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841|回复: 3

[赣风榆俗] 赣榆海祭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0 1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祭或祭海,是沿海渔民传统的、原始的海神崇拜和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行为。在上古时期,处于朦胧混沌中的原始先民,认为万物皆有神灵,是神灵就必祭祀。而繁衍生息在东部沿海的东夷人,在长期耕海牧渔中,既享受着大海的恩赐,靠海吃海,又对无情的海难产生恐惧之情。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用祭祀的方式,向海中的神灵表达心中的寄托,祈求精神上的安慰,达到保平安保丰收的目的。这种形式由来已久,且遍及全国沿海各地。可以说,从古至今,凡是渔民都有海神信仰,只要船只出海,都必祭祀。
  赣榆濒海,素享渔盐之利,渔民视大海为衣食父母,依赖大海生存。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最先发现“木浮于水”的道理,“刳木为舟,剡木与楫”。利用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他们获得了生活生产的必需,获得了繁衍生息的继续。所以他们感恩大海,崇拜大海。然而大海又是喜怒无常、神秘莫测的,有着太多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奥秘,有着原始先民们无法掌握的自然规律。于是,感恩与恐慌同在,崇拜与畏惧同在。试想在木船布帆年代,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前,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和无奈。大海高兴时,就赐给你丰收和幸福,发怒时,又给你带来痛苦和灾难。质朴的原始先民,总认为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掌控着大海,于是就产生了对大海的崇拜,产生了对海神的信仰,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祭祀大海的形式。这种祭祀是由衷的、自发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并且顺理成章地一代一代沿袭下来,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
  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祭祀大海的活动,应在夏商周时代,《礼记·学记》有云: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说明早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首领就有率众祭海的行为,并且已成定制,小有规模,而此前必然早有萌芽。赣榆沿海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规模最大的档次最高的祭祀大海的活动应在公元前219年。《史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巿(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这里的“请得斋戒”,就是净身祭祀。《史记》中记载的这段故事就发生在赣榆。因为徐巿(福)是赣榆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东巡至琅琊郡赣榆县,派徐福出海东渡三神山,向仙人求长生不老药。徐福率众不吃荤,不喝酒,戒除嗜欲,净身净手,穿戴整洁,虔诚地向大海焚香奠酒,跪拜叩首,然后率三千童男女,百工武士,浩浩荡荡,扬帆出海。数千人的祭祀场面,该是多么的庞大壮观,而好大喜功且崇拜仙人,一心求得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肯定位列其中。如此规模和档次的祭海行为,应是赣榆有史以来祭海活动的不二记载。


祭龙王
  赣榆海祭的对象很广泛,且南北有异,其中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赣榆地处苏鲁交界,融南北文化为一体,兼收并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赣榆海祭的对象大致有祭龙王、祭妈祖、祭老爷等等。
  龙王是沿海渔民普遍祭祀的海神。在古代传说中,龙王具有司水降雨的功能,能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龙王不但渔民敬,农民也敬,实际上万民皆敬。龙王很多,四海皆有,但赣榆渔民敬的是东海龙王,这是地域所限。东海龙王是谁?是掌管东海的神灵,早期不称龙王,而称禺虢。《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惟海神。”“渚”是水中的陆地,东海之渚即古郁洲,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市云台山及周边地区。赣榆先民,世居郁洲,观天测日,耕海牧渔。秦朝初县,即治郁洲,汉承秦制,仍为赣榆县境。郁洲之地,古属东夷,东夷先民头饰羽毛,身披羽衣,以鸟名官,亦称鸟夷、嵎夷、羽夷、郁夷。禺虢、禺京是这一部族的首领,后人将自己的首领演化为神或海神,或主宰海洋世界的龙王,世世代代崇拜祭祀,是人之常情,也是历史的必然。
  禺虢、禺京由海神演化为龙王,最早出现在我国道教典籍中。唐代,由于帝王的极力推崇,促进了龙王信仰的传播和祭祀制度的形成,并为四海龙王设神庙,封神号,东海龙王就被封为“广德公”,并有了名字叫敖广。自唐代始,历代帝王通过祭龙王、封龙王和修建龙王神庙来提高龙王的身价,同时也显摆自己真龙天子的地位。吴承恩在郁洲岛上创作《西游记》,把东海龙王拟人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其生活基础,就源自渔民对龙王的信仰和崇拜。
  明清之际,对龙王的信仰和祭祀达到高潮,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祭龙王、祭妈祖、祭观音。因是官祭,其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场面之隆重,非民间祭祀可比。正是因为郑和每次出洋都能平安归来,更加促使了祭海仪式的发展,奠定了凡出航必祭海的基础。明代全国各地龙王庙剧增,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清初自台湾收复后,也要开拓海上疆土,于是龙王再一次成了香饽饽。据有关资料统计,康熙帝在位60年,亲笔写过8篇祭祀龙王的祭文,为历代帝王之最。1725年,雍正帝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此诏一领,全国各地纷纷修建龙王庙,或把其他庙宇改建成龙王庙。此时赣榆也不例外。一是赣榆地处沿海,祭祀龙王早有传统。二是皇帝下诏,谁敢不从。于是[url=http://www.aiganyu.com/]赣榆县[/url]各地龙王庙大增。据1925年《赣榆县图》所载:[url=http://www.aiganyu.com/]赣榆县[/url]有龙王庙7座。另外,供奉龙王的寺庙还有6座:柘汪镇罗湖村西的望海寺、海头镇北朱皋村的海隆寺、金山镇八条路村东南的龙泉寺、赣马镇城里村的水神庙、宋庄镇吴甸子村东的四龙庙、青口镇河南的镇海寺。同时,分布在[url=http://www.aiganyu.com/]赣榆县[/url]各地的16座三官庙、7座天齐庙也供奉龙王。


祭老爷
  海中老爷是谁,各地说法不一。南方沿海有老爷就是龙王老爷之说,但赣榆及北方渔民则不然,他们认为,老爷乃鲸鱼、鲨鱼、大鲛鱼是也。
  老爷是海中的巨无霸,性情凶猛,体形庞大,不经意的摇头摆尾,就能掀起巨浪,一般的渔船,稍有不慎,顷刻颠覆。一只老爷就十分可怕,一群老爷,更是骇人听闻。老爷还特别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海中游逛,渔民俗称“过老爷”。在海中捕捞或航行的船只遇到“过老爷”,必须早早避让。但老爷也能给渔民带来丰收和喜悦,因为老爷是追逐鱼群而来,如果汛期在海上看见大批鱼虾惊恐地跃出水面,连窜带蹦,后头必定有老爷,老爷过后,张网捕捞,定能满载而归。在没有探鱼设备的原始的耕海牧渔年代,观察鱼情,全凭船老大的经验。所以,有经验的船老大总会指挥船只小心翼翼地尾随老爷而行,十之八九,鱼虾满仓。赣榆及北方沿海渔民,对“过老爷”是喜忧参半,对老爷是既崇拜又恐惧。在海上遇到“过老爷”,一边敲锣打鼓放鞭炮,既欢迎又吓唬,一边烧纸焚香撒大米、小米,嘴里祷告: “老爷快走、老爷快走”。渔民认为,海中所有鱼虾都是老爷的子孙,撒大米代表墨鱼、八带鱼白色的籽,撒小米代表黄鱼、对虾的黄色的籽,老爷看见子孙兴旺,就会满意地离去。
  在赣榆,最早见诸文字有关老爷的记载,仍应首推《史记》,《史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侯;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至。’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城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秦始皇和徐福关于东渡求仙药的恩怨自有徐福研究专家去评说,但《史记》记载的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一、赣榆附近海面有巨鱼、大鲛鱼;二、秦始皇与徐福曾派人射杀过一条巨鱼;三、巨鱼为海神,或恶神、或善神;四、秦始皇和徐福出海捕巨鱼前曾祭祀祷告。今天赣榆渔民尊巨鱼为老爷、为神,出海前或在海中举行祭祀老爷的仪式,祭拜、祷告等等习俗。是否就此留传下来也未可知,但赣榆境内有关老爷的遗址、遗物却大量存在。金山镇徐福庙徐福纪念馆内有一节巨鱼脊骨,直径近2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港头附近水利工地出土。海头镇海头村原有一座娘娘庙,是船户匡茂彩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870)捐资修建,用鲸鱼骨作梁,故又称鱼骨庙,每当节日或渔船出海前,附近渔民必去娘娘庙烧香拜祭,祈求平安。近年来,《连云港日报》、《赣榆日报》、《今日赣榆》还常有赣榆渔民捕捞到重达几吨、十几吨大鲨鱼、鲸鱼的报道,可见鲨鱼、鲸鱼、鲛鱼这些老爷们与赣榆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渔民至今仍在崇拜老爷,祭祀老爷自在情理之中。


祭妈祖
  相对于祭龙王、祭老爷来说,在赣榆沿海,祭妈祖应算是泊来品。但自宋朝以来由于历代王朝的推崇和赣榆渔民由来俱生的对海上神灵的虔诚崇拜,以致对妈祖的祭祀后来居上,达到与对龙王的祭祀相提并论,平起平坐的位置。
  妈祖,姓林,名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湄洲岛,自幼聪明伶俐,长成后急公好义,热心助人,虽为女子,不让须眉,为乡亲们所喜爱。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抢救海难而献身。村民感其恩,念其德,在家乡为其建庙奉祀,是为世界上最早的妈祖庙。
  宋宣和四年(1122),大臣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临行前按典制举行隆重的祭祀龙王的仪式,祈求保佑平安。途中遭遇大风大浪,“八舟七溺“,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路大使急上船头,拜祭龙王,祈求保佑。但此时龙王不知有意戏弄还是玩忽职守,总之千求万拜,风浪仍然不止。万般无奈之下,为保自家性命,跟随路允迪出使的莆田籍保义郎李振斗胆提请,祈求家乡的妈祖保佑。一是性急,二是有病乱投医,路大使转而祈求妈祖保佑,并许诺若得平安返朝,一定奏请皇上赐封。话音刚落,果然风平浪静,路大使一行始得平安返程。路允迪回朝后,奏明宋徽宗,力陈中途遇难,幸得妈祖保佑,才获平安的经过。宋徽宗随即颁旨,为妈祖庙赐额“顺济”。自此始,妈祖由地方性祭祀的神灵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祭祀的神灵,由民间崇拜成为朝庭颁旨定制的官方崇拜,并确立了与传统的龙王平起平座的海神的地位。
  自宋徽宗以后,妈祖曾历宋、元、明、清30多位皇帝的褒封,其规格之高,可享“宫玄之乐、太牢之祭、八佾之舞”,身份也由普通的渔家姑娘逐步上升为娘娘、奶奶、天后、天妃,最终成为护海之神。清代皇帝还颁诏各地“春秋谕祭”,并编入国家《祀典》。
  赣榆祭祀娘娘,虽较南方福、浙沿海滞迟,但赣榆渔民质朴虔诚,包容南北,有神必敬,有灵则拜,何况还有官府法令。很快,娘娘庙,天后官、奶奶庙遍及[url=http://www.aiganyu.com/]赣榆县[/url]沿海各地,据1925年《赣榆县图》载:赣榆娘娘庙有3座,一在荻水庄东南(今属山东省日照市)、一在柘汪镇西吴公村,一在海头镇东;天后宫也有3座,全在青口镇,一在前宫路,一在后宫路,一在丁庄;奶奶庙有8座,分布在石桥镇石桥村东南和大庄村东北、塔山镇庄留村东、门河镇堰水房以及大演马庄东、蛮子湾村北和奶奶庙村(以上3处今均属东海县)。另外一处在秦山岛,秦山岛因此也俗称奶奶山。
  值得一提的是青口镇的2座天后宫,一镇而建2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全国也不多见。其时青口是苏北鲁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渔港和商贸中心,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交易兴旺,生意发达。明代万历年间,当地船户集资兴建天后宫,共三进院落,前有山门,矗立石狮一对。山门内建有一座高大的戏楼,两侧建有数十间厢房。第一进院落为正殿———娘娘殿,塑有天后娘娘神像;第二进院落为三官殿,塑有天地人三官神像;第三进院落为寝宫,即玉皇阁。这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尤其是玉皇阁,共三层,高十余丈,挑角画檐,高大巍峨,是当时青口城内最高的建筑。登阁能东观沧海,南眺云台,北望县衙,鸟瞰全城。青蓝色的殿宇和金碧辉煌的楼阁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显得十分肃穆壮观。其时渔民出海前,均须备猪头三牲祭祀娘娘,以求平安丰收,返航上岸后,也要到此烧香磕头,感谢娘娘的保佑。尤其是春节和“三月二十三”娘娘庙会,前宫内外更是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人潮如流,锣鼓喧天。戏台上生末净旦丑大显身手,祭台前渔农官商民顶礼膜拜。每逢此时,青口城万人空巷,有事没事都去拜娘娘。“三月二十三”的庙会,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娘娘庙没有了,庙会的地址也因城市建设屡屡易地,庙会的内容也由祭祀娘娘改为商品贸易了。     

葛华收集整理  信息来源:今日赣榆  
发表于 2010-8-20 10: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有些习俗已经没人记得清了,只知道去设祭却不知祭祀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1: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想上船去干俩月。谁招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1: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赣榆真的挺吸引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3:50 , Processed in 0.0824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