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士军) 日前,从省劳动保障厅传来喜讯,灌云县白蚬乡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荣誉称号。据了解,近年来,灌云县白蚬乡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一项支柱产业紧抓不放,通过党委精心策划、政府主导搭台,乡劳动保障所唱主角,有关企业主动对接,全乡上下大力整合资源,突出网络和基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培训机制,架起劳动力转移这座金桥,打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张特色牌,截止目前,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316万人,其中就近就地转移1900人,对外输出11260人,仅转移劳务一项,全乡年收入近1.26亿元,人均年增收达3300元,促进了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党委精心策划,形成工作合力 为了加快全乡农民致富步伐,推动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白蚬乡党委集思广益,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积极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乡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下村调研,相继到外地参观考察,经过前后一系列论证,结合本乡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果断作出加快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决定,并出台相关意见,同时,还成立白蚬乡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3名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全乡15个行政村每村明确并培训一名劳动保障信息员,建立覆盖全乡的组织网络。真正形成一级带一级,上下联动,全乡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合力,凝聚了人心。 政府主动搭台 创建转移载体 为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工作的领导,推动这项工作的早日开展,乡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乡财政、劳动、民政、文化、教育等部门负责人相继加盟成员行列。在加强人力投入基础上,乡财政还加大物力投入,在乡主街道北侧提供4间100多平方米的服务场所,并按照市三星级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标准配备办公设备,设计装潢风格和色调,真正实现办公有场所,交流有场地的目的。与此同时,乡政府还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成立了灌云县白蚬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每年为全乡及周边乡镇培训近800人。为全乡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创建了平台,搭建了优越的载体。 劳保所唱主角 整合培训资源 为了整合资源,打响劳动力充分转移品牌,针对劳务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白蚬乡劳动保障所积极投身主战场,着力打响培训和转移两个品牌仗,他们坚持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的原则,不断提高全乡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积极拓宽打工者的择业空间,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不断调整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手段,加大培训投入,在培训形式上,主要采取社会力量办学培训与“公司+基地”定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多项优惠措施,广辟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应。逐步形成大培训、大转移的新格局。首先,通过靖江市金友制衣集团在白蚬乡投资近500万元的服装培训基地,全部采用“订单”培训来提高转移成功率。并专门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该乡授课,提高了参训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目前,这个乡已培训学员近4000人,这些培训后的学员大部分被输送到靖江、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制衣企业打工,月收入达1000—1600元。其次是抓好整个社会培训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成立白蚬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尤其加强对缝纫、扎染、肉食品加工、电焊工、车工、木器加工等10多个适应市场需求的门类进行培训。其中,缝纫工、木器加工、电焊工、车工等工种在劳务市场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人员供不应求。第三,结合小城镇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和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就业培训。围绕招商引资新办企业,大力开展企业用工培训,就地就近解决农村中,尤其是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第四,培训学员结束后,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解决他们的市场就业准入问题,提高转移档次,对考核未能通过的学员,尤其是贫困户、特困户学员,培训中心承担再次免费培训,直至实现就业的责任。如今,服装培训基地培训出的学员在该乡引资的连云港新雅制衣有限公司已成为业务骨干。长兴村单亲家庭、贫困户学员陈韩经培训后在该公司上班,年收入近万元,第二年该户就实现了脱贫。通过培训使全乡劳力资源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强化信息采集,拓宽转移渠道 为了减少盲目转移,让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这个乡采取以乡劳动保障平台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法。不断扩大劳务转移规模,广辟劳务转移渠道。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注重劳务信息收集。做到工作有组织、布置有计划,样样有落实。先后在灌云县临港产业、灌云县城工业园区,靖江、苏州、无锡、上海、浙江、东莞等地设立了19个劳务信息窗口、驻外办事处等,并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根据反馈来的信息,主要采取三种转移方式:一是订单转移。依托乡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的优势,先签单,后培训,再转移,达到培训一批,转移一批,稳定一批。提高转移的成功率。二是整体转移。对批量较大的转移,这个乡不仅为用人单位把关招员,而且派专人常驻用人单位进行管理服务。三是帮带转移。充分发挥能人在外地承包工程,在企业出类拔萃的优势,鼓励他们帮助家乡劳务转移找门路。带出一批劳力打工。全乡通过欧学梅、潘如梅、戴述兵、陈爱民等劳务典型转移了2000余人。目前,全乡已形成了有组织转移促进帮带转移,帮带转移带动有组织转移的良性互动。为拓宽劳务转移门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实现了年初制定的让全乡三分之二农村劳动力外出赚钱,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在家种田的总体目标。 注重就业援助,实现充分转移 在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的同时,这个乡还建立了农村贫困户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体专项培训转移就业台帐,为他们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就业实施跟踪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截止2010年底,在培训的近4000名农村劳动力中,困难群体占1315名,使全乡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新成长农村劳动力,贫困户劳动力80%以上接受了技能培训。其次,经过多方努力,在乡德兴铜材厂、连云港爱民木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就业援助基地,解决了近100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180名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以及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全乡贫困户家庭中有劳动能力,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力至少1人实现转移就业目标。 关心转移人员,完善服务体系 为了让转移人员安心在外挣钱,白蚬乡在用电话、信函等形式与其保持经常联系的基础上,还具体做到三个到位:即针对农忙时一些外出户人手不足,机械缺乏等情况,安排人员盯到位,农机跟到位,平时尽可能关注到位。今年,“四夏”大忙期间,这个乡组织成立了由1000余名青壮年劳力和300多台农机组成的120多个党员干部义务帮工队、农机服务队、农忙互助组和民兵青年突击队等。及时帮助他们抢收抢种,为他们及时进行帮工。其次,还在子女入学、计划生育、老人晚年生活等方面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扎实关注留守人员。从而解除了转移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放心、安心在外赚钱。第三,在开展外出务工维权活动中,按照《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提醒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者,要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第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扶持转移就业人员返乡创业。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外输内转结合,就业创业并举,培训服务齐抓”的新思路,突出一个“帮”字,积极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和创业服务,帮助他们完成创业过程。努力在家乡大地上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还巢”热潮,更好地推动家乡经济的发展。 白蚬乡劳动所所长徐正宏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在实施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这项富民工程中,我们白蚬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作出了不解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2010年度,连续八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乡镇。 https://www.lygfish.com/ |
GMT+8, 2024-11-16 12:50 , Processed in 0.0965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