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433|回复: 10

[海湾拾贝] 赣榆风情散章 -李厥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9 07: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兴庄夜雨》

  一些事物的出现或者消失,好比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夜雨,悄然落在父辈的梦境里,等我们迷蒙地睁开惺忪的双眼,那记忆的雨水早已渗透于泥土,不见了一丝踪迹。惟一值得凭籍的是:那些被雨、露滋润过的树木还在,花草还在,那些记录着人文景致的诗文还在。

  当我夜晚伫立于赣榆县海头镇兴庄村,伫立于这随风婆娑的秋雨中。我少年时代的记忆对于兴庄夜雨的想象,随着檐下的水滴一缕缕扩散开来,绽开了朵朵水花。

  兴庄夜雨——这被称为明清八景之一的天象奇观,如今已然物事人非,成为历史的遗迹。

  我看着身边的夜雨,一滴滴地落下,像沙蚕在桑叶上沙沙地爬行。柔柔的天籁,晶莹的湿润,下在了今夜,下在了黄海之滨,下在了这苏北名曰兴庄的600多年的记忆之上。我已然失去儿时那种无限的亲近与遥想,失去了诗意中对兴庄夜雨朝思暮想的痛。

  旧志云:“兴庄夜雨,夜不雨如雨也。星月满空,声常淅沥,旦起视之,点痕在地。”史志的记载不是空穴来风,倏忽间,想起我的爷爷在世时,他谈起“兴庄夜雨”的即景,竟是那样司空见惯,如同他一大早晨挑着担子,去海边赶潮时一般地自然与平和。他说兴庄夜雨大致有两种情境:一是雨声淅沥,潇洒自如,有文人气度;一是雨声哗哗,声势威赫,有武士气概。闻雨声布满不见播雨之云,享雨趣而无淋沐之苦,这正是兴庄夜雨的神奇之处。特别是在夏季的夜晚,但见万里无云,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一片通明。耳边依稀传来淅沥的雨声。细看地上,绝无积水,只有似雨点滴落的浅坑,散布在泥地上、苍苔间,星星点点,错错落落,毋须说外来不明就里的人,就是本地的一些村民也常常是百思不得其解。

  可以设想,在其时,行走在一个孤寂的夜晚,一座孤独的海边渔村,守在一条“奔流到海不复返”的兴庄河畔,在春晨或是夏夜中,任凭海风一个劲地吹拂,耳畔依稀回荡着几里外海水的阵阵涛声,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意境呢?以赶海为生的兴庄人即便失去了这份该有的雅兴,想必对于这兴庄夜雨的奇景,我想也是断断不会无动于衷的!

  他们每每满载而归,身着一身干衣回家,二两小酒轻酌罢,复昏昏睡去间,恍惚惊听一夜的雨声。次日起床,虽然看到院内沙土显出斑斑雨痕,却无半点落雨的迹相,又怎会不生出 “荒村夜未寝,聊复尽残杯。忽听雨声至,不知何处来。一庭明月泻,千里暮潮回。起视空阶上,新痕点旧苔”的无端感慨呢?若是沉于耕读的书生,又伴以红袖添香的佳丽,听雨无雨,怕疑似于《聊斋》里浪漫而诡异的情节啦!

  “兴庄夜雨”的疑问,一直以来像是弥漫在兴庄河面的丝丝雾气,成为了一个谜,一个结。有人说这是海水与河水蒸腾交汇的使然,有人说是这仙人的嬉戏呢!最终我还是从相关人士的口是得到科学的解释:这是由于兴庄地处盐碱地带,土地表层含有较高的盐分,白天阳光暴晒,地面结成一层薄薄的硬皮,到夜间,地下水分上升,受温差影响,地面薄薄的硬皮形成了一个个充气小泡,俗称“碱泡”。午夜前后,温差加大,“碱泡”破裂,发出“吧嗒”、“噗噗”的响声,很像雨声,而“碱泡”破裂处则恰似雨点的痕迹。

  至于雨声的大小是因为兴庄奇特地形造成的,它东平西洼,北高南低,南面又因河堤高耸,因此,形成了兴庄一带东西传音最佳通道。那隆隆的雷鸣,哗哗的雨声,实为海潮之声。潮声传至两公里外,透过门窗屋瓦,产生变音,遂有雷雨声势。如距海过近,则只闻潮鸣,没有雨声;距海太远,则音量太小,无风雨之势。

  一种因地理位置形成的自然气象,固然让我了然于胸。但是想到如今这种现象再也遍寻无着啦!我已然没有丝毫的兴奋。我的情结仍沉醉在赣榆《董氏宗谱》中明朝故人董志毅所写的诗里:“有云有雨亦难期,有雨无云那得知。午夜天边光皎洁,平明沙上点差池。恍疑神女骖鸾过,定是神龙戏海垂。一度潮回一影灭,鸥凫无数立晴陂。”

  对此,我亦曾煞费苦心地期许过,我期望传说中的奇景能够机缘巧合地降临在我身上,使我有幸亲眼目睹这延续百年的盛景,但是除了失意之外,剩下的便是雷同于清朝主修《康熙赣榆县志》的乡人倪长犀所写的同题诗时的意境了:“海气横秋岸,凝阴此地多。银河明灿烂,露井湿滂沱。不雨林疑沐,无风水自波。衔杯频刻烛,数问夜如何?”

  好一个“数问夜如何?”兴庄夜雨奇景的消失,会不会是环境变化的使然呢?我不得而知。我只是眼看着海岸步步向纵深推进,沿海开发的厂区星罗棋布,那些滩涂盐碱地日渐稀少。至于究竟是何原因,我无从科学考究。惟一明了的是:传统中的赣榆八景之一只能停留在历史的描述中了!

  我信步走在随势起伏的河堤之上,历史的真象,多像四下里刷刷作响的细雨和虫鸣,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向我们传递着悠久的经年花香、曾经繁华的集市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山海文化交织的美丽风光,每一处都曾经是浑然天成、人文汇粹的瑰宝呀!

  由此,祈愿这样的“夜雨”,不会再成为一种奢侈的梦,能经常落在我诗意的眼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一块姓端木的石头》

  石头,自古以来都是有灵性的,它若是想等待某个人或是某件事的出现,比人用情更专,更甚,甘愿付出海枯石烂的一生。

  人或物,是必须有机缘巧合的,假若这个人饱含诗情慧意,是一定会找到他浪漫的慧根。而端木书台便是在历史的机缘里,成就的一段况世佳话,于无意间向人们展现了一段人与石头的故事,也成就了一个书生的情与梦。

  世事沧桑,千年一瞬。一个人流浪或辗转至任何一个地方,不见的都会留名青史;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停歇或安顿,也需要一种机缘的巧合。在他没有刻意于某块石头或树上,精心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印记,还能够在几千年后,被人们广为铭记和传颂。除了说明这个人很了不起,堪当大任之外,并不能单纯地归咎于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的使然。

  而我,则更愿将其归结为生命的一种缘分。端木子贡,就是这样一个带给我们一些意外和惊喜的人,一个让我们懂得如何惜缘的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孔子72贤人中,是最富有的弟子,尤其擅长做生意,究竟做的是什么生意,有关志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则更无从考究了。至于当时子贡是多么富有,《史记》却有所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竟至于家累千金”。另有所载的,还有他的富仁之举,按现今的话说,他竟傻乎乎地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在了孔子的“不务正业上”(讲学、游说),成就了孔子的游说讲学之举。因此,将他称之为孔子“讲学团”的经济后盾毫不为过。可令我替他愤愤不平的,他虽然是孔子的几个得意弟子之一,却很少受到孔子的夸奖,并且还时不时地被老师支了出去,干些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如齐鲁两国纷争,孔子竟派他去齐国游说便是其中之一。孰料,途经万松山(即今赣榆的塔山水库旁的小山),竟无意间成就了他“端木书台”的一段美名,这恐怕连孔老夫子也是始料未及的。

  我其有时就想,当时,家居浚县城内的子贡,在家里放着好好的端木家族生意不做,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乃至一匹老马代步的情况下,竟只凭听了老师的一席即席演说,就餐风露宿不远千里地来到赣榆县塔山境内的万松山上受此奔波之苦,意欲何为?只是因为他的能言善辩,有着卓越的外交才能吗?他的弟子哪一个不是巧舌如璜?因此,倒不如解释为一种命运的使然,只是为了神交那块等待他许久的晒书石而已。

  若不是机缘巧合,那么,又该作何解释呢?为何此次游说,偏偏随身携带了不少的典籍,偏偏就到赣榆地界的青松山上,倾盆大雨就恰恰不期而至,偏偏让猝不及防的子贡和他的书籍湿了个透心凉。可奇就奇在,就在嗜书如命的子贡万般焦急时,刚刚还是电闪雷鸣的天气,转瞬间便雨过天晴,一轮红日腾空而起。怪就怪在,一块平坦的正适宜晾晒物品的石头,就像救驾来迟似的一声不响地展现在眼前,并且顷刻间便让典籍干燥如初。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倒不是因为缅怀、纪念子贡的子贡山还在,也不是因为那块已姓了端木的灵石还在见证着什么,只是因为思想是不死的,人文是不可再造的。

  当我再次轻轻抚摸着这块已姓了端木的石头,吟哦着清代文人游山的题诗:“端木曝书处,嶙峋石径开。一拳孕灵气,千古剩荒台。人往云封帙,年深字化苔。我来游胜境,骧首几徘徊。”

  只是遗憾自己为何不是那个子贡,哪怕是他身边的那个书童也是好的?好在,还能嗅一嗅那已经化为青苔的“字迹”,以期寻找某些思想的遗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3、《神路迢迢》

  神路,海的心迹。

  小时,家离海不远,一条小路直通海边,亘古未变。其时喜欢赶海,碧空万里,目之所及,能看到那缕心迹,像海未尽的心事。

  逝事如烟,具体的情形记不真切了。当年赶海用的竹提篮子,仍在,挂在老家院墙的一隅,烂得只剩下浅浅的提梁,偶然凝望,仍盛满童年的欢乐。

  每次赶海,皆选择在某个晴天朗日;每次赶海,皆愿赤着脚丫,步行着走过一段长长的土路;每次赶海,皆愿站在软绵绵的海泥或细沙中,向着秦山岛的方向傻傻痴望。

  秦山岛伫立在眼前,隐隐绰绰的,像是童年的一个梦,似乎伸手可及,又像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却知,非兴致无以成真,非舟楫无以抵达。及至以后,读到清朝徐珏《望秦山》的诗:“海岸秦山近,相看只望中。浮槎期汉使,精卫惜填工。蜃爱苍梧变,云疑籀字笼,临洋发异兴,羽驾欲乘风。”始知,前人也有和我一样的痴情与遥望。只是时代更迭,境况迥异。遂庆幸,有幸如我留有在海州湾度假村乘着马车奔海的即景(相片)的,不多也,而前人只能空抱“羽驾欲乘风”的梦想了!

  其时,有许多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提着装满蛤蜊的竹篮,经常站立海中,朝着秦山的方向发呆。如同啃草啃累了的老牛,在遥望海堤边的槐林。那时的蛤蜊虽随处可见,也由着我们的性子自由拣挖,却总不能吸引我们太多的目光,以及对远方神路的遥望。

  我们的魂,我们的魄,想必早被秦山一点点给牵走了,被围绕着的它的潮水一点点所吸纳。这座我儿时眼中的世外桃园;这座在全国并不多见的,离海岸较近的岛屿。此后,便一直牵涉着我“遥看舆甸云千折,近指扶桑浪几回”的痴望情结,迢迢无期。对于秦山的牵挂,自然与日俱增。这倒不全是因为身为一个土生土长赣榆人的故土情缘,而是惟恐未曾登临秦山而滋生的“溪门翳漳无人到,满径天香扫不开”(清.万三锡.《秦山》)的人生之憾。追根溯源,这情思,想必是在这传说中的“神路”故事中慢慢滋生的,这种近乎神圣与虔诚的遥望与朝拜,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趋淡。即便后来在得知《赣榆日报》副刊起名“神路”时,那份激动不已,恍惚间,竟有找到家的感觉。

  前不久,终于有缘驻足于这条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县秦山岛西南侧,面向大陆方向的神路。当脚步真正踏在神路之上,恍然置身于云端。揣想:自我的脚印是踏在始皇的足迹之上的,并试图揣摩他登临秦山的气势,一时,恍若隔世,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回归于现实。

  看着这条因传说中的秦始皇挥动马鞭,驱赶巨石,铺垫而成的神路,我瞬间想到一些恰如“珠台既泯沫,神路空蜿蜒”(清.谢元淮.《游秦山》)的历史;遥望这浩淼的广阔海面,手捧悦然拣得的被海水磨砺得小巧的七彩石,联想到“苍嵒渍卤气,白玉堆荒湾”的人生际遇;凝神这神路两旁不论高矮、大小、黑白,几乎都像筛选的一样整齐、圆滑、排列有序,迥然不同的石头,又怎能不让人联想到始皇梦想采得长生不老药、派遣徐福东渡扶桑的历史旧梦……

  神路,这是一条海中的路,一条历史的路,更是一条不死的灵魂路。潮起潮落,潮涌浪激却不能搬走一石;时隐时现,冲冲刷刷,拍拍打打,却不能泯灭海的心迹。

  神路迢迢,迢迢在无限的渴望与念想里。归去时,潮涨,看着神路复被潮水一点点淹没。倏忽间,一首诗划过脑际: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灰烬放进海里/请把我一生的荣辱爱恨交给它/请它带我抵达彼岸的静寂/此刻我正穿过人流/从他们的眼睛里慢慢消失……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那么神路呢?理应是海水用无数的细脚踏过的,它更是适合于人的。神路,应是人们灵魂中的一条路!它经受得住时间的风雨,经受得住世事的潮水,引领我们走向真理。

  而我,只愿做它脚下的一粒石子,一点点浸渍于苦涩的潮水,于磨砺中,化为一粒时间的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4、《夹谷莺啼》

  两山夹峙成谷,思想的洼地涌动风潮。

  风。千百年来,它从没有停息。无论是春秋的,还是唐宋的,它漫过一个个时代的血雨腥风,经久不息。它吹拂过孔子衣襟上散落的灰尘,也张扬过他峨冠博带上飘逸的俊秀;它追逐过寒号鸟凄婉的叫声,也挟裹过纷扬的鹅毛大雪;它送来了狰狞的炮声,也带走过佛家的梵语。

  或许它一直就潜藏在夹谷里。多数的时候,它缄默不语,它老牛一样地伏在哪里,默默地,在反刍着孔子的思想与教诲。

  春风的和煦,谁说不会隐藏着风雷?圣人的清泉,也终难洗净这北风的清洌!

  我坚信,它一直伏在茅草的触须上,沾在松针的尖锐里,落在野花的葳蕤里,躺在浮朽的蛇蜕里。或许,它亦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爬起身来伫立山巅张望过,它睥睨过这四野的空旷,俯瞰过远方星如棋布的村庄。然后,或许也会伴以一声长叹——

  叹声划过甬道,便是莺啼的前奏。

  它是不断叠加的思想,是不断发酵的烈酒,是雪落松顶的落寞,是日积月累的风洞,是莺啼的弓弦,是石头的鼓杵,是养精蓄锐的舌苔。

  它袅袅的余音,宛如一条飞蛇在峰峦涧壑间盘旋跌宕,它在夹谷四野厚朴的黄土里,洒下激情的种子,它在躬耕的布衣身上,注满了钙质,它让一双满含秋水的眼睛,认识了世界,它让一个石头样的哑巴,发出了一声感叹!

  夹谷,夹谷,你可曾听到了我的莺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5、《夹谷响石》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睿智的石头会呐喊。它让历史弥满空谷的回响。余音袅袅,世事悠悠。

  响石。以一种坐佛的姿势,睥睨四方。它虚怀若谷,静伫山巅,坦迎风雨雷电,看透世事红尘;静对驳绰的时光,快意喜忧的人生。

  一块石头与另一块石头的相遇与撞击,恰如孔子与齐候在夹谷中的相约,虽属巧合,亦绝非偶然。其时,山涧静悠,松林肃煞。你坐岩上,我坐松下,它适宜于人们平和地说话,真挚地谈心,任凭你腻浓重的杀气,也抵御不过这山林的肃穆,以及这山野雄厚而稀释的风声!

  如今,孔子的三寸不烂之舌,早已化为一枚夹谷中腐朽的落叶,它飒飒的歌唱,流逝在往事的倥偬里。却意外地谱写出一段人间佳话。

  “讲天命,议人和”。隐藏在山涧中的窃语,怎比得上这山巅上的呐喊!

  故事流传千年,石头坐佛万载。我自端坐于这四季之风吹拂着的山巅,岿然不动。一任枯雪封存,春光烂漫。我尽数汲取这齐鲁大地的日月物华,收存于这春的想象,夏的记忆,秋的丰硕,冬的冷酷。我听见了夕阳在归鸟的翅膀下的淡然与落寞,也听见了月光在树叶间的呼吸与平和,我看见了田畴间来回游走的农人与黄牛的亲昵,也目睹了恋人在山坡草稞间温柔的絮语。

  时光流逝,如同落叶长眠树下,层层积累,层层覆盖,层层弥漫着厚朴与苍茫。

  一个有缘的人与一块有缘的石头,都会用心在说话。此刻,你们用心来敲击于我。我是一块坐佛万年的石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且送你这空谷的回音,送你这开阔的胸襟与谦逊的胸怀,送你这一泻千里的呐喊与生活的激情。

  四季已是你历经的风景,世界也是你脚下的微尘。

  你听,你听。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雄宏的呐喊在你的手起石落间,稍顷化为乌有,寂寂地消失殆尽,此时,连孔子也已然噤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6、《秦山岛读石》

  “秦山岛的石头真多,其中不乏美石、怪石、奇石”,“真想下次再来赣榆,和赣榆人合作,一起筹办一个秦山岛奇石展,让秦山岛的美石、奇石走出连云港,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与南京老作家海笑的第一次登岛的感觉如出一辙,我初次登临秦山岛,便想起了他在97年初来秦山岛时所写的散文《觅宝秦山岛》文中的这两句话。和他一样,我对秦山岛的石头情有独钟。作为一个本土人,并且是在临近不惑之年登临秦山岛,应属于一种机缘的巧合。若不是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突发奇想:相约在岛上过生日,从而生拉硬拽地邀我伴行,只恐于我将是一生的遗憾了,更无从体会海老痴迷于石头的那份钟爱有佳的情怀了!

  触摸过秦山岛的石头后,我才真正懂得“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句话的内涵。知道它不再是静止的物象,而是有关一种生命的意蕴和某种灵性的飞跃。

  在秦山岛,水与石头是相濡以沫的,是和谐如一的,是互为润泽的。海浪的涛声装扮了石头的容颜与歌喉,海风的抚慰抒写了石头的风采与妩媚,盐卤的侵蚀铸就了石头的品质与坚毅。你只有真正地沉浸到石头的形、色、质、纹、韵中,才会真正理解进而融入这片山海文化的神韵里。在这被当地人根据外形又称为奶奶山的渔岛这上,无论是东周文化叠压带、秦东门、李斯碑、秦桥遗迹,还是受珠台遗址、徐福东渡起航处等,无不跟石头紧密相关,无不处处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神话故事和博大的人文底蕴。

  在秦山岛上,不论哪一种类型的石头,都应该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读。而石头所处的方位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迥然不同。首先让人震撼的自然是秦东门的将军石。一个是大将军、一位是二将军。二将军看上去更美,因为它特别像一只巨手,冲着东面的大海挥手,似乎是招呼来往的渔船。

  潮涌潮落,春去冬来,他们兀自岿然不动,显示着一副大将军般不可侵犯的威严与气派。而散布在他们四周脚下的那些大大小小五彩斑斓的石头,又是那样的超凡脱俗,幻化无穷。她们被成千上亿的寄生类海生物密密码码地包围着,簇拥着,俨然能让人觅到当年始皇君临城下的风姿。她们有的蓝青翠交辉,耐人寻味;有的晶莹剔透,淡抹晕彩;有的靓丽逼人,似玉非玉;有的扣声悦耳,斑痕累累;有的千疮百孔,青苔遍布,大多成为寄居蟹的聚居地……而潮涌后无不沉寂于这飞溅的海浪之下,涤洗着,沉淀着,抗拒着;在风恬浪静中,在潮退过后,始见人生之真境,于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而相对于西北角的神路而言,这里的石头则别具韵味。形态各异的七彩的石铺就了一条神奇的天路。虽然没有雨花石那么雍容华贵,但仍让人爱不释手,每一块鹅卵石都令人怦心动,其中像汉白玉的石头居多,晶莹剔透,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纹理,有的是红色的纹路。据说多为片麻岩和铁矿石,她们虽都算不上尊贵,但重要的是在时间的刻度上,她们均以自己独有的气质,一种山海文化的神韵使生命得到经营和提升,她们依附于海水赠予的魂魄,从一块块再平凡不过的石头历练成不平凡的奇石异宝。她们把地理的神奇和时间、历史,全都凝结于一条神路上,把世界的谜底和宇宙的谜语封存在她们的内心和纹理中,在这莽阔的动与静之间,将秦始皇登山心切、挥鞭赶石下海的神话传说演绎的淋漓尽致,神秘莫测……

  可尽管如此,可对于真正的收藏而言,最适宜装点门面的石头却大多隐匿在南面及西南的岛边。众所周知,一块石头如果表现不出文化思想内容,也就谈不上奇石文化了。石头金贵在什么地方?石头质好坚硬,文化内涵不多,只能归类于她应有作用。因为石文化讨论的是人文文化精神,表现人的精神雅趣。再现人文精神的面貌,才有石头自然美的真实,善意的美感,由于所处的位置与潮涌的不同,她们经受的浪潮的涤蚀自然不像神路上的石头那般剧烈,她们就像是被无数个神工巧匠的手在慢慢地雕琢着,打磨着。她们长年累月地静泊在海底中,绽放出时光的花朵。在浩淼的海浪中,催生了编钟,金石之音,恍如天籁;催生了铜鼎,牢其基业,国泰民安;催生了青铜剑,淬如芙蓉,灿若列星。

  她们大多适宜于做盆景或是收藏,适宜于在静夜的台案上与文字对话,适宜于我们籍此对自然的膜拜与朝遥。正如明朝张岱所擅有的情怀:“吴山为石窟,是石必玲珑。此石但浑朴,不复起奇峰。花瓣几层折,堕地一芙蓉。痴然在草际,上覆以长松。濯磨如结铁,苍翠有苔封。主人过珍惜,周护以墙墉。恨无舒展地,支鹤闭韬笼。仅堪留几席,聊为怪石供。”从此,把潮声夜夜枕在梦中……

  痴迷于秦山岛的石头,贪婪令我像神话传说中那个爬上太阳山不停地拣拾金币的农夫。整个下午,我和朋友气喘吁吁绕岛一周,拣了一蛇皮口袋的石头。可次日离岛的时候,我竟失去了带走的雅兴。

  我在想:离开了海水的石头,离开了秦山岛的石头,她的神韵和灵性还会在吗?她还能让我们听见绵延不绝的涛声与那精美的歌唱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07: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7、《龟山神韵》

  相对于赣榆的抗日山与吴山来说,龟山是沉默的。恰如它名字中所蕴含的“忍”字,如同一位正在打坐禅定的老僧,眉宇间透射出一种修为,一种个性,一种敦厚与纯朴。

  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假若你用心去细细体味,那一草一木,一石一泉,无不散发出一种淡静与从容,一种博大与豁达。

  对于自小出生于山下的我来说,我喜欢称它为龟山。这也与当地百姓对它的称呼不谋而和的。尽管,它还有另外两个美丽的名字,泊船山与石缆山。这倒不单单是因为它字面的简洁,更多的或许是意形相随的缘故吧。而历史的记载总能恰到好处地一语中的,淡淡的几笔描述顾名思义地作了概括:清嘉庆《海州志》载:泊船山,旧有石如船,山腰有石龟二,俗有以龟名山者,山之东北有白石二道,逶迤而下,俗名石缆山。而清代贡生吴恩隆的《泊船山记》则作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其上有大石,长丈余,状类船;每于烟雨迷离之际,望若扬帆,几疑有人将乘槎赴银汉间也。旁接白石二道,少东而北,忽断忽联,时当野花历乱,随石之高下,起伏掩映,如千尺锦缆,牵画船绵亘四五里,双结卢山之麓,故其山亦名石缆山。”

  精妙的构勒,精炼而到位,一目了然。由此可以想见它的个头并不高大,及至面晤,也不会大失所望,那种富态的弥勒佛般的精、气、神,自会让人逼仄,令人不可小窥。

  龟山位于赣榆县金山镇的北部,距县城25公里,海拔仅92.9米,面积只有1.49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似是横旦在苏鲁大地上的一根不可缺少的脊骨,鬼使神差般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虽没有气势恢弘的山之险峻,也缺少千姿百态的娇柔与妩媚,却也让人思接千载,情思悠悠。它平和地俯卧在金山的怀抱,西倚怀仁山麓,南望怀仁水库,前俯徐福生态园,想必亦是悠然自得。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或许正是于它而言的?

  对于历史上的名胜古迹,大凡和“仙”字沾上点关系的,神话与传说总是避之不及的,如同当今明星的绯闻,挥之不去,弥之不散。龟山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则更多地包涵着一种美好的意愿与憧憬。

  相传很早以前,有位老人在山前开荒种地,一天夜里,偶得一梦,梦见波涛滚滚,海水暴涨,眼看着山即被淹没,老人一时无处逃生,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只好听天由命。忽然,有两只石龟出现在眼前对他说:“我俩是五百年前被王母娘娘贬在此山,求您把俺救出来,俺定能镇守此山,叫大海往东撤退。”次日清晨,老人扛起镢头向梦中指示的地方一刨,喀嚓一声,火星四射,闪出一雌一雄两只石龟。消息传开,百姓争相观看,皆呼神龟。从此以后,两只石龟便忠于职守地镇守在此山。

  说起神龟被贬的理由也让人忍俊不禁。这还得与山上一孔深不见底,从不干涸的龟山神泉说起。我们漫步其前时,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一泓碧水,清黝黝的,映照出四周的桃红梨白,青松野藤,微风吹过,泛起的涟漪像是一张不断翻印着的图画,循环而往复,鲜活灵动。不远处泉水潺潺地流淌着,缓缓地滋润着这山脚下的千亩茶园。

  饶有兴趣的是,同行的朋友是边喝着这龟山产的矿泉水,边向我娓娓笑谈起神龟被贬的缘由的:据说王母娘娘曾在此泉洗澡,泊船山上的两只神龟趴在山脚偷窥,王母娘娘羞怒之下,将神龟变成石龟,贬在泊船山,永世不得上界成仙……

  我是在一路美丽传说的遐想中,到达山顶南麓的“泊船亭”的。其时,太阳正冉冉从东方升起。伫立泊船亭上,极目远眺,我试图从“泊船锦缆”的意蕴里,去揣摩旧日商贾云集的市井,然终不得意。

  “如果说以前的龟山是沉寂的,那么如今的龟山则是修为的。把历史与现时,人生与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让人看得更多,想的更高。”我坐在山坡茶文化体验区的茶室里,喝着新采不久的徐福茶,想到这一点。

  茶韵悠悠,清冽绵长。恰如近年来,金山镇人民政府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每一步踏实而稳健的努力。他们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为把景区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先后多次邀请南京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景区进行高标准的规划设计。使整个景区面积扩至2.36平方公里,分10个功能区,分别是:山林景观区,民俗体验区,野趣探险区,果林种植体验区,度假别墅区,湿地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康体养生区,综合服务区,茶文化体验区。又先后投资上千万元,修建了米园区水泥路,环山形水渠,新扩种茶园2500余亩,新建了占地40亩的龟山湖垂钓中心以及6000米的徐福广场、4000平方米的茶艺坊等系列附属配套工程。使景区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以此形成了很强的经济辐射带。也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AA级风景区。

  “访徐福,闲寻泊船处;品茶香,时拨涧中泉”。走出茶房的时候,我已微醺。临别回望,宽阔的徐福方场上,秦代方士徐福,正手握竹简,侧目东方,似在向往海的宽阔又似在眷恋故乡。或许,他也正如我对青山的眷恋,“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龟山如定,并非每个人都能看得通透的。生在龟山脚下,实是人生的一种福分。想起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把它用来总结人生或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想也是合适的。

  山,人,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的则在于人的一种境界与修为!山永远都站在那里,人却是世世代代的。所以司徒小波说,山是你的性格,山既做了山就永远是山,人既生为人,就要做成个人样来。这是互通的,所幸,我们承袭了龟山的性格。

  注:以上是随意写赣榆的部分散文,博客曾存过部分,为方便收藏,今辑录于此收存。

评分

参与人数 2小鱼 +6 收起 理由
郭其文传媒 + 3 我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
周东 + 3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09: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李厥岩老师美文  李厥岩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9 0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tnn.cc/lijueyan/Efp_Blog.aspx  为什么连接地址发不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7 07: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我认识。{:4_2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0 11: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认识,很老实厚道的一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2:22 , Processed in 0.0985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