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芸香)能否保持好心情,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至关重要。心情好了,学起来轻松,工作起来愉快,周围关系也和谐,效率就高,成功率也大。心烦意乱,往往把能做好的事情也弄得一团糟,甚至干脆甩手不干,就谈不上成功率了。尤其是做父母的,你的心情总是处于急躁或抑郁的状态,必然要影响到孩子。其实,调节自己的心态,培养孩子保持愉快的能力,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明哲人的智慧。 在加州大学的家属院带外孙时,曾遇到不少美国父母,他们问孩子话时,总是以极夸张的姿态表示欣赏和赞同:“噢,你看上去很愉快。赢球了吗?”“你感觉怎么样?妈咪觉得你今天的琴弹得棒极了!”也曾遇到过个别中国母亲,她们问孩子的话,还没有改掉审视和逼问的口气:“完成作业了没有?为什么这么晚了才回家?和谁玩了,男生还是女生?”给兴冲冲回家的孩子当头浇上一盆冷水。做妈妈的为什么不能平平和和地听听孩子干了些什么,体味一下孩子的童心,沉浸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精神世界中,与孩子同乐呢? 两相对比,我才发觉自己在这方面亦有很多该检讨的地方,比如对儿子小帆,总嫌他上进心不强,考了80多分,我会说:“人家某某考99还为那丢掉的一分哭呢!”小帆说话幽默,富于哲理,我则批评他:“不会做桌子,只会对缝子。”好像总想弄得孩子不愉快似的。说到底这还是“望子成龙”的心理在作怪。因为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中国的父母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孩子荒废了学业。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急躁和关心之间的界限(急躁仅仅是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不等于是有效的关心),而常常使两代人的沟通形成障碍。父母的这种急躁和担心对孩子只会起负面效应,心平气和地沟通才会达到正面效果。 一位英国母亲的话对我很有启发,她说:“我的孩子不一定要万众瞩目,也不一定要成为世界首富,但他一定要快乐。希望他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保持快乐的能力和智慧。”天才神童们固然有常人享受不到的光芒,但美丽光环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一项令人忧伤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一般要经历至少4到6年的孤独期,高级天才要经历20年的孤独期。一是因为天才很难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二是因为天才缺乏对别人的耐心和容忍。这样在孤独中长大的孤独者往往定型为偏执和畸形的人格品质。性格的缺陷也会影响他们成人之后的发展。国内改革开放之初的少年大学生,如今发展的不尽如人意,便是证明。那么,孩子的快乐和孩子的“成功”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没有快乐或不懂得快乐的成功,到底算不算成功呢?这都值得我们深思。我想,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懂得快乐的人。或许这更能使两代人和睦、幸福和成功。什么叫成功?自己对自己的作为满意,社会也认同,这就叫成功。 据统计,中国的所谓成功人士,大企业家、银行家、歌星、体坛明星等拿了博士学位的为数寥寥。他们之所以成功,正在于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兴趣后大胆开掘,自信、自强而乐此不疲。所以说孩子们保持快乐的智慧和能力远比其考试得第一名、考级过了多少级更有意义。 在美国,让孩子心情愉快是最要紧的事,考试成绩和功名成就往往搁在其后。首先,做父母的要愉快地享受亲子互动过程。孩子的好奇心理、探索精神、天真无邪、坦率真诚、热爱自然,是我们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个孩子都可以被视为未被开掘的宝藏,父母的任务就是扩大孩子的发展空间,做一个优秀的掘宝人。孩子演算习题慢,你别草率断言他脑子慢,推理能力不是他的强项,也许他记日记写文章行,那就开发他的感悟能力;画图画、听音乐缺乏想象力,恰恰可能在体育运动上有天赋;体育方面不爱打球,或许会偏爱游泳、溜冰呢……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开发孩子潜在能量的过程。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所不同的是,往往把这一过程当做沉重的负担和难以推卸的责任,而不是轻松愉快地享受其过程。 中国的父母之所以不能把养育孩子当做享受,还在于功利心重,像搞投资一样,想在将来捞回更大的回报,也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所说的“养儿防老,养女防后”,这就难免患得患失。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政策的背景下,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形成很大的压力。 还有的父母本身很平庸,却拒绝平庸。他们总是说:我们要不是遇上“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如果不是赶上“文化大革命”,我早是大学生,或者在某某研究单位做研究员了。一心想让孩子圆自己未圆的梦,这是种不尊重生命个体,不尊重孩子人权的做法。再说了,即便“三年困难时期”挨了饿,“文化大革命”中荒废了学业,改革开放已经三四十年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你为什么自己不能圆自己的梦,要把难题留给孩子呢?不要把责任全推给客观条件,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愉快地接受自己,愉快地接受你的孩子。 一个乐观的人、心胸开阔的人,无论遇到什么灾难、置身于什么环境,总会找出高兴的理由。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家庭必然是阳光灿烂、风调雨顺,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也特别坚韧。在《微笑是永远的课题》一文中,我曾提到一个玩滑板摔折胳膊的美国小孩迈克。这个9岁的孩子遭遇了父母在外地开会、自己摔折胳膊的意外,但却咬着嘴唇没掉一滴眼泪、没叫一声疼,终于依靠小朋友和邻居的帮助得到及时的救治。起初,我女儿很为迈克的坚强而惊奇。后来,当他爸妈回来后,看到一家人满怀庆幸的乐观态度,才知道迈克坚强的原因。他母亲说:“迈克,你多幸运啊!有奥斯丁和他妈妈及时帮忙,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急救复位。而且你很勇敢,积极配合了医生的治疗,这是多棒的体验!”他父亲则说:“爸爸小时候也摔折过胳膊,这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高兴的是你摔的是胳膊而不是腿,仍然可以坐校车,爸妈不必专车接送;胳膊还是左胳膊,不影响你写字做题……”言外之意是迈克摔得巧,摔得妙,摔得恰到好处。他母亲还笑着说:“你舅舅摔折过三回呢!没留下任何残疾。唯一的后遗症就是越来越皮实、顽强!”看他们一家人谈笑风生、欢天喜地的样子,倒仿佛遇到了什么意外的惊喜。这便是迈克发生意外时处变不惊、没有哭天抹泪的原因。 灾难能摧毁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因玩滑板摔折胳膊,多不值当,再别玩了!”有的妈妈会这样说。而迈克的父母却鼓励他继续坚持自己喜欢的运动。迈克伤好后照滑不误。这种不言放弃、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正是迈克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开出的精神之花。 2012年,华裔美国人林书豪以一种狂飙式的气势轰动了世界体坛。在两位主力缺席的情况下,他率领纽约尼克斯队过关斩将,出人意料地一周内取得五连胜、十天内取得七连胜,为群星灿烂的NBA历史再谱新篇。前五场首发的比赛中林书豪稳取136分,超过了美国著名篮球飞人迈克·乔丹保持的纪录;尤其是2月14日对阵多伦多猛龙队时,在最后的0.5秒内以三分球入筐,创造了历史上华人球员的第一次绝杀(这是姚明征战沙场多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引发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因为林书豪,美国各大报纸、官网首页异彩纷呈;因为林书豪,一度疏远了NBA赛场的电视观众又回到电视机前。此时此刻,谁还能再怀疑林书豪这颗新星的实力和魅力呢?林书豪对媒体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妈的一些朋友会告诉她说,让我打篮球是浪费时间。她受到批评,但是还让我打,因为她看到我打篮球时很快乐,她希望我快乐。”因此,快乐地应对一切挑战成了林书豪生活的常态。 须知在去年的选秀会上他还屡遭冷落。亚裔面孔不被NBA看重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林书豪没有气馁。除了家庭的影响外,一位大学时的非裔教练的教诲对他影响也极深。那教练说自己也受到过歧视,要把不良情绪转化成动力,而不是愤怒。从此,他更认定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他说:“我的目标是快乐生活,拓展机会,追逐梦想,发展自己最热爱的兴趣。”乐观地应战,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情,林书豪赢就赢在永不气馁的良好心态上。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美国父母们学习。中国的父母们在不经意间就将“烦躁”和“抱怨”塞给了孩子。真是烦你没商量。比如看到孩子玩得忘乎所以时,妈妈们会说:“瞧你疯的!玩,玩,就知道贪玩!”母子看电视,孩子为电视中的超级少年鼓掌时,妈妈会说:“哼,没心没肺,瞧瞧人家,再瞧瞧你自己!”假若林书豪也遇到这样的母亲,他又怎么会“快乐生活,拓展机会”呢?遇到突发事件,有的母亲更是出言不逊、口没遮拦。去年秋天,在某生活区一商场外遇到的一件事一直让我难以释怀。那是位肩扛面袋的母亲,一手还拖着个四五岁的男孩。这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这位母亲就将一系列责难朝孩子发泄开来:“快走!快走!叫你在家里待着,你偏不!瞧瞧这磨磨蹭蹭,是不是累赘……”直到将孩子骂哭了她还不罢休:“哭!哭!祈雨呢?雨再大些,淋成落汤鸡你就如意了……”我当时就想:这本来是鼓励孩子勇敢地迎接风雨考验、母子共渡难关的极好情境啊。为什么要搞得既狼狈又凄惶呢?不就是个小雨吗? 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培养孩子保持愉快的能力,确实应该成为中国父母们必修的课程。 |
GMT+8, 2024-11-15 15:30 , Processed in 0.0843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