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667|回复: 0

[海湾拾贝] 海边记事八十:张大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14: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苍梧晚报》总编辑:王绪年

被海水满去的旧地,如今成为难得一见的海滩。在海浪的作用下,大部分东西已是荡然无存。不过,就是留有一丝痕迹,还可见证那一段历史。
几次赶上退大潮,我亲见的海中痕迹,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不很久远的鱼虾旺盛年代。
那是一次潮水退得很远的下午,我们照例赶海去,在比见到盐卤塘要近些的海滩上,经常看到成规则的植物根,或成M形排得很长,或是圆形连着排。植物已经碳化,露出的部分与海滩齐平,只能看出个形迹。具体是什么,当时弄不清,看不明。
就这个海中痕迹,我曾请教一些长辈。通过他们,我才有一些了解。
我们看到的海中痕迹,没有盐卤塘那么久远,解放初还能经常见到用到。长辈告诉我,那长的是柴簖。当年,海里鱼多,人们用于捕鱼的工具也多。柴簖,就是把芦柴按曲线插到海滩上,用木棍或竹杆规定,在曲线的弯曲根部放上柴编的篓子。如果鱼在柴边溜水,进了柴蒌就再也出不来。用柴簖逮的大都是小鱼小虾,大鱼想进也进不去。
圆的痕迹,也非海中植物,是人们张大蒲留下的残存根部。早年,人们用大蒲草,在海滩上围成一个个相连的圆状,在木棍的支撑下,竖在海里。蒲草软,不怕烂,又有清香味,满潮了,鱼虾就会进来。落潮了,它们就被圈在大蒲中。其中,用大蒲逮大鱼和黄鱼最为拿手。
这两样逮鱼工具,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海边和盐场人常用的捕鱼手段,发财的也大有人在。我家边的一个邻居,人们叫他王四爷。他是远近闻名的张大蒲的高手,只要天气海况合适,每个潮水都不会空手。说是一天,正是黄鱼汛,不张大蒲的盐工们像往常一样上班晒盐。中午潮退,他抽空下海收鱼。还没到大蒲前,就看到大蒲在摇晃。走到面前一看,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都是二三斤重的黄花鱼,在大蒲圈里躺了一片,根本看不见滩地。他带的盛鱼工具不够用,一个人又拿不回,就跑上岸喊了些人,才把几筐花黄鱼抬回家。
那会刚解放,黄花鱼也不值什么钱,但比一般的鱼要贵一些。就这一潮,王四爷逮的黄花鱼卖了整整五百大洋,比盐工的一年收入还多得多。为此,他还辞去盐工的工作,专门张大蒲、放柴簖。直到海边修海堤,大蒲和柴簖没法用了,他才重新参加工作。
用大蒲草和芦柴做成网具逮鱼,据说历史很长。兴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结束海中逮鱼的历史则是在五十年代后期。现在在河道里、水库中,还能见到柴簖的影子。有的还用芦柴,有的按柴簖的原理,改为渔网。在我印象中,七十年代初,盐场的水库多,鱼虾也多,不靠海边的盐场许多人家,或自己弄或请人做些柴簖,晚上将柴簖放到水库里,第二天再取上来。这柴簖逮白米虾最好用,多时一夜能逮几十斤。所以在盐场,靠海的人家有成批的捕鱼工具,不靠海的人家网具不多却很独特。有天去徐圩盐场的路上,同去的朋友看路边人家晒着柴簖,不知是什么,很是希奇。当我告诉他们,个个都是赞叹不已。
大海的扩展,淹没了旧地,淹没了人们的记忆。有些东西失传了,有些东西还在暗淡的流传。这不,就才几十年,大蒲草逮鱼已成历史,柴簖还在个别地方虽有存在,却也难再风光。然而,像今天的海,今天的人,今天的鱼,越来越呈现穷、多、少,就是用再多的大蒲草去逮鱼,也是无济于事。大蒲草走了,柴簖离走的日子还会有多久呢。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0:02 , Processed in 0.0736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