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渣渣)看到有些省份的人的高考题目是《走过》,有人在网上调侃说,不用想就能写个好几百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本商店商品一律2元,2元一件件件2元,要啥啥便宜,买啥啥实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全场清仓处理,赔钱甩卖!挑啥,拿啥,买啥都是2块!原价都是10块8块的,现在全场2块,2块钱你买不了吃亏,2块钱你买不了上当。” 然而,站在大学毕业的这个路口回顾过去的高考,这四年,走也走过了,路也路过了,错也错过了。有很多想说的,都抵不过一句,终于要毕业了。在开心之余,内心总也有点儿感受,不能说有多强烈,也不能说太简单。毕竟,以前曾经深深地指责并渴望着改变。但是,一切过去,离歌唱起来的时候,我突然就很想说,大家挥动起各色的手帕,谁也别缩手,谁也别回头了吧。 谁也难免会俗套地回念那年的高考,谁都经历过那炼狱一般的高三,谁都幻想过未来的美好,美好的未来。站在不同的人生点上,走过不同的路,回头看高考的时候,总有不同的感觉。就比如现在的我,站在这个点上,看着高考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人生中不可攀登的高峰。那年的光阴,过得飞快,早上背英语单词和语法,下午做数学,晚上文综,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那时候,所有人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我曾经在大一的时候,很怀念那段日子,总觉得那才是人过的日子,忙碌充实水到渠成。等到大二大三,甚至于到了现在,每当高考季节来临的时候,其实不是怀念那两天的时间,而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来高三那段时间,傻兮兮的快乐,那时候的梦想很天真,选择也简单。 高考是一道坎,跨过或者跨不过,都有太多的改变,无论生活还是心境。曾经觉得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学,便再也不好意思走进自家的山沟沟了。然而,真正考上的时候,高考对我的改变并不明显。我只是觉得这四年过得太糙,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山里娃,念大学的成本实在有些高。 这四年,跨出农村,成为家里的希望,成为全村人的焦点。在乡人的眼里,考上985、211就意味着从此成为“公家人”,将来会有分配什么的,从此便脱离辛苦的劳动,成为光明正大的城里人了。在家里人看来,以后可以稍微轻松点的过日子。只有我自己,一路从山的最深处,一步一步走出来,见证了一路,深知自己一出门便从此失去了在乡村的根,再也回不去了,同时,融进城市,老老实实地呆在某个城市的格子里的感觉并不是有归属感的那种感觉。 然而,即使这样,我也深爱高考。它给我提供了一条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路,让我免受和他们的经历一般的辛苦。如果没有高考这一条路,我便和村子里许许多多个外出打工的人一样,在春节过后,熙熙攘攘地飘向远方,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存在,体力劳动会让我身体强健,也让我头脑更加简单。这一代人,注定是漂泊的命运,难以抗拒的大时代的潮流,注定了我无法在家乡落地生根,无法在任何地方落地生根。 如果没有高考,我也可能很早就落地生根了。也许此时此刻我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爹了,我的老婆被黄土高原晒得脸红腰粗。白天,我和老婆在地里劳动,山的那边出来某个人粗俗的笑话,老婆呼哧呼哧地干活,笑得口水乱溅。晚上,老婆坐在灯下缝缝补补,我翻电视频道一个一个地看,偶尔踢两脚孩子,“别看电视了,写作业去”。 高考,对我的改变是什么呢?我没有成为农民工,我没有成为农民。我一无所有了,国家收了我的土地,把我的户口弄得我永远也搞不懂应该往哪里迁,然后,我要在陌生的城市,扎根立户。从乡里到城里,我依然是最底层的人,我通过多少年的奋斗也抵不过别人一个强大的爹。然而,我依然要这么做,因为我别无他法,而且并其他人稍微幸运些。 高考之后的第四个年头,在懵懵懂懂中,我活到了22岁的年龄。过去的22年之中,我的生命都是围绕着学习进行的,在之前的12年寒窗苦读中,更是以高考为目标。全心全意地奋斗了十几年的时间,当我跨过高考这座大山的时候,我开始仔细反思我走过的那些年,我越反思越不能理解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今天,姑姑家的表妹也参加高考。在我看来,考试这事儿,考上有考上的好处,考不上有考不上的好处。考上了,就意味着用十年苦读换来了稍微轻松的四年和一个未知的前途,大学生贬值的速度比人民币要快。考不上,就意味着真正的生活要开始了。不过,祝福表妹能够考一个理想的分数吧。 今天读书看到一句话,很喜欢。那句话是这么说的,绝望是一种精神之病,自我之病,可能相应地有三种形式:因为不知道拥有一个自我而绝望,因为不想成为自我而绝望,因为想成为自我而绝望。把这20多年放在生命中来比较的话,我走过的四分之一生命,大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奠定了我将来的基础。不管我怎样绝望,这一切都过去了,我还好好活着。 我在主动与被动之中,选择了这样的路。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不幸。那些走过的路,路过的风景,都过去了。 |
GMT+8, 2024-11-15 18:33 , Processed in 0.0654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