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晓昕 通讯员 刘敏 崔锦明)昨天,在海州区板浦镇,笔者看到了洋洋洒洒52万余字的《板浦春秋》,这本书是该镇今年66岁的老人姚祥麟历经27年寒暑写成的,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谈起写《板浦春秋》的初衷,姚祥麟说,他虽祖籍山东,却是在板浦镇出生长大的,板浦的一草一木、一事一境,无不牵动着他的乡土情怀。古镇灿烂、丰厚而又凝聚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使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正是出于对桑梓热爱和依恋的深厚情结,多年来,姚祥麟在工作之余,做了大量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走访请教了无数土生土长的前辈老人,之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介绍板浦历史、文化、风物之类的文章120余篇20多万字。但报刊剪报不易搜集整理,所以姚祥麟就想在晚年把这段历史写成书,让它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然而,万事开头难。写一部“春秋”大书,对于一个只上过初中的老人更是如此。姚祥麟说,一开始他根本不窥门径,后来,他决定从线索采集抓起。1984年夏天,姚祥麟开始收集线索,先后采访了当地的许多老干部及群众,有的老人耳朵都聋了,他就一遍遍地和人家聊,从不嫌烦。在考证德芳故居的由来时,家住海州德芳社区的陈惠如是烈士苏光的胞弟,姚祥麟先后四次登门,了解了烈士苏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年来,他收集的资料早已摆满了书柜。1990年初夏以后,姚祥麟正式开始写作,他白天管理镇政府档案室,每天都是晚上写作,有时一写就是一个通宵。功夫不负有心人,《板浦春秋》于2005年12月第一次出版,此后,又在2008年9月进行了第二次校订再版。 从2010年5月起,姚祥麟又开始收集资料,准备第三次修订出书。一个月前,老人带着14岁的孙子亲自勘察秋园的“地下水牢”尺寸,由于年久失修,多年已经没人敢进去了,但老人和孙子克服困难,测得了一手准确资料。“我为家乡人民留下的东西,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留下遗憾。”姚祥麟说,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中午,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写作;晚上写稿寂静,思路更开阔,经常写到半夜。看着他熬得精神憔悴,老伴和儿女都反对,但他总是微笑,继续工作。由于姚祥麟不会电脑,《板浦春秋》的每一次删减或增加内容,都要从头再来,至于先后多少次易稿,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老人向笔者透露,此书经修改,第三次出版将在今年10月进行。在原书12个章节上新增《特色魅力》、《文物盘点》、《盐业简史》等六个章节,共10万余字。另外,让姚祥麟欣喜的是,中央电视台前段时间欲采用他创作的历史剧本《李汝珍》,拍成4集电视剧,说到这里,老人沧桑的脸颊上散发出熠熠的光彩。 https://www.lygfish.com/ |
GMT+8, 2024-11-16 19:27 , Processed in 0.0497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