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山人老沈
文、邵世新
那天,我们几个人在大吴山上迷了路,顺着盘山路绕了两圈,大家粗算了一下,这次上山,加起来起码走了有三十公里。当看到山脚下车子的时候,都快下一点了,每个人气喘吁吁,一行人巴不得马上赶到车前,司机小孙在山脚下朝我们大喊:“快过来吃柿子!”
小孙这一喊,饥肠辘辘的我们不由加快了脚步。当我们赶到近前,见小孙边吃柿子,边在柿树上采摘,柿树不算太高,唾手可得,旁边有个老人,五花个,一头白发,他在用手指挥:“那边,那边还有一个大的。”
一了解,那个老人姓沈,这周边的果树和山上的牛羊,都是他承包的。原先他是看山的,后来林场改革,老沈就签了30年的承包合同。前几年山上失过一次火,政府就把山封了起来,老沈在山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吃住在山上,偶尔遇到前来山上观光的,就跟人唠个没完。这不,吃罢柿子,老沈非得拉大家到他家里“坐坐”。他家好在不远,柿树林旁边就是。这期间,我让小孙开车去不远的村子里买些猪头肉和酒过来,和老沈好好唠唠。
老沈的家是三间平房加一个小院。进了老沈家,屋里除几件陈旧的家电,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墙上挂的一幅十字绣。一问,老沈说,那个是三闺女绣的。然后如数家珍般把他的四个姑娘的婆家都说了一遍。问及老伴,说是在新浦带孙子,这几天可能要回来。
小孙平时也是个吃货,不一会,就买回来黄粉、酱菜、猪头肉、酒,还有一块整猪肉。老沈的煤气灶就在堂屋,洗净猪肉,就放在锅里,盖好锅盖,小孙说:“这个煮熟,直接沾盐。”老沈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这种吃法,他怕是第一次见到。
老沈在橱柜里找出盘子,把小孙买的凉菜都摆放上了,又找了几只酒盅,虽然大小不一,但总算是人人有份,还算不错。要给老沈倒酒时,他捂住自己面前的酒杯:“实不相瞒,我已经吃喝过了。老婆子定的规定。”
刚才给老沈发酒杯的时候,特意选了一只大的给他。那只酒杯,是二两五的。我们劝他,喝过了,再少来点,没事的。老沈说:“我一天三遍,雷打不动,早上喝一杯,中午二杯,晚上三杯!”。老沈这样一说,我们就知道他中午已喝了半斤酒,但好像因为他常年看山的缘故,脸色上看不出来,但感觉他是一个善饮的人,再喝一杯,无非是和晚上调个个,把晚上的三杯改到中午喝罢了。到底是好酒的人,经不起劝,最后小孙给老沈倒了满满一杯。
除去满桌子的菜,我发现聊天才是最好的酒肴。喜欢喝酒,自然与老沈从酒聊起。老沈说,我家里喝的酒,都是别人送的。不当干部不当官的,谁来送酒?原来老沈年轻时就跟岳父学用中医治疗“鹅掌疯”。花好几万块治不好的“鹅掌疯”,在老沈就在这山上采摘草药,加上从山西邮寄的草药配成方子,治愈一个,只需千把块钱。有的患者饱受病的折磨,病愈就带几箱子酒来,算是谢礼,外加千把块钱。这老沈也是性情中人,如比原来说好一千五的,看人家真心酬谢,最后也只收个零头。老沈提起一个镇里夫妻都是教师的患者,老沈义愤填膺:“女的姓单,当初他们花了一万七去治,越治越狠,找到我这,我给他们调好了六味药,差不多治好了,后来又增加三幅,药拿走了,欠了我三百块钱,从此再也不来了。”
我们听了,直为老沈愤愤不平。劝他说,大千世界,百人百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杯酒下肚,老沈有了点醉态。一直在絮叨他治“鹅掌疯”功效如何如何,他说,以后只要是我们熟悉的人介绍过来的,只收成本费。
我们问他,凭这套手艺,为啥不能出去弄个专家门诊啥的?老沈说,一是这山上签的合同离不开这山;二是在这山人住惯了合不得离开;三是这山上赚的也够花的了。
出了老沈家门,老沈来送我们上车。他说,这山上有我喂的鸡,从来没喂过食,都是它们自己刨食吃,散养的纯正的野鸡,随你们捉,捉到了,三十元一只。那样的鸡,市场上六十也买不到的。
我们相信老沈说的不是醉话。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