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5024|回复: 17

[岁月留痕] 《走进赣榆》之五青口五不勾(1)血战捻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1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5]
《走进赣榆》之五青口五不勾(1)血战捻军


       青口八大家,发了东家,发西家。。。。青口五不勾,蒋许龙佘周。。。。。

       现在我们先把捻军在赣榆的失败,而成就了周曰森等人的地位讲起。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辛酉年,七月十七日,皇帝死了,后面的皇帝让谁来干,这个就不用大家担忧了, 咸丰十一年(1861)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老皇帝死了,中国老百姓还没死,还要生活,换了新皇帝,老百姓还是原样,全国一样,当然对赣榆,也是一样。

      咸丰皇帝干了11年,在他后面的同治皇帝比他多干了两年,在同治十三年里,老百姓还是没得安生,同治元年,黄河改道,捻军还在倒腾,又有幅军起义。捻军没事就跑赣榆打几仗。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
1866年10月(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在开封附近决定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率一部进军鄂陕甘,联络回众,为西捻军;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率一部留中原坚持斗争,为东捻军。两支捻军互为犄角,遥相应援。

     同治六年(1867)春,捻军驻扎在沭河上游沂蒙山区一带。捻军统帅赖文光同将领任化邦商定,计划避开清军主力到土沃民殷的赣榆一带屯兵,养精蓄税。不料这一计划被其部下两司马潘贵升在晚间出来解手时窃听去了,而捻军首领并没察觉。后来,两司马潘贵升奉命带领了二十五名捻军弟兄驻扎在沭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竟趁在外之便,伺机投降了清军,向淮军鼎字营统领、山东按察使潘鼎新和铭字营统领、直录总督刘铭传告了密。潘、刘二人立刻带着他去益都参谒“平捻饮差大臣李鸿章,议定平捻方案,并以白银二万两,五品千总”之许,使潘贵升潜回捻军;另带五名清兵,各带快枪一支,伺机行刺鲁王任化邦。潘贵升返回捻军后,以“掉队”的谎言蒙骗弟兄们,潜藏下来。

     赣榆地处苏北,系鲁苏两省交界外,东临浩瀚大海,有几处地方两省共管,因而处于都管都不管的状态。吏治不严统治力量薄弱,而又地沃粮丰,东捻军按原计划暗暗移防而来。

      1867年十月二十二日,提督刘铭传尾随捻军到日照县境。十月二十三日拂晓,在赣榆县城西至日照县西南部山区一带,两军进行了一场血战。

      十月二十四日捻军在鲁王任化邦率领下攻打赣榆县城,
      交战双方阵线分明。双方投入了三、四万兵力。捻军面对的是清军主力--铭军、鼎军、盛军、勋军和郭松林的武毅军。由于清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早有预谋,便占了上风。而被迫应战的捻军处于劣势,节节败退。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捻军蓝旗军上万名剽悍的骑士,风起云涌般地冲杀过来。战马所到之外,清军旗倒人散,战场形势骤变,掌握主动的清军,渐渐乱了阵脚。蓝旗旗主任化邦看见提督刘铭传、先锋周盛波的帅旗在前面招摇,便扬鞭催马,高举大刀吼道:“弟兄们!把刘铭传、周盛波的头给我拧下来”蓝旗的一个旅,猛扑铭、盛两军的中军。鲁王任化邦冲在最前面,直取刘铭传、周盛波。周受重伤,刘落荒而逃,清兵乱作一团。

       在鲁王紧追刘铭传的关键时刻,有一小队打着与以上几军不同的白旗的捻军骑兵冲了过来,共六人。旗下的两司马,就是潜藏在捻军中的叛徒潘贵升。他端起洋枪,瞄准前方,“呼”地一响,只听那高举大刀奋力追杀的鲁王痛叫了一声。鲁王猛回头,只见潘贵升的枪口青烟未散。鲁王怒目圆睁,拨转马头朝潘贵升扑来;一边怒吼大骂,一边挥刀猛劈,刀光中迸现出血影,但劈到的只是马的臀部。潘被颠下马来落荒而逃,鲁王接着倒在了马下。

      就是后来记述的鲁王战死在赣榆紫阳桥头

       捻军于是大败而退。迅速南退,当夜把鲁王葬在大沙河的河床,捻军哭声震天。鲁王殉难后,十月三十日,捻军统帅赖文光率队突围,一八六八年一月赖文光在扬州被俘,一月五日英勇就义。捻军失败。

         同治元年周维熙岁贡,徐灿英恩贡,官句容教谕;同治二年,佘培轩中进士;同治三年周维亨中岁贡,官清河教谕;同治五年,佘永林岁贡,官湖北候补知府;同治六年,东捻军在赣榆的失败,许恩普被封同知顶戴花翎,周曰森封候选县丞赏戴蓝翎;同治七年,青口汪彤程中了进士;同治十二年佘祐斌拔贡;蒋均,监生,授五品官衔,蒋九如监生,以子明理问衔加二级封奉直大夫;龙方幹,举人,授五品衔;这又给青口增添了势力。

       同治十一年,王德胜生下第二个儿子,这就是王佐良,此人要在赣榆主政十三年。

        这让赣榆的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

         未完,待续。


附注:部分内容来自
1、        嘉靖海州州志
2、        康熙《赣榆县志》
3、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4、        嘉庆《赣榆县志续志》
5、        光绪《赣榆县志》
6、        民国《赣榆县志续志》
7、        97年版《赣榆县志》
8、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集(山东显赫家族)
9、        青口咸丰《周氏族谱》、民国《周氏族谱》
10、        沭阳六修的《周氏族谱》
11、        匡氏宗谱研究
12、        仲氏家谱
13、        南京大学中文系关于清史的研究,
14、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9辑,第444页,雍正五年十二月四日年希尧奏,
15、        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清代前期淮安关税收的盈绌原由》
16、     清史《人物列传》
17、    嘉庆《禹城县志》卷5,食货志;
18、    民国《陵县志》卷4, 流寓传
19、    许 檀的论文《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20、    日照志
21、     咸丰《青州府志》卷23,物产
22、   《清史稿》传第二十七
23、  王大球,张乐行传附任柱传,案李鸿章同治六年十月三十日铭军赣榆大胜,阵毙任柱
24、    附录:捻军在日照的有关碑记
25、     赣榆论坛部分坛友文章


鲁王:




该贴已经同步到 周东的微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参与人数 2海螺 +10 小鱼 +7 收起 理由
大非 + 10 赞一个!
伊人李彧 + 7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14: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鲁王任化邦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捻军中著名的领袖之一。他能征惯战,手持齐头钐,坐骑小黄马,所向无敌,清兵闻名丧胆。1865年,曹州一战,全歼了清王朝的“王牌军”僧格林沁马队,又打败了曾国藩,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西太后闻讯大惊,急派李鸿章率军往征,也被鲁王用“流动战术”,拖得人困马乏,连吃败仗◇来,鲁王驻兵赣榆,被清兵围住,鲁王与敌死战。连闯了清兵十三道营盘,不幸被叛徒潘三自后狙击,中枪而死。一时军中无主,亏得鲁王的小黄马,驮着鲁王的尸体,引导着捻军弟兄们突出重围,终于和遵王赖文光的援军会合在一处。这个民间传说,比较真实地叙述了鲁王赣榆突围的一段故事,也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愿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09: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捻军鏖战在海州

  捻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在我国中原地区纵横驰骋数年,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海州地区是其主要战场之一,发生在这里的许多战斗,也是空前惨烈的,值得我们关注。
  捻军自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后,东捻军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但由于清政府的重兵围剿、层层堵截,队伍被包围在胶莱河和运河这片狭窄的地方。为改变不利的局面,首领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渡过运河,到安徽河南一带敌人防守比较薄弱的地区作战,以开辟新战场,于是他们带领队伍从山东南下苏北。

  1867年8月,东捻军先经山东安丘、临朐南下莒州,遇清军董凤高部阻击,为避免部队伤亡和耽误时间,他们绕道日照,从日照直抵海州地区的赣榆。

  赣榆是通往江苏北部的门户,处于两省交界之处。清政府为防止东捻军流窜到苏北,早已严令知县王亮和参将王得胜进行阻截。东捻军并不把这些地方武装放在眼里,决定攻下县城作为补给和休整之所。9月4日战斗打响,东捻军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当天没能攻下县城,而清政府直隶提督刘铭传已率领大军赶到赣榆沙河一带布防,直接挡住东捻军南下的去路,同时从背后向东捻军发起进攻。东捻军不得已从攻打县城的战斗中撤走,与刘部在沙河颜家庄打了起来。因刘部早有准备,战局对东捻军很不利,东捻军主动撤离,西走山东兰山。9月6日在山东郯城遭参将牛师韩与副将徐登善的阻击,随即南下江苏邳州,直趋海州和沭阳,谋求渡过六塘河,摆脱被动局面。9月11日,东捻军又与清将刘铭传带领的淮军在沭阳城西开战,厮杀四个小时,东捻军无法取胜,于是撤往宿迁。次日,他们在宿迁半壁店水浅处准备渡过运河,结果被埋伏在对岸的清军开枪开炮打回而没有成功。

  随后,他们撤出宿迁,经邳州往山东郯城,遇清军重兵阻截,只好转回海州地区的赣榆和沭阳,再次抢渡六塘河。这时由于连日大雨,六塘河水暴涨,河宽水深,加之上游放水,水流湍急,东捻军用于渡河的舟船数量太少,对岸清军又枪炮齐鸣,渡河再次没有成功。于是东捻军撤回海州。刚入海州地界,清将潘鼎新率领的淮军就赶了过来。

  10月1日,东捻军与淮军在东海的阿湖镇,列兵布阵,进行战斗。潘鼎新将其部分为三路,以部将张栋材等队为左路,潘国英等队为右路,自率潘锦等队为中路,一齐对东捻军发起进攻。东捻军为对付追敌,也作出应战准备,先将老弱病残安置在十里外休息,不参加战斗,留下精兵与敌人厮杀。东捻军在东海阿湖镇布置精悍部队一万多人,占据高岗,严阵以待。战斗打响后,东捻军以步兵结成团阵,夹着马队往高岗下冲杀,轮番进攻。东捻军冒着清军的炮火冲入敌阵,以短兵相接的作战方法,给清军以较大的杀伤。战斗正进入白热化之时,清军援兵数千人从南路赶来夹击。东捻军指挥战斗的鲁王任化邦立即分兵迎敌,重新调整部队,将步兵结为团阵,每团约数千人,展开激战。激战中,东捻军负责指示进退大旗的旗手被清军开花炮击中牺牲,出现了混乱局面,造成东捻军一定伤亡,但他们仍然击伤清总兵周寿昌,使清军死伤枕籍,不得不退兵。

  10月5日,东捻军在海州王堰至牛山地方遭遇刘铭传部的截击,因刚刚打完一场恶仗,部队未及休整,为避免较大伤亡,东捻军避开刘部锋芒,撤军绕过赣榆、邳州,10月8日重至山东郯城。10月10日在郯城西面洪山、兰陵集一带同清总兵杨飞熊部相接,鏖战10个小时,打死都司杨长生等130多人,打伤200多人,打退了杨飞熊部的阻击。

  10月20日,东捻军奔向泰安,随即转向东南,走新泰、蒙阴,10月22日由蒙阴南走,迷惑敌人,然后迅速北上章丘、齐东准备北渡黄河,再从北路跳出清军的包围圈。然而此举被清军识破,北渡黄河没有成功,部队又转头南下,在潍县松山和清军爆发了一场大战,东捻军损失惨重,作战能力下降。同时,内部出现分化,常有动摇分子叛变投敌。鲁王任化邦部下五营头目潘贵升秘密向敌人投降,表示要杀任化邦向清政府效忠,清直隶提督刘铭传当即表示同意,并授予潘贵升千总的头衔,赏银二万两,对潘进行彻底收买。潘贵升喜出望外,埋伏在东捻军阵营中,积极准备谋杀任化邦。

  因北上没有成功,东捻军还是决定走南去之路,寻机渡过运河,跳出清军包围圈。11月17日,他们由日照来到赣榆,准备在此打一场大仗,以摆脱被刘铭传紧紧追赶的不利局面,给清军以大量杀伤,然后抢渡运河和六塘河。于是东捻军在赣榆城东集结、备战,挑选精兵数万人,埋伏在城东的村庄和树林中,准备在刘铭传部远道而来、疲惫之时,给予迎头痛击。东捻军部队十几个营队分头布防,形成钳形包围圈,只待清军钻入口袋。一时战云密布,海州历史上少有的两军大战就要开始了。

  11月19日午后,刘铭传率领的数万清军追到赣榆,这个狡猾的老狐狸没有立即进兵,而将部队收缩,停止前进,进行地面侦察和与叛徒潘贵升联络。得知东捻军在城东设下埋伏后,他立即调整部队,布置进攻路线。命令副都统善庆、已革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等部从城东进攻,总兵陈振邦、刘盛休等部从城西进攻,又派出已革提督刘克仁等部由城北抄东捻军之后进行偷袭。

  东捻军埋伏没有成功,于是调整部队全力迎敌。遵王赖文光带领部队阻挡西路敌人,鲁王任化邦带领部队拦击东路敌人,双方展开激战。刘铭传亲率清军中的淮军迎战赖文光,以马队进行拼杀。因刘部人多马多,赖文光部队抵挡十分困难。任化邦带领的部队迎战东路清军,也战斗得十分顽强。任部先用马队冲杀,给清军以较大杀伤,清军稳住阵脚后,用洋枪洋炮轰击,使东捻军马队不能靠近,被挡了回去。任化邦又带领步兵进行拼杀。东捻军将士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在密集的炮火和枪弹中,奋不顾身,顽强拼杀,清军死伤惨重。刘铭传得知东路受挫,立即调集洋枪队进行排枪射击,东捻军使用大刀长矛,都是近距离的短兵器,在排枪面前立刻处于不利地位,伤亡较大,但他们仍然前仆后继,顽强冲杀,倒下成片的将士,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双方正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阵狂风,接着狂风卷起灰沙,铺天盖地扑过来。黄尘滚滚,烟雾弥漫,对面看不清人。这时隐藏在东捻军内部的叛徒潘贵升为了向清政府邀功请赏,向鲁王任化邦伸出了罪恶的黑手。他趁烟雾弥漫之时,任化邦指挥战斗不暇后顾的机会,抽出手枪,对准任的腰部开了一枪。因距离很近,火药枪弹射中鲁王五脏,任化邦当场口吐鲜血,倒于马下。这个叛徒见鲁王身亡,立即纵马高喊:“任柱中枪被打死了,任柱中枪被打死了。”以动摇军心。顿时东捻军队伍大乱,刘铭传趁机指挥队伍掩杀过来,东捻军抵挡不住,部队大败。第二天,东捻军有3000人在赣榆被迫缴械投降。



  任化邦(约1834-1867)小名任柱,安徽蒙城坛城集小任庄人,家境贫苦,自小喜欢舞枪弄棒,后来随其叔父任乾参加东捻军起义,逐步成长为东捻军的著名将领,骁勇善战,特别擅长指挥马队作战。清政府中的湘军、淮军悍将鲍超、刘铭传等都害怕他。李鸿章将任化邦与项羽相比,曾国藩也说:“以任柱之骑为最悍。”“捻中去此悍冠,与昔年粤匪中去一四眼狗(指陈玉成)情势相同”。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柱石,是他和李秀成在天京事变以后,支撑太平天国达八年之久,给清政府以致命打击,他的军事才干和英勇气概,在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鲁王任化邦就是这样一员战将,我市赣榆作为他的殉难处,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惦记的。



  赣榆之战的失利,使东捻军失去了一位英勇善战的重要指挥员,使遵王赖文光失去一位配合默契的亲密战友,也使东捻军遭受重大损失,这场战斗的失利成为东捻军走向败亡的转折点。

  赖文光挥泪掩埋了战友的尸身,勉励全军将士为鲁王任化邦报仇,同敌人决一死战。因战斗失利,部队饥寒交迫,减员很多,他们从海州转向沭阳突围,突围不成后又绕回海州。11月23日,东捻军在海州上庄镇遭遇清军潘鼎新所率领的马队截击,又爆发了一场恶仗。

  潘鼎新率10营兵力分三路挑战,另有6营兵力作为后援,东捻军也将步队分成三路迎战,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两军混战,一时呈胶着状态。突然,清军援兵赶到,加之潘部的后备队伍参战,立刻对东捻军形成包围。东捻军寡不敌众,造成较大伤亡,后杀开一条血路,突围而去。这一场海州的上庄之战,东捻军阵亡2000多人,器械马匹丢失无数,兵力从此不振。
  赖文光带领东捻军余部撤出海州后转战至扬州,于1868年1月在扬州东北的运河渡口湾头、瓦窖铺一线抢渡失利,兵败受重伤,被俘英勇牺牲,东捻军自此覆亡。

点评

感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2-11 13: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6 14: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啊。太深奥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6 14: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6 16: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6 20: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鲁王战死在赣榆紫阳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07: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9: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化邦

  任化邦(1837--1867年).又名怀帮,乳名柱。坛城西南小任庄人。捻军名将,太平天国封其为鲁王。

  任柱少有胆略,性情豪爽,急人之难。其父任坤,胆小怕事,管教任柱甚严。任柱常说:“爹娘生我,我身可管,心性天赋,岂能管束”?任柱10岁时,父母去世,为伯父任乾收养。他常帮亲邻放猪,几十头猪仔,服服贴贴,人称“猪倌”。

    任柱稍长,智勇过人,任乾极为器重,教他习武。任乾贩私盐,交游甚广,是张乐行的好友。咸丰三年(1853年),张乐行在雉河集结捻起义,任乾响应,在坛城结捻为蓝旗旗主。任柱加入起义的捻军。咸丰六年,任乾外出。张建勋、母占鳌乘机勾结县城地主团练,夜袭坛城,大肆杀戥。任柱力战不支,率18位弟兄.杀出重围,奔涡阳龙山。团练尾追不舍,四面包围。任柱今大家将衣服撕成旗帜,轮流举着,环山奔跑呐喊,迷惑敌人。敌不知虚实,不敢攻山。次日晨,大雾漫天,任柱等乘机冲出。

  咸丰七年.任柱随张宗禹部捻军,渡淮南征,为蓝旗主将,屡立战功。次年,家乡遭傅振伦部洗劫,回师救援,任乾在毕圩战死,任柱被推为蓝旗旗主。后与张宗禹部联合,活动于豫、鄂、陕等省,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他为鲁王,赐名任化邦。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底,苗沛霖部围蒙城兵败,苗为部下所杀,任柱收降苗部余众,声势大振。次年七月十九日,天京陷落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部,与任柱、张宗禹部会师,推较为首,组成新捻军,沿用太子天国年号。同治四年五月,新捻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设伏,十八日一举围歼僧格林沁部一万余人,捻军小将张皮绠,斩杀僧格林沁于麦田之中。

  此役,清廷大震,急令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曾坐镇徐州,命各地大办地主团练,挖壕筑圩,坚壁清野。以各条大河为防线,层层设防,妄图困死捻军。任柱所部,每人拥有两三匹快马,日行数百里,飘忽不定.所向无敌。湘、淮两军皆畏其锋,视为“人中怪杰”。老百姓称赞:“论刀论枪数鲁王!”同治五年,新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张宗禹所部西捻军,冲出包围,攻入陕西。同年九月,任柱、赖文光部东捻军一举突破重兵把守的开封芦花岗。曾国藩劳师无功遭贬,哀叹:“任化邦之骑最悍.诚项羽之俦,人中之怪杰也”。
 
  同治六年初,李鸿章继任剿捻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当年二月十九日,东捻军奇袭淮军主力刘铭传部,在湖北尹隆河畔,任柱身先士卒,杀入敌阵,击毙总兵唐殿奎、唐履安等。刘铭传吓得脱掉官服,坐以待毙;由于湘军鲍超部及时赶来,猛攻捻军后路,任柱被迫撤出战斗。此役,淮军遭到沉重打击,部分洋枪队被歼。李鸿章哀叹:“任柱称雄十年,拥骑万匹,东三省及蒙古马队(指僧部),俱为战尽,实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

  同治六年六月,东捻军进入山东.李鸿章急调20万大军,十一月将东捻军围困于苏北赣榆一带。刘铭传以两万两白银,五品顶戴.收买捻军叛徒潘贵升,送给洋枪一支。十一月十七日,清军发起总攻.血战两天,双方伤亡甚众。十九日,任柱率部突围,马到之处敌人纷纷倒毙,潘贵升趁机窜至任柱身后,突然开枪偷袭,任柱饮弹牺牲,年仅30岁。

  .任柱牺牲后.其妻朱氏避难于涡阳娘家。两个儿子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21: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侯听老人讲,我们庄上有户姓王的大户,人丁兴旺,家族有几百口人,说是闹长毛时打仗都死光了,留下孤儿寡母的,想必就是和捻军打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7 09: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4_231:}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8 09: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军就是一帮邪教徒加乱匪加秘密帮会。而捻军根本就是一帮流寇,还是什么革命,估计走到哪,就把哪儿人的命给革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09: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867年11月19日——东捻军受挫于江苏赣榆,首领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刺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3: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非 发表于 2011-11-19 09:25
东捻军鏖战在海州

  捻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在我国中原地区纵横驰骋数年,给清 ...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3 1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传二百三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代国籓督师,铭传专剿东捻,东至郓城,西至京山,大小数十战。六年春,贼走尹隆河,与鲍超约期会击。铭传先期至,战失利,部将唐殿魁死之。休屯信阳,整军复进,追贼至山东。复议自运河至胶、莱,长围困贼,杜其西趋。时兵、贼俱疲,朝命督战益急,鸿章专倚铭传。八月,解沭阳围。战赣榆,购降贼内应,枪毙任柱于阵,贼大溃。邀击潍县、寿光,薄之洋河、弥河之间,歼贼几尽。赖文光走扬州就擒,东捻遂平。国籓、鸿章奏捷,论铭传为首功,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以积劳致疾,乞假去军……光绪二十一年,朝鲜兵事起,屡召,以病未出。寻卒,诏念前功,赠太子太保,赐恤,建专祠,谥壮肃。

    论曰:刘铭传才气无双,不居人下,故易退难进。守台治台,自有建树。


    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为了纪念刘铭传在台湾的建设,以其名命名的机关包括位在台北市的“铭传大学”及铭传国小,基隆市的铭传国中,以及基隆市的“刘铭传路”(在仁爱区爱七路、爱九路间)等。台湾铁路管理局也曾在1950年代初,将纵贯线北上2次对号特快车命名为“铭传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0 1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得胜(1825-1908),朱樊村人。咸丰初,从海州守备秦怀扬剿抚土匪有功。六年,赴江南大营,隶钦差大臣德楞泰、袁甲三,以功荐保蓝翎,外委海州。绅民禀请留办团练,奉委至赣榆。捻匪猝至,环攻九昼夜,城垣倾圯,城内绝粮。得胜以牛车土囊补塞缺处,煮箧笥败皮与军士分啖,卒保危城。漕督王梦龄奏保,以千总留漕河两标尽先拔补,旋署赣榆千总。贼扰海州,得胜以百五十人往援,设伏擒多名,贼遁。
同治二年,漕督吴勤惠公棠奏遣陈帅国瑞,由淮徐进剿沂境幅匪,首克长城贼圩,次攻中村,生擒逆首孙化祥,沂境肃清,得胜赞助之功为多,以功保守备,加都司衔。
随国瑞进攻白莲池教匪老巢,先登中矛,血溢肠出,裹创复进,获匪首刘双印。僧忠亲王赏之,免补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得自募士,号得胜营,游防海州、清江、桃源等处。东捻巨酋任柱率众逼海州,得胜以计深入贼巢,决擒任柱未得,擒其兄任锁而归。后任柱殪,余党平。漕督吴棠奏保,以参将补用加副将衔。
六年,捻酋赖汶洸由清淮南窜,得胜追之,一昼夜行三百余里,后汶洸就擒于扬州之五台山,道员吴毓兰为督率,得胜实独擒之。以功免补副将,以总兵补用,并赏“志勇巴图鲁”名号。八年,大军击捻巨酋张总愚于东境,得胜大小数十战。事平,以提督记名简放,旋署海州营参将。迭获巨匪,屡经奏保,光绪九年,授江西南赣镇总兵。十一年告归。
十五年,江督曾忠公国荃,檄委统淮北缉私营,兼漕标营务处。十六年,马陵山匪徙啸聚,得胜先事侦知,俘三十余人,盗风遂戢。二十一年,日东战事起,江督张文襄公之洞,檄募海胜军八营,驻防青口一带,奉旨补授陕西河州镇总兵。以疾奏请开缺,并辞营务。
乡居教子,与文人学士相交游。喜作大字,为时所称。凡公益善举,不惜巨金。三十四年终于家,寿八十六。
江督端方,奏请于海州地方建立专祠,列入祀典。宣统元年,绅耆合词吁请,将事迹宣付史馆,附祀僧忠亲王祠。

注:
1、朱樊村:
系笔误,即朱范村,属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乡,位于于赣榆县欢墩镇西北部。1949年以前此地区为管辖不明,亦属山东亦属江苏。1949年以后明确此地区归山东省管辖。1970年划江苏,其中河东划归赣榆,河西不愿入赣榆县,因此去了东海县。
2、秦怀扬:
海州守备。王得胜在欢墩杀人,逃至海州,为其收留。王因是从军,并南下参加巢杀太平军。秦为王的恩人。
3、德楞泰
系笔误,应为“德兴阿”,满洲正黄旗人。乔佳氏。初在北京任前锋、蓝翎侍卫、乾清门行走、头等侍卫等职。1852年随琦善攻打太平军。次年在扬州三汊河获胜,加副都统衔。同年授予正白旗汉军副都统。1854年又在瓜洲附近、三汊河击败太平军,赐号博奇巴图鲁,升御前侍卫。1856年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代替托明阿任钦差大臣,加都统衔。同年收复扬州,再建江北大营。次年11月攻克被太平军据守4年之久的瓜洲,赐骑都尉世职。1858年被太平军陈玉成部在浦口等地击败,革职留任。扬州被攻陷后,夺世职。次年3月因久攻安徽六合不下,被召还京。1861年署密云(今北京密云)副都统。1862年授西安右翼副都统。1866年任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参赞大臣,授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帮办新疆北路军务。1867年母丧回旗,不久死于军营。谥号威恪。
3、吴公棠:
同治元年任漕运总督,四年改任两广总督,未赴任,以军务留驻清江(今江苏淮安清江区)。
4、僧忠亲王
即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潮后裔。幼年孤贫,后成为道光帝姐姐的嗣子,后袭任科尔沁后旗左翼扎萨克郡王。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镇压捻匪过程中战死,谥忠。
5、赖汶洸
笔误,应为“赖文光”,晚清捻匪主要首领,原为太平军将领,后入捻军。
6、张总愚:
笔误,应为“张宗禹”,捻匪主要首领之一。捻匪分军后为西捻首领。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5 收起 理由
周东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0 14: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时修《赣榆县志》,王得胜作为重要乡宦,亦层出资赞助。王得胜归隐故乡后,成为本地著名乡绅。本地人一般不称其名讳,提到他时多称其为“老君某”。
次子王佐良,民国时期为赣榆第一任民政长,主张赣榆前后长达十五六年。因此家乡人多称其为“二大人”或“王二大人”。
抗战时期,王得胜家族庄园一处成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驻地,故其子孙多于四十年代随刘少奇去了延安。只有个别因站错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还乡团被镇压,妻妾家财亦被共产,分给贫下中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口五不勾,蒋许龙佘周,

要想马家发,拆开东门倒了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5 15:38 , Processed in 0.0918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