到为水晶“著书扬名” “小二哥,瘦精精,说个媳妇机灵灵。生了两个小宝贝:一个叫石英,一个叫水晶。” “久住玲珑剔透间,也曾思虑破雄关。女娲初见嫣然笑,朝朝暮暮羡市寰。” 这一首童谣,一首格律诗,不禁让人想起那晶莹剔透、五彩斑斓的水晶,它的创作者就是朱守和。 1942年出生于东海张湾乡撂车沟村一普通农民家庭的朱守和,1958年上初三时永远告别了课堂,从此走上了社会的大舞台。 经霜历雪遭严寒,脸朝黄土背朝天。在艰难困苦中,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读书,始终坚持自学,取得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结业证书,还获得江苏省职工自学成才奖。平时,他总是随身揣个小本本,听到鲜活的趣事、传说、方言等,便随手记录下来。扎根乡土,结缘水晶。“水晶大王”在东海境内被挖出后,让他愈发迷恋上这种旷世奇石。“为何东海地下的水晶如此之多,水晶能为东海带来些什么?”朱守和苦苦地思索着。 1976年10月,在家务农18年的朱守和到双店油米厂干临时工,在那里第一次听到“水晶仙子”的传说。“古老的东海大地中部,轰然爆出三声巨响,顿时天昏地暗、地崩山裂……东面一座叫牛山、北面的叫白玉山、西面的叫马陵山,三座神山的中间夹着一湾绿水,名叫晶湖,守湖神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女神,她就是‘水晶仙子’。”一向痴迷于民间文学的朱守和,被三个山神与“水晶仙子”凄美的爱情深深地震撼了。为了搜集更完整的故事情节,朱守和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东海中西部地区,寻访上了年岁的老人,倾听老人们亲口讲述“水晶仙子”的传说,通过搜集到的宝贵的口述材料,朱守和写成了“水晶仙子”的故事,后来,又将这个故事改写为一千多行的长篇叙事诗《水晶仙子歌》,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之后,“水晶仙子的传说”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节假日里, 朱守和都会奔走在以牛山为中心、方圆40公里的房山、安峰、平明、驼峰、曲阳等乡村,他与老农民、老商人、地矿老专家促膝长谈,探究水晶采掘现场,探讨水晶学问,追溯水晶传奇。 80年代初,朱守和结识了当地水晶爱好者王尘先生、省第六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严奉林以及水晶商会秘书长周毅,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水晶鉴赏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年多的走访,朱守和搜集整理了300多篇有关水晶的知识和习俗,也让本是外行的他逐渐“修练”成水晶方面的行家,1999年,他编著的《东海水晶大观》一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4.5万字,涵盖了东海水晶资源、开发利用、鉴别欣赏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东海水晶第一书”。 东海“水晶节”的民间“水晶大使” 2006年,东海县即将举办第八届水晶节。此时,朱守和患糖尿病已整整10年了,期间还住院治疗过,医生建议他多休息。可是他仍旧像个“拼命三郎”,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2点多还在灯下整理资料。老伴孙桂连劝他早点休息,可是他却说:“‘水晶节’可是咱县里的大事,我与水晶有缘份,就应该为‘水晶节’做点什么,这是我的志趣爱好,你就别管了。” 为了能够为“水晶节”提供更加翔实的东海水晶发展资料,朱守和提前谋划,跑遍了全县所有产水晶的乡镇、寻找挖掘水晶的人们、翻阅刊登水晶的报纸。凭借着对水晶的热爱,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2006年1月,朱守和编著的《水晶之都》一书面市了,全书四编纲目,十三易文稿,15万字,翔实地记录了东海水晶发展的沧桑历史,内容更具知识性、资料性和通俗性,更便于传播,正如书中序言所说“以水晶为媒,让世界了解东海;以水晶为桥梁,让东海走向世界”。 在第八届东海“水晶节”上,朱守和的《水晶之都》成了东海水晶商户的“招财之宝”,商户们人手一册,国内外的贵宾也拿到了带着墨香的《水晶之都》。一位在水晶城做了多年水晶生意的商户文先生说:“手里有了朱老的《水晶大观》和《水晶之都》,不仅长了鉴别水晶的眼力,而且感觉到东海水晶更加厚重更有内涵了,更为东海人而自豪。” 记述一方历史 传播一方文化 在东海,很多商人靠水晶发了财,而朱守和与水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记述了一方历史,传播了一方文化,收获了自己的一份快乐和幸福。“老头子一辈子与世无争,没有不良嗜好,每天都泡在书堆里,连锅开了都不知道。”老伴孙桂连有些嗔怪地说。其实,朱守和的家庭并不富裕,1964年,朱守和与小他2岁的农家姑娘孙桂连成家后,由于子女多,朱守和挣钱不多,勤劳的孙桂连只好打柳编子、编草穴子、在街头摊鸡蛋饼补贴家用。有时帮不过来,让朱老帮忙看看摊子,可是他总是嫌耽误时间,找点借口就回家了,然后一头扎进书堆里,成了家里的“甩手掌柜”。 为了能够在自己的专著中讲述生动有趣的东海民间故事,朱守和从蔷薇河东到马陵山西,深入乡野山村,找老农民采访。起初,人家对他不理不睬,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老农开口为止。为了打开老人的“话匣子”,朱老还不惜自掏腰包,一次次地给人家夏天买西瓜,冬天买电热毯,与人促膝交谈,就靠这样的“土办法”,朱守和搜集整理了大量几近失传的民间故事。 “最初,我是从唐诗宋词中感受到水晶之美的,我一直在想,在东海,吟咏水晶第一人该是谁?”这个疑团成为朱守和的一个“心结”。几年前,他在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海州文献录》中无意间发现东海牛山诗人“汤国泰、汤清玉”父女的名字,可是在东海关于他们父女俩的资料少之又少,这又成为朱老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2010年10月,东海县诗词协会组织去长城内外采风,他高高兴兴地报了名。到了北京,他没有跟随旅行社游览风光,而是一头扎进了国家图书馆去“大捞海针”,在北京连找了3家图书馆,终于在首都图书馆发现了他的“宝贝”—————汤国泰女儿汤清玉诗稿的手抄本,他一下子如获至宝。这可是4.5万字的材料!他想借阅出来,图书馆不允许,如果复印,一张就要9元钱,复印不起。于是,他决定埋头手抄。与他同去的诗友旅游结束了,可是他还没有抄完,他让其他人先回去了,自己留下来继续抄写。 为了省钱,朱守和住在简陋的小旅馆,饿了,就在小巷吃碗面条。由于患糖尿病十多年,眼睛模糊又疼痛,他一直忍着;有消渴症需要不停地喝水,可他整天不敢喝一口水,担心上厕所多耽误抄写时间。十几天后,他终于带着他的珍贵资料回家了。 在古往今来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朱守和发现无数骚人雅士对神奇的水晶思如泉涌,妙笔生花,于是又将目光转移到水晶诗歌的创作中。今年“水晶节”前,他先后选取了260多幅精美的水晶观赏石图片,自配旧体诗300余首,出版了《诗咏东海水晶》一书。他在《吟水晶》写道:“家邻东海水晶城,悦目赏心喜唱吟。好画原藏奇石里,寄情何必觅山林”,这正是朱老痴迷于水晶文化的真实写照。 (编辑:张笑爽) |
GMT+8, 2024-11-17 03:39 , Processed in 0.0558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