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锷在赣榆题联 前些日,朋友传来一份宋继奎着《赣榆风神庙的联语》,里面对联语的作者徐定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我查找了赣榆史志资料,查了邑内徐姓文人,有徐可玖崇祯永定知县,都没有找到名叫徐定生的。 我在翻看赣榆青口举人崔国铎朱卷时候发现在其授业恩师一栏里有:年伯徐定生夫子,印树锷,丙午优贡、乙酉举人,候选道,赣榆县知县。 崔国铎为光绪癸卯恩科第二百十四名举人。光绪癸卯年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赣榆《民国县志》卷三,官师里记载徐树锷,湖南长沙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任赣榆知县,光绪三十年四月离任。 徐树锷,(1846—1912)字定生,一字淀荪,菕长子,棻从子,工书。光绪丙子科优贡,丁丑朝考一等知县,己酉科举人,授赣榆县知县。赏戴花翎,诰授资政大夫。 徐树锷注重文化教育,光绪二十七年赣榆文峰塔,并撰写碑文:光绪辛丑年冬。东方青天龙,卓此文峰,镇海龙宗,百虎降伏,人民和服,奕世赖福,宦锡显爵,利名高擢,举世大乐,据城临渊,亘古巍然,我铭永传。长沙徐树锷撰 在赣榆许多地方都有徐树锷留下的墨迹,赣榆龙王河北岸董庄村董氏祠堂西院内,有“海上蟠龙”为大清光绪二十有五年已亥中春月,碑右下方正楷竖写“知赣榆县事徐树锷题”。 题赣榆县署风神庙 盛世不鸣条,大海无波神所惠也; 民情如偃草,君子之德我何能焉。 赣榆县署(二门) 我亦知才力无多,重门洞开,期使下情毋壅; 尔各以身家自保,百事惟忍,勿因小忿轻来。 题赣榆县暑(僧王庙联) 有坚必克,有敌必摧,一鼓解城围,只今碧血青磷,犹是雄师酣战迹; 大节不生,大名不死,千秋崇庙祀,多少黄童白叟,来拜先朝异姓王。 附:赣榆风神庙的联语 宋继奎 民国二十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今联语汇选》四集上册辑录有徐定生先生《题赣榆县署风神庙》一联。在涉及全国的洋洋大观的着名联语中,见到这则题写连云港家乡风物的联语,不由眼前一亮。盖因赣榆地处苏北海隅,其风神庙能被名家青睐题联,又被入选“古今联语”,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虽风神庙早已湮没无闻,但将其联语从故纸堆中拿出来“晒”一晒,亦可聊作谈资。 联语云:“盛世不鸣条,大海无波神所惠也;民情如偃草,君子之德我何能焉”。 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赏作。因是“题风神庙”,故先说“风神”。“风神”即神话中的“风伯”,主风之神。《风俗通?风伯》等古籍中一说风神乃箕星,畚箕可以簸扬,能召风气,故以箕星为风神。“其象在天,能兴风”。风神与雷、雨等神常被称为“师”,故又称“风师”。风神兴风作浪,在陆则能毁物,在海则能覆舟。在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的古代,老百姓为避免风灾,都建庙祀风神以求保佑。赣榆地处沿海,经常是风高浪险,建有风神庙当属必然。 联语上联“盛世不鸣条,大海无波神所惠也”。“盛世”是兴隆之世。“鸣条”本指风吹树枝摇动发声。西汉大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思想,在《雨雹对》中则将“风”与“世”联系起来,说“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是说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连风都不摇动树枝发声,和暖之风能使种子破壳发芽而已。联语作者引用董仲舒的说法,歌颂“太平盛世”,大海无波,风平浪静,万物滋生,并说这一切都是风神所赐予的恩惠啊! 联语下联“民情如偃草,君子之德我何能焉。”“偃草”典出《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一定会顺风倒下。联语作者以风神的口吻说,民俗民情能如同草随风倒下一样,都是由“君子之德”的“风”所致;我虽是风神,但我有何能力能使百姓象“草”那样顺着君子之德的“风”倒下?! 通观全联,作者赞颂了盛世景象为风神所惠;同时赞颂了君子之德如风,德风所及使民如草偃伏,而非风神之风所堪比。 至于联语作者徐定生先生,查“人名大词典”无获。借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首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GMT+8, 2024-11-24 04:00 , Processed in 0.0782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