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255|回复: 6

[岁月留痕] 转载:疑似日本人祖先的秦方士徐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2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有一句名言:“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可是,虽然孔子一生到处碰壁,但并没有真的乘船出海,想来孔子一是舍不得自己好不容易树立的思想界领袖的地位,二是担心海上风波险恶,万一被鲨鱼吃了,哪里还能够摆出潇洒的风度造型?

    不过,整整260年后,咱们的至圣先师没有做到的事情,有一个人却做到了。
      琅邪郡人徐市一生见过秦始皇两次。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刚刚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两年,乘兴东巡,到达琅邪。琅邪是秦帝国最东部的一个郡,临近大海,久居西部的秦始皇立琅邪台观海,只见大海之上海鸥翔集,潮水拍岸,不觉留连忘返,在琅邪一待就是三个月,吃够了海鲜。其时,琅邪郡人徐市的正式身份是方士。方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该群体掌握着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和长生、丹药、相术、远行、超自然现象、神秘主义者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治史者称之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意思是真正的方士,必然身怀真本领。秦始皇时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方士,如卢生、侯生、韩终、侯公、石生。徐市即以方士的身份向秦始皇上书,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乃仙人所居之地。秦始皇于是征召数千童男童女,斋戒祭祀,派徐市入海求仙人。

    第二次见到秦始皇隔了九年时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来到琅邪,其时徐市连年在海上寻找三神山和仙人,最终目的是为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之药,却一无所得。徐市上书说:“蓬莱神山的药本来唾手可得,只是海中的大鲛鱼常常阻碍船队的行进,请您派遣神射手和我一同入海,用连弩射杀鲛鱼。”刚巧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作战,海神的样子长得像人。占梦的博士解说道:“水神本来是看不见的,大鱼和蛟龙就是它派出的窥探者。如今皇上您祭祀周到,恭谨备至,却出现了这个恶神,应当把它除去,善神才会出现。”博士这番话和徐市的上书若合符节,环环相扣,秦始皇于是命令入海的船队配备捕捉大鱼的工具,亲自率领装备着连弩的神射手跟踪大鲛鱼的行踪。不料从琅邪向北一直到荣成山都没有见到大鲛鱼的影子,直到之罘(烟台)才见到巨鱼,连弩射杀了一只。但也仅仅射杀了一只而已,因为紧接着在返回的途中,秦始皇身染重病,两三个月后即驾崩于河北沙丘平台。

秦始皇琅邪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219年)巡行天下,置琅邪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德。原石存山东诸城海神祠内

——以上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徐市即徐福。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徐福”这个名字,讲述的故事也更富有传奇色彩。徐福告诉秦始皇:“我见到了海中的大神,问我是不是皇上派来的使者,我说是。大神又问我所为何来,我回答说求取延年益寿的仙药。大神说皇上的礼物过于菲薄,因此只能容许我观赏,仙药却不能给我。于是我和大神一起向东南方向航行,到了蓬莱山,只见神山的宫殿是用灵芝草筑成的,神仙的使者肤色如铜,身形似龙,光芒照彻了天宇。我又问献给大神什么礼物才能求取仙药,大神回答说:献上童男童女和百工技艺就可以得到仙药了。”这一番话听得秦始皇龙颜大悦,立马调遣三千童男童女,并五谷的种籽和各行的工匠给徐福,命他继续入海求药。“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这一次远洋航行,到了“平原广泽”之地,从此就再没有返回,秦始皇延年益寿的幻想终成泡影。

    《史记》是徐福故事的源头。此后,史籍中开始断断续续地出现更加详尽的记载。托名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载:“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汉书》载:“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治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括地志》、《外国图》等书的记载大同小异。其中祖洲、澶洲的具体地望一直众说纷纭。

    徐福第一次和日本联系起来,是五代后周济州(山东)开元寺僧人义楚所著的《释氏六帖》(又名《义楚六帖》)中的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流下,夜则却上,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义楚的记载非常确切,不仅五百童男五百童女的数字精确,而且对蓬莱山(富士山)的描绘细致入微:在变成如今的休眠火山以前,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因此“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正是活火山喷发时的征兆。不过,义楚关于徐福和日本关系的记载却来自日本醍醐时代的僧人宽辅。宽辅于927年与兴福寺僧人宽健一起远渡中国,在汴京(开封)、洛阳一带学习、传教,期间和义楚交往密切。显然,此时的日本早已有了许多关于徐福与日本关系的传说,经由宽辅的口述,义楚把这一传说记载了下来;但是,日本的这一传说显然又是从中国传入的。就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典籍却在印度本土失传一样,这同样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的范例:徐福故事在日本大盛,反而在义楚之前的中国史籍中消失了踪迹;日本的历史传说反哺了中国的史乘。

    这个引起后世无数猜测和争议的人,他的故乡是琅邪郡赣榆县。



    赣榆其名,首见于《汉书·地理志》,划属琅邪郡。因为班固的这一笔记载,专家们倾向于认为赣榆县乃汉置。可是县名“赣榆”却不知何解,聚讼纷纭,据统计,释义大约有12种之多。旧赣榆县志上有两种说法,其一,“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以榆木常入贡故名。”意思是说赣榆盛产榆树,经常向朝廷进贡榆树而得名。其二,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自琅邪赴吴时,途经赣榆,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偶有手植之榆,后人仰其前贤,遂以赣榆名县。还有一种说法,谓“赣”的本义并非“贡”,“贡”是后起之义;本义是“赐予”,“赣榆”即赐予榆树之火的意思。国君赐予榆火,可作荣宠恩赏之纪念,因此汉代以“赣榆”名县,意思是“国君赐予榆火”。取此名是为了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的意思。

    以上种种猜测,都奠基于赣榆乃汉置县的前提之上,直到地下考古的实物面世,这些望文生义、因文设义的说法才宣告终结。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发现秦刑徒墓地,1982年第3期《文物》杂志发表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勘查、清理秦刑徒墓的考古报告,披露了考古队在秦刑徒墓中出土了18件陶文残片,瓦志刻文有兰陵、平阳、平阴、博昌、杨民、东武等标志死者籍贯的地名,其中两块瓦片上有“赣揄距”、“赣揄得”的字样,为阴刻小篆。比照其他瓦志刻文,可以确定赣榆早在秦朝时期即已置县,而且那时的县名叫“赣揄”,“揄”字从“手”,而非从“木”。“距”和“得”是两个人名。秦始皇在全国征召刑徒72万人为他修建陵墓,建成后72万人统统殉葬,赵背户村发掘的秦刑徒合葬墓达104座之多,掘出的尽是累累白骨。来自赣揄县名叫“距”和“得”的这两个人,和全国各地—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的修陵人,就是这累累白骨的组成。

    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官印征存》一书中,章加腥?丁案愚怼北曛镜墓儆。?渲星昂汗儆×矫丁??案愚砹钣 焙汀案愚碡┯ 保?旅Вㄍ趺?鲁?┕儆∫幻丁??案愚砺碡┯ 薄H?豆儆〗宰鳌案愚怼薄?973年在天津出土的《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即著名的汉隶精品《鲜于璜碑》),刻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碑阳亦有“迁赣揄令”的字句,亦作“赣揄”。可见“赣揄”乃县名本字,把“揄”改作“榆”应当是笔误之后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偏离县名本义越来越远,终至于漫漶不可索解了。

《鲜于璜碑》“迁赣揄令”清晰可见

转机出现在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大有先生前往连云港考察将军崖岩画,在东磊摸忽山的石刻上辨识出了“工、俞、风、重”四个古文字。据他解释,“工”是人方(即东夷部落)之工,就是古代测量太阳影子长短的工具——矩;“俞”是测天的一种工具——规,即“揄”字的本文,俞从手是拿着规测量太阳;“风”即风夷,东夷部落的一支;“重”是“赣”字的初文,“赣”从“章”,古文字中“章”、“重”通用。这四个古文字的意思是:这里是重部落观天测象的中心。这一论断和古文献中屡屡出现的在这一地区测日的记载非常一致。因此,“赣揄”县名的由来,王大有先生即定义为远古的天文中心。

    由此可以推断,即使赣榆是秦朝置县,“赣揄”一名的由来也必定十分久远。也许,“赣揄”最早是指一支专门负责测日的小部落,但这个小部落所居之地却一定是真正的天文中心!因为测日的工具和技术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任何地名都有它自己所以得名的内在规律,即使像赣榆县这样,在全国的地名含义中非常罕见的漫漶不清的命名也不例外。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赣揄”这一命名的源头虽然一定非常古老,但却绝非空穴来风,胡编乱造,它的根也一定扎在数千年前真实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曾经被血肉之躯念叨,从鲜活的口腔中发音,为竖起的耳朵捕捉,和具体的人群息息相关。也许,即使连“赣揄”这两个字的发音,那时的“赣揄人”和今天的“赣榆人”说不定也一模一样啊!



    奇地必有奇人。出生于赣榆这一天文中心的徐福,当上方士顺理成章。当徐福——这位有史可稽的第一位航海家离开大陆,扬帆远航的时候,他没有孔子潇洒的心态,却有着深沉的心机。只不过他乘的不是孔子故作潇洒的“槎”,一种小木筏,而是一整个楼船的船队!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断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各国而言,“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无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这是一种把中国仅仅视为农耕文明的固有偏见。其实中国造船史源远流长。2002年底,浙江出土了一艘船体长度超过两米的独木舟,距今至少有7500年的历史,这是我国迄今出土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

今的渤海和黄海,古代统称渤海。渤海沿岸的东夷部落(九夷的合称)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开始了捕鱼作业,7000多年前已经开始制造木船,从事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活动,形成了我国最早的海洋文化。徐福即处身于这种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之中。

    不管是携带着三千童男童女,还是五百童男童女,加上百工、船员和各种服务人员,徐福的船队一定非常庞大。毫无疑问,支撑这支庞大船队的,一定是当地发达的造船业。我亲身走访过徐福的故乡,发现至今赣榆县地名中尚存吴公村(属该县柘汪镇),刚好位于出海的河口处。吴公村当是“圬工村”的音讹。圬工即捻船的工匠,专为新船捻缝、抹灰、涂饰、粉刷作业,今天赣榆县海边的造船厂里仍然可以逼真地看到这种传统手工艺。

    几年前,柘汪镇海边渔民开塘,挖出了大量的碳化木,送往南京大学进行碳—14测定后,确认这些碳化木的年代在2500年前,木质为柞木。这一出土实物是徐福时代大规模造船业的有力证据。另外我怀疑赣榆县“柘汪”这一古地名也与造船有关。东夷是适合蚕桑之地,自古以来蚕桑业就非常发达,因此在古籍中屡屡被称为“扶桑”之地——有学者认为扶桑乃专指日本,其实不确。赣榆既为测日的天文中心,则《山海经》等古籍中日出扶桑(又称扶木,即桑树的别称)的记载毫无疑问是指东夷之地;日本后来也称为扶桑,恰恰从侧面证明了日本文化和东夷文化,确切地说和徐福东传的东夷文化的关系。柞木和柘木都是适合养蚕的树种,柞木对应碳化木的木质,柘木对应“柘汪”这一古地名——可以想像,徐福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在古游水的入海口大规模建造海船,首先就要在本地取材;柞木和柘木木质坚劲,是造船和弓箭的最佳材质,因此徐福所造的海船应当以柞木和柘木为主要材质,从而在柘汪镇留下了碳化的柞木遗物和一个古老的地名,印证着2000多年前赣榆造船业的兴盛。今天这一传统已经失落了,大概是因为柞木和柘木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早已砍伐净尽,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豫皖等地的槐木,担当起今日赣榆船业的主要材质。

赣榆海堤

我认为,徐福的庞大船队只不过是当时沿海造船业的一个缩影。既然徐福能在短短数年内就组织起来一支庞大的船队,说明当时当地的造船业已经足够繁盛,而且由繁盛的造船业所支撑的远洋航行,在徐福之前也一定早已存在,也许都比不上徐福船队的规模大,但是能够远洋航行当是不争的事实。《海内十洲记》所记徐福率领的“楼船”,战国时期的越国早已能够建造,而且船体巨大,“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史记·平准书》)。吴国更是建造了当时最大的指挥舰——艅艎。秦始皇还曾组织一支运输五十万石粮食的大船队而用于南方的统一战争。

    况且,徐福东渡的动机,从《汉书》以来就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即为了避秦祸。秦律严苛,各种劳役又多——修长城,建阿旁宫,筑秦始皇陵。还记得徐福的同乡“距”和“得”那两个人是怎么死的吗?加之徐福第一次入海没有寻来仙药,因此第二次入海就干脆“因逃不还”,怕的是秦始皇加害。唐朝诗人汪遵的《东海》诗也采信这一说法:“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径自把徐福东渡比作陶渊明的入桃花源了。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徐福第二次入海就是一桩有预谋、有计划、精心准备和实施的行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徐福向秦始皇讲述的那篇传奇故事,因此就成了徐福所施的障眼法,在这一障眼法的掩护下,徐福顺利地被允许携带海外生存所必须的五谷和各种专门技术人才。这么大一支船队,又带着这么多必备的物质和人员,如果徐福没有到达日本列岛的十足把握,他敢这么冒险吗?因此,我认为徐福或者徐福的前人一定已经到达过日本列岛,从大陆沿海到达日本列岛的航线也一定已经开辟出来了。换言之,中国东部沿海早就非常确切地知道日本列岛的存在!

    还一判断还有两条佐证。其一,《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所载,徐福到达“平原广泽”之后再没返回,“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悲痛相思”是因为徐福船队带走了他们的家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徐福故乡和琅邪郡的百姓,不可能是全国的百姓;如果是全国的百姓,那么全国十家中有六家都想作乱的范围未免大大超出了徐福船队人员的规模。因此可以断定,徐福船队中大多数都是徐福的亲属和同乡,按照常理推断,徐福不可能拿他们冒葬身鱼腹的危险。其二,赣榆民间传说,徐福不再返回后,当地的徐姓怕受株连,纷纷更改徐姓为秦姓、韦姓和王姓。改“徐”为“秦”,是把“徐”字左边的三个人搬到了“秦”字的上面,因此徐、秦其实仍然是一个姓。这一传说符合文字学的规律,足以采信。由此可以推测,徐福或者是第一次入海详细地探测了通往日本列岛的航程,或者是遵循着前人早已开辟出来的航线,有计划地把亲属和同乡带到了日本列岛。

    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海洋文明选择了徐福,即使没有徐福此人,在海洋文明发育成熟之后,也必定会涌现出类似的人物。因此,徐福更像一个共名,一个大时代里杰出群体的共名,一个被文明自身发展逻辑锁定的共名。徐福的原始身份是方士,方士这一特殊行当对从业者的要求甚为严苛:知识面要博大,知识储备要精深。无疑,徐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甚至具备了本业之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风云际会,因缘巧合,徐福得以跃上宏大的历史舞台,接驳海洋文明的脉搏,完成了有史可稽的第一次远洋航行,并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日本文化发轫的壮举。

    所谓时势造英雄,恰恰是文明自身的逻辑使然。



    日本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徐福事迹的是11世纪末源隆国的《今昔物语》一书,此后史书中开始频繁地出现徐福的身影。《富士古文书》记载:“徐福一行,奉秦始皇之命,到富士山采取不老长寿之药,因以居也。”《神皇正统记》记载:“四十五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于日本,日本欲得彼国之五帝三皇之遗书,始皇乃悉送之。其后三十五年,彼国焚书坑儒,孔子之全经遂存于日本。”17世纪末日本学者新井白石的《同文通考》更明确地记载了徐福到达日本的地点:“今熊野附近有地曰‘秦住’,士人相传为徐福居住之旧地。由此七八里有徐福祠,其间古木参差,相传为其家臣之冢。如斯旧迹,今犹相传,且又有秦姓诸氏,则秦人之来往乃必然之事也。”现代作家饭野孝宥在《弥生的日轮》一书中甚至列举了跟随徐福到达日本的528人的人名!

    徐福东渡,是从哪里启航,经循什么路线,又是在哪里上岸的呢?

    从秦朝时期的交通情况和地理位置分析,学者们倾向于以下七个出海口:

    其一,碣石港(今秦皇岛);

    其二,胶州湾畔的徐山(今青岛黄岛开发区);

    其三,琅邪港(今山东省胶南市琅邪山附近海湾);

    其四,古游水河河口(今赣榆县柘汪镇);

    其五,古朐港(今连云港夹山口岗嘴港遗址);

    其六,今浙江宁波附近;

    其七,山东省登州湾(今龙口市黄县)。

    七个出海口都是天然的深水良港。不过其中琅邪港和古游水河河口的可信度更高一些。秦始皇非常喜欢琅邪,一生四次来到琅邪。第一次出巡就在琅邪停留了整整三个月,并迁三万户百姓到琅邪,免征12年赋税,修筑琅邪台,立石刻,歌颂秦始皇的功德。为解决北方粮饷,秦始皇开辟的北方航路的起点正是琅邪港,从琅邪港入渤海,转道今天津附近的古黄河,经水运转输至咸阳。而且徐福第一次上书也是在琅邪,秦始皇爽快地批准之后,极有可能就近出海。古游水河河口有地下整整一层的2500年前的碳化木为支撑,又是徐福的家乡,就近召集亲属非常方便。

    徐福船队东渡的路线,同出海口一样,也是诸说纷纭,其中有“北路说”和“南路说”。

    “北路说”:船队沿黄海北上,至荣成湾成山头,循黄海暖流东支流向,北上朝鲜半岛,再沿朝鲜半岛西岸南下,越朝鲜海峡,经济州岛,扬帆漂流至对马海峡,汇合对马暖流到达日本九州。也可从成山头直航至朝鲜海峡、济州岛、对马海峡,抵达日本九州。

    “南路说”:从琅邪港或海州湾(古游水河河口)入海向南,沿苏北沿岸流(寒流)南下,到北纬32度左右,折向东转入对马暖流(黑潮分支),北上抵达日本九州。

    《史记》所载的徐福到达的“平原广泽”到底是指何地?换言之,徐福船队上岸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儿?

    香港中山大学的卫挺生先生在《日本神武开国新考》中说:“然查东海各岛,当时除日本畿内地方外,更无一处有平原广泽者,此绝难错认之极大标志,断无人能加之于东海之任何他处。”这从日本和歌山新宫町《秦徐福碑文》也得到验证:“今东海可当蓬莱者,无可舍皇国他求,则谓日本国,得其实也必矣。”

    徐福的上岸地有多种说法。据日本学者考证,徐福船队在九州熊野县新宫市的波多须浦登陆,上岸后,经武雄进入筑紫平原。1966年,这段路途上发现了“阿房宫朝砚”。佐贺的“金立神社”惟一祭神为徐福。每年4月27日,还要举行为时三天的“徐福大祭”,这是佐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祭典。每年秋收后,当地居民要以“初稻”奉献“金立神社”的徐福。佐贺平原是日本稻作的发祥地,当地居民深信这些农作技术是由徐福传给他们的祖先的。还有人认为徐福船队在新宫城上岸。新宫城位于和歌山县,登岸处有一座红色的神社,立有徐福墓碑,用中文记录徐福到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以及为什么在日本定居的经过。墓碑立于1834年,碑上“徐福之墓碑”五个字出自一位高丽书法家的手笔,上面的诗歌则是一位日本汉学家写的。还有人认为徐福船队在三重县熊野市的波田须和矢贺登陆。波田须原称“秦住”,徐福船队自称秦人,“秦住”这个地名说明徐福他们在此地登陆,并且定居下来。徐福的子孙称自己为秦,日本姓名中波田、波多、羽田、畑等都和“秦”字的读音相同。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自称是秦人的后代。矢贺的丸山有徐福宫,宫里藏有徐福所用过的大小约20公分的“摺鉢”(壶)以及出土的秦代的钱币。当地的天台乌药传说是徐福所寻找的长生不老的仙草。1979年2月,和歌山县新宫市市长来华访问,将早期从浙江天台山带去的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天台乌药的三株树苗赠送给邓小平。

历史上最早提出徐福即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的是清朝驻日参赞、大学者黄遵宪。黄遵宪认为,日本三件从神武天皇以来的传国重器——剑、镜、玺——都是秦制;君称尊,臣称命,大夫、将军等称谓都是秦语;以及敬神、祭祀等都是秦朝礼仪,因此断定神武天皇即徐福。

    1950年,香港学者卫挺生出版《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根据中日史籍、古物、古钱及徐福在日本的行踪等,从地理、时代、舟师等方面的十大巧合,证明“秦代使者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天皇神武”。

    这十大巧合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兹转录于下。

    第一、地理符合。《史记》所载徐福到达“平原广泽”,而日本本州岛有平原和广泽。

    第二、时代符合。徐福是秦汉间人物,神武天皇遗物三种神器中有秦代白铜镜和环头大刀,足证神武也是秦汉时代人。

    第三、舟师符合。神武天皇东征时,使用舟师,这就是徐福取得秦始皇的征发令而征发的东海的船队。

    第四、少男少女符合。徐福凭借征发令,征发数千少男少女渡海。再看神武天皇东征时,拥有男军和女军。

    第五、五谷百工符合。神武天皇东征途中,驻屯军队数年,是为制造兵器、贮备食粮和增造舟楫,而是赖有徐福带来的五谷种子、各种工匠和器具器材才能成功。

    第六、政治思想符合。徐福生于秦统一以前的齐国。秦灭齐设郡县后,他在大陆居住不过一年。他的政治思想当然不是秦汉的郡县制度,而是秦以前的封建制度。神武天皇建国后,在大和施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第七、愚民政策符合。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统治人民思想的愚民政策。神武天皇将秦汉时代的镜和剑用为神器,采用秦汉以前的政治制度和祭祀制度,又不使用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显然这是禁止诗书、百家之言的一种手段,这也是愚民政策。

    第八、神话符合。在齐国祭典中,除各国诸侯共行的“社稷五祀”(金木水火土)之外,还有特有的“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二曰地主,祀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祀蚩尤。四曰阴主,祀三山。五曰阳主,祀芝罘。六曰月主,祀莱山。七曰日主,祀成山。八曰四时主,祀琅邪。

    依据日本神话,皇孙降临日向,娶大川神(地主神)之女,生四子:火明命、火进命、火折命(亦称火阑降命)和彦火火出见尊。这正是—日四时主神,与琅邪所祀一年四时主神一模一样。这里需要往意,徐福是琅邪人。神武天皇父名彦波潋武,与徐福之父猛同名;而且其祖父,与徐福故乡琅邪山所祀四财主神符合。符合如此之巧,显然绝非偶然。

    第九、年代符合。据《神武本纪》,第八年正月在太和(邪马台)原神宫即王位,其即位元年当是纪元前203年。

    据至今多数学者所主张,假定卑弥呼即神功皇后,据《魏书·倭人传》,已知卑弥呼薨逝于纪元247年;其450年前即神武元年,正是纪元前203年。

    第十、地下考古符合。日本考古学对于日本古代文化,分为明显不同的两个系统,一是岛上固有文化,学者称为“绳纹式文化”;另一个是由外部侵入的“弥生式文化”。

    日本的弥生式文化,与中国大陆秦汉间文化完全相同,较日本列岛固有的石器时代绳纹式文化先进数千年。所谓“弥生式文化”,是徐福向日本列岛移民时同时带入的,地下出土物可以确证。

    至此,根据中国史官记载完备的正史史料、官文书和当时当地人耳闻目睹的记录,考证地理,考证日本的历史传说,考证日本历代遗物和日本地下出土古物,结果证明徐福渡海建立的王国,就是日本近畿。

    日本神武天皇——“神日本磐余彦尊”的建国,与徐福的建国是同一时间,同一思想,同一制度,各方面无不符合。因此,二人的建国,是同一事同一人。所谓“神武天皇”,乃是徐福后裔在第八世纪对徐福追谥的谥号。

    卫挺生此书一出,在日本政学两届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赞否交加。在裕仁天皇之弟三笠宫殿下的支持下,1977年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版。

现代学者马非百认为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秦集史》)如此说来,徐福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殖民者。

    海外殖民的动力应当是秦律的严苛。秦律的严苛是有名的,而且劳役众多。就像孟姜女的眼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长城的尖锐诅咒一样,徐福东渡的行为也展示了秦暴政所能达到的最远限界:在孟姜女身上是长城,在徐福身上是大海。秦暴政止步于这两大限界之内,对着长城以北的浩瀚草原和海岸以东的浩渺烟波望洋兴叹。

    生活在这堵中国的柏林墙之内的徐福,毫无疑问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又是一个下大决心的人。方士的身份训练了徐福对各种必备技术的熟谙,沿海发达的造船业奠定了徐福庞大船队的基础,加上徐福的精心擘划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遂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外殖民的成功。从此之后,对中国人来说,海洋,重新变成了天堑,两千多年以降,再也没有人踏上那裹卷着海鸥和飓风的波涛了。

    (原载《中华遗产》,收入《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小鱼 +21 收起 理由
东吴山人 + 20 辛苦
树梢上的黎明 + 1 奖励你的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8-12 1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沙发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0: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坐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很缺小鱼,用这个搞,将你一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  赣揄  好复杂的名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1: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完  眼睛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2 12: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徐福当年要是给秦始皇杀掉了,是不是现在日本人的种子会很不一样?变好还是变得更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6 01:25 , Processed in 0.1312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