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端,素有“黄海明珠”之美名,位于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畔东临黄海海州湾,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北接山东半岛,西北紧邻全国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临沂,南靠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赣榆县辖18个镇,总面积1402.5平方公里,耕地6.87万公顷,人口105万。
赣榆早在秦代就建制为县,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贡 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沈托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重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不乏灵光秀气。已开发一期工程建成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被誉为“江苏北戴河”,抗日山是国家级烈士陵园。
赣榆县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而得天独厚。山地、平原、滩涂各占1/3,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黄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30多种海鲜珍品,中外合资、个体私营兴办的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企业配套成龙,优势互补。赣榆县是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科技兴海示范县,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江苏省杂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年总产50万吨,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拥有全国著名的“芦笋之乡”、“板栗之乡”。地下有50亿立方米花岗石(储量居全省首位),1亿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亿立方米优质黄砂,以及蛇纹石、白云石、石英石、瓷石、陶土、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潜力;淮北盐场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化工、纺织、机械、煤炭、建材、食品、铸造、服装等十大工业体系。
赣榆县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对虾、紫菜、芦笋、铸件、草柳编织等10大出口创汇基地,与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赣榆投资兴办了400多个合作项目。赣榆县有13大类100多个产品出口,形成8大出口创汇基地,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了十大工业园和一个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做到“尊商、爱商、安商、富商”,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赣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1%;2001年,赣榆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4:41.8:25.8,财政收入1.95亿元。目前,赣榆县正以“富民强县、快速崛起”总揽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民营富县、以海兴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和城市化六大战略,奋力推进赣榆县经济在全省提速进位。
赣榆,这颗璀璨的黄海明珠,以其灿烂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富饶而独特的物产资源,优惠而宽松的投资环境,热情而诚信的百万人民,营造出发展的勃勃商机,创造着文明美好的未来。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赣榆县历史悠久。虞夏时地属东夷;殷商时地属人(夷)方;西周、春秋时为莒国、祝其国、郯国境域;战国时,先后归越、楚、齐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西汉时,赣榆县境形成赣榆及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大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废赣榆县,升利城县为郡。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南北朝时,赣榆兴废多变。公元470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公元530年,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县,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县;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县。 公元583年,隋废武陵、义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县,以怀仁县隶于海州。自此,隋、唐、宋,赣榆均称怀仁县,隶于海州。公元1167年,金改怀仁县为赣榆,此后从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均称赣榆县。先后隶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
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1935)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1940)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941)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爱赣榆-民-党 赣榆租车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1945)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1948)年2月,国-爱赣榆-民-党 赣榆租车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
1950年10月,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赣榆县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35个行政村,107万人口,47万劳动力,87万亩耕地,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境内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赣榆县辖18个镇:青口镇、柘汪镇、石桥镇、金山镇、黑林镇、厉庄镇、海头镇、塔山镇、赣马镇、班庄镇、城头镇、门河镇、城西镇、欢墩镇、宋庄镇、沙河镇、墩尚镇、罗阳镇;1个园艺场(沙河子园艺场),1个盐场(青口盐场),1个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县城在青口镇。
地理位置人口构成
2005年末,赣榆县总人口107.6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60万人,增长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万人,女性人口51.53万人;非农业人口45.59万人,增加0.6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7.27‰。
2006年末,赣榆县总人口108.18万人,增长0.46%,其中,男性人口56.35万人,女性人口51.83万人。人口出生率11.34‰,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4.42‰。
年末在岗职工3.49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12元,较上年增加2181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02元,较上年增加424元,增长10.2%。
全年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3650人,发放养老金650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100%;提供就业岗位10120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26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36人。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增农村低保2283人,城市低保208人,发放低保金1295万元。改扩建4所敬老院,2729名五保户纳入供养范围。
[编辑本段]自然条件
赣榆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黄沙、矿泉水、卤水储量丰富。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光照充足。赣榆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时,年降雨量976.4毫米。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赣榆县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长46.6千米,总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沙质海岸,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问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地面高程2米~3.7米。冲刷侵蚀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间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间,纪鄣城在海岸西数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沦为潮间带,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蚀23米;其次为九里乡木套村东,后退约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东0.4千米;较轻者在朱篷口附近,后退约500余米,平均每年被蚀11米左右。48年间,北部海岸损失土地1333.33余公顷。
气候物候
赣榆县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东临黄海,受海洋的影响,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温度较低,气温回升缓慢,冬夏温度变化平缓,年降水量比较丰富等特点。
赣榆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特别是花岗石、大理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赣榆南下35公里是陇海铁路,北去50公里还有兖石铁路。赣榆距离连云港机场3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5000万吨的连云港港口40多公里。全国沿海大动脉——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204、310、327三条国道和242省道在境内交汇,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快捷交通网。2005年建设农村公路362.8公里,赣榆县已实现县乡道路灰黑化与村村通公路目标。2005年末赣榆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26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118.07公里。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赣榆县公路客、货运车辆年末达到9737辆。全社会完成客运量6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73万吨,货运周转量8.46亿吨公里.
赣榆县处于中国沿海南北过渡和海陆东西连接的枢纽部位,正逐步形成集公路、铁路、内河航运于一体的沿海“大通道”。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连云港距赣榆40公里;国际4D级标准的连云港民航机场,距赣榆30公里;西去出境、直抵荷兰鹿特丹港的陇海兰新铁路东站,距赣榆30公里;全国沿海大动脉——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204、310、327三条国道和242省道在境内交汇,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快捷交通网。沿海铁路的规划实施、通榆运河和连临高速的即将开工建设将使赣榆交通网络更趋完善。
2006年,完成204国道城区段改造,建成环城东路、黄海西路、环城北路等6条绿化景观大道,安装护栏14.6公里;建设东关北路交叉口等3个绿地广场;投资2.8亿元,完成厉大线、青殷线等总里程230公里县道改造工程,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418.8公里;完成海堤护坡31公里,71.2公里海堤公路实现简易通车。
[编辑本段]历史人文
风景名胜
赣榆环境优美,风光独特。这里黄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东有被誉为“江苏的北戴河”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南有罗阳休闲垂钓中心,西有抗日山风景区和夹谷山历史文化风景区,北有徐福祠,中有门河银杏翠竹风情园,塔山水库等美丽怡人风光,“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选择。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东城区,引海进城,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7平方公里,集行政、商贸、人居、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东方的“维多利亚”小城。
境内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三季有花,四季长青,黄金海岸,山海相拥,水天相接,城傍海建。
山、海、湖、岛、园、祠、塔等景点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山:境内有全世界唯一以“抗日”命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抗日山;2000多年前孔子相鲁会齐侯地——夹谷山;江苏省第二高峰——大吴山森林公园和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二龙山风景区。
海:赣榆县拥有62.5公里的黄金海岸以及被誉为“江苏北戴河”的海州湾旅游度区。
湖:境内有塔山湖、海陵湖和柘汪三姐妹湖等风景区。
岛:境内有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秦山岛”和独具风情的“桃花岛”。
园:境内有门河镇银杏翠竹风情园及万亩药用植物观光园、厉庄镇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园、沙河子植物观光园、罗阳休闲垂钓园和金龟山世纪园。
祠:在我国东渡第一人徐福故里——金山镇,有古色古香的徐福祠,每年都有日韩朋友来此朝拜。
塔:境内有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文峰塔。
“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正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新兴佳选。
人文历史
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1950年10月,竹庭县更名为赣榆县,隶属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至今,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黄海路32号。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2007年,赣榆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4亿元,可比增长1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56亿元,增长51.9%;实现财政总收入14.02亿元,增长7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0亿元,增长57.5%;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0元,增长24.7%。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多年来,赣榆县积极整合国家、省、市财政支农资金,对优势产业发展进行扶持,不断加大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海洋开发等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促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2007年,赣榆县粮食、蔬菜总产分别达48.8万吨和98万吨;新增高效农业10万亩,累计达34.7万亩;全年水产品总量达33.5万吨,同比增长5.5%。新发展规模养殖场66个,规模化养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平方米,浅海域养殖25万亩。
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2007年,赣榆工业战线克服利率上调、市场多变、融资较难等因素影响,实现了工业的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01亿元,增长24.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5.24亿度,增长18.9%,占全社会用电量62.8%;工业入库税收3.1亿元,增长23%。新增规模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7亿元,同比增长24.6%。
3、重大项目快速突破
赣榆县积极推行工业项目难题会办制度,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动重特大项目投产达效。2007年,赣榆县在库在建工业项目277个,计划总投资134.35亿元,本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66.77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总投资15亿元的新海石化、6.18亿元的嘉宝制管等亿元以上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金茂源生物科技、1.5亿元的瑞邦药业、1.1亿元的业事板业等2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4、园区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赣榆赣榆县上下牢固确立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及园区共建理念,不断加大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海洲湾生物科技园等四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园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2007年,四大园区累计投入3.2亿元,新修道路28.8公里、污水管道3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7.9万平方米。到2007年末,四大园区共有项目82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0亿元。其中,近七成的项目均已竣工达产。
5、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赣榆县着力开展了“春季突破”、“六月攻坚”、“冲刺四季度、确保再夺冠”等主题招商活动,招商成果累累。全年引进内联项目18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9个,内联到位资金43亿元。新批外资项目32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在全市率先突破1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4500万美元,外经营业额395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9%、27.4%。
6、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2007年,赣榆县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132户,增长5.9%,总数达20321户;新增私营企业921家,增长2.3%,总数达3232家;新增注册资本26.4亿元,增长49.2%,总额达67.1亿元。
7、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平台
2007年,赣榆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86亿元,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8元,增长17.8%,在全市首家进入苏北前五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37亿元、贷款余额41.52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0.82亿元和8.51亿元。落实银企合作项目96个,协议贷款金额21.9亿元,到位资金10亿元,银企合作资金和存贷款增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固定电话3800部、移动电话13.6万部、宽带用户8300户,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
8、科教事业稳步发展
赣榆县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义务教育、农民健康等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加以落实。2007年,投入78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3个;引进各类人才548名,其中硕士13名;赣榆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高考本科上线3476人,实现全市“九连冠”,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451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78.2万人,参合率达97%,全年共发放合作医疗基金补助4980万元。
9、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赣榆县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新增城镇就业6008人、实现再就业23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全年培训劳动力3万人次以上,2431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城镇建设
2006年,赣榆县城建总投入23亿元,实施城镇建设项目152个,新修城市道路11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
积极策应连云港市“一心三极”的城市规划格局,大力推进新城建设,重点实施了21世纪大道、沿河路、环城北路东延、公园路二期等建设工程,形成了“三横四纵”的框架,县行政中心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建设大厦等9幢标志性建筑全面启动,金海岸等4个居住小区开工建设。
深入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百日会战”,大力营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刷新楼体2万平方米,新增亮化面积2.4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厕8座,安装路灯300余盏。
至2006年末,赣榆县共有各类学校156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3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小学10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年末在校学生数为20.23万人。2006年高考成绩再创辉煌,赣榆县各类本科达线4023人,高考均分列全省第三,连续8年蝉联全市第一,有5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2006年末,赣榆县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46个,病床数1100张。卫生技术人员1866人,农村设置医疗点673个,乡村医生170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国领先,赣榆县共有78.2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5%,参合农民得到合作医疗基金补助187.21万人次,补助总额3533万元,被卫生部等八部委表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扎实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县疾控中心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末,赣榆县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1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全年共接待游客145.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亿元。徐福泊船山景区、罗阳休闲垂钓中心被评定为国家AA级风景区,抗日山风景区列入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006年,赣榆县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赣榆徐福文化节,邀请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组来赣榆,通过“美丽海州湾?赣榆”大型主体演唱会、大型仿古京剧《徐福东渡》等民俗民艺表演,让“徐福故里”品牌走向了全国和世界。举办了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开展体育下乡进社区6次,成功申报了27户家庭为“江苏省健身家庭”,县女子拔河队代表江苏省在全国职工体育大会暨第三届体育大会选拔赛中,分获三、四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并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决赛中获得亚军。
2006年,赣榆县有线电视通村率100%,累计有线电视用户突破14万户,入户率53%。电视台22部电视专题片在北美SCLOA卫星电视网播出。
赣榆县著名历史人物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月垂)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9年以后(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诈称海中的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和歌山县、佐贺县、广岛县、爱知县、秋田县、富士山地区都有徐福活动的遗迹。佐贺、新宫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为神来大会奉祀,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徐福精神,中国、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和新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近几年,有关徐福论著和文艺作品不断出版,有关徐福的剧目亦搬上了舞台。
▲胡松年(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他忧刚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到任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国,不少人人感到疑虑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国的任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因主战有功,被提升为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点钱财,留给子孙,他都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的道理,婉言谢绝。他的高风亮节、优良品质,备受时人的尊敬和后代的赞誉。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讦而引疾辞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后迁葬故里。
▲裴天佑,字顺之,号鹤州,明赣榆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历任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禄寺正卿等官职。他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赞誉。后因朝廷腐败,弃官还乡后,撰写《鬻儿行》长诗,著成《拙逸亭稿》,并校正张峰所撰的《隆庆海州志》。去世后,其墓志由御史何宽撰文,潘季驯书写。
▲倪长犀(1631一1688年),字六通,赣榆县倪家林村(今赣榆县土城乡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试中进士。历任河南仪封(今兰考县)、湖北谷城知县。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地震,倪长犀作《地震记》一篇,记述较蒲松龄等有关诗文至为详备。曾受知县俞廷瑞之聘总纂《康熙赣榆县志》。《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志“采集社会现实材料,文献价值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于知县任所,年58岁。倪长犀善书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诗,著有《栎天阁诗存》一辑。
▲许鼎霖(1857一1915年),字九香,赣榆县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年)受命为内阁中书,充本衙门撰文。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秘鲁领事官。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皖先后任盐运使、庐州知府、署理风阳知府、大通税监、安徽道员,代理芜湖道署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浙江省任洋务局总办。宣统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盐政正监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苏北荡营垦务督办、江北贩务主办。
许鼎霖曾参加“君主立宪”运动,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他组织项备立宪公会任会董。宣统元年(1909年)9月筹办江苏省咨议局任总会办,宣统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任资政院总裁数日。1913年初加入国-爱赣榆-民-党 赣榆租车,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许鼎霖和南通的张謇创办耀徐玻璃公司,和严信厚等在海州创办海丰面粉公司。宣统二年(1910年),许鼎霖创办赣丰机器油饼厂。此外,又分别与张謇、严信厚合伙经营镇江开成铅笔罐厂、赣榆海赣垦牧公司、上海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并向北京博利呢革厂、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企业投资,被誉为实业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奖。
▲周藩西(1884—1953年),名元屏,赣榆县人。博学多才,长于金石、医药,成年后专攻中医。擅长伤寒、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1916年,周藩西参加中医师考核,获得行医执照,在哈尔滨市悬壶开诊。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医,精心治愈许多疑难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乱流行,周藩西用针刺和黑锡丹治疗,救活了不少病人。其医著有:《中医初学捷径》、《辽东药物粗识》,批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周藩西对金石、书法也颇有造诣,其作品编为《周藩西先生遗墨》出版。
朱爱周(1902—1940年),名秉莲,字爱周,赣榆县罗阳人。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历任国-爱赣榆-民-党 赣榆租车灌云、盐城县公安局长,赣榆县常备大队长,江苏省第三水警区区长,赣榆县长等职,在中国CP 爱赣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他号召赣榆县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日,共赴国难。他聘请师资筹建赣榆中学,号召青年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朱爱周领导地方武装,配合万毅指挥的五十七军六六七、六六八团,粉碎了伪军刘桂棠、张宗元部的进攻。1936年2月,日军进犯海州,赣榆形势危急,朱爱周果断开狱释囚,并亲为训话,后来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队伍。2月27日,赣榆失守后,朱爱周采纳CP 爱赣榆人的建议,依托鲁南丘陵地带,开展赣榆县抗日游击战争,组建赣榆县常备总队,自任总队长。是年,县常备总队扩编成拥有3000人武装的常备旅,朱爱周任旅长。他和八路军配合作战,多次重创故人。
朱爱周非常重视同CP 爱赣榆的合作,学习宣传中共统战政策和游击战争思想,甚至在国-爱赣榆-民-党 赣榆租车掀起fan爱赣榆gong高潮、派人监视他时,仍坚持国共合作,使中共在赣榆的抗战工作未受影响。
1940年3月21日夜,日军偷袭赣榆县政府和保安旅驻地韦家岭时,朱爱周壮烈殉国,时年39岁。198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朱爱周为革命烈士。
▲朱智贤(1908一1991年),字伯愚,赣榆县赣马人。教育、心理学家。1930年,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日留学,考取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学系研究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回国在高校任教。先后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兼教育组长,全国著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朱智贤一生发表重要论文有《儿童教养之实际入》、《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小学行政新论》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众教育实施法》、《通告讲波实施法》、《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心理学常识漫话》、《表年心理》、《儿童心理学》等18部。其中《儿童心理学》被公认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儿童心理学成果、体现我国当代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曾负责国家重点项目《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发展特点及教育》的主编工作,还翻译了日本、苏联有关心理学的著作。
▲符竹庭(1912一1943年),江西省广昌县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参加红军,并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后,历任中央红军独立二团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二十一团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举世闻名的长征和平型关大战。
1939年秋,符竹庭与肖华等率部转入鲁西,与杨勇、肖华一起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符竹庭率部转入鲁南,任一一五师教导三旅政治部主任;年底,调任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委员,兼鲁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春,符竹庭率教导二旅进入山东滨海地区;3月,率教导二旅及山东纵队二旅一部,成功他发动了青口奔袭战,建立了滨海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符竹庭与曾国华率教导二旅,攻克日冠在鲁南的重要据点郯城,彻底粉碎日寇对我滨海区的扫荡。1942年4月,符竹庭任滨海军区政委、滨海区党委书记。11月19日在罗荣桓同志领导下,符竹庭与陈士榘率部攻克赣榆县城,获赣榆战斗大捷。
赣榆城被攻克后,我军区机关迅速转移到赣榆县西北部山区,符竹庭于11月26日晨,在马旦头村南遭道敌人伏击偷袭,壮烈牺牲,年仅31岁。符竹庭牺牲后,遗体安葬于赣榆县抗日山(马鞍山)烈士陵园。为纪念符竹庭,1945—1950年赣榆县曾改名竹庭县。
▲王玖兴(1916年一 ),赣榆县海头镇人。193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心理学系。1937年,转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学习。
1944年秋,王玖兴报考国立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该校哲学系哲学史课教员。1940年春,王玖兴赴瑞士夫赖堡大学留学,进修哲学和心理学。1955年夏,取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就任夫赖堡大学讲师,讲授中国哲学。
1957年6月,王玖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工作。1976年,王玖兴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副主任,当选为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并先后出席在南斯拉夫、美国、德国召开的国际康德哲学协会国际会和国际黑格尔联合会国际大会。当选为“国际辩证哲学协会”理事会理事,荣任第七届国际康德哲学大会名誉主席。
王玖兴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西方哲学史副主编,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顾问,上海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导师,《德国哲学》杂志编委、《黑格尔全集》副主编、《康德哲学》(六卷本)主编。
王玖兴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名著《杜拉迈书目测验研究》(德文版);出版10多本译著,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与贺麟合译)、费希特《全部知识学基础》、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等。
▲朱月华(1922一),赣榆县欢墩镇朱孟村人。自幼进私塾学习,16岁当了塾师,教书不到一年,投奔八路军,成为二队二营机枪连战士。曾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过锦州、四平、天津等著名战役。1949年9月调任三三八团副团长,1950年7月被任命为三三八团团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被授予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51年5月后,调任三三七团团长。1953年任师副参谋长,同年5月,任一一三师参谋长。
1954年冬,升任副师长。 1965年3月,升任一一三师师长,授予上校军衔。1968年7月,任三十八军参谋长,1969年7月,升任副军长。1973年5月,升任三十八军军长,同年8月,当选为党代表,出席了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6年3月,调到中央军政大学学习至年底结业。
1978年6月调任五十五军军长。1980年下半年调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87年1月离职休养。
▲王辉(1924一),赣榆县土城人。1938年8月参加抗日同盟会,1939年8月加入中国CP 爱赣榆,为淮河大队战士。历任独立三中队政治宣传委员,长安大队警卫团中队政治指导员、连长、营长,宿迁顺河区区长,淮海大队副大队长,豫皖苏独立三团副团长兼参谋长,48师作战科长,第五兵团工程兵总队参谋长。1952年5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机械工程兵第六团团工。1953年至1958年留学于苏联(古比雪夫)J1959年回国任工程兵军训处处长。1964年任工程兵五十三师师长,是年12月任二炮通化基地副司令员兼五十三师师长。1967年8月,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任武汉军区工程兵主任,同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郑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1977年10月任中共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79年11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5年离休。
▲王辅一(1929一),赣榆县城头镇东大坊村人。青少年时代一面读书、一面参加抗日活动,当过儿童团团长、青抗先队长。1944年8月,到山东滨海学习,毕业后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山东滨海军区政治部、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工作,参加过宿北、鲁南、洛阳、开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军区、南京军区政治部任秘书、二级秘书(团职)、科长,主要从事文字工作。1969年起,历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南京军区百科编审室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副主任、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等职,组织编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有关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历史、战史、人物和宋、元、明、清历史条目,参加组织编纂了达1000多万字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他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罗炳辉将军传》、《罗炳辉的故事》和《项英传略》等;主编了《新四军事件人物录》、《简明军事百科手册》等等。
1992年,参加编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分册,被军事科学院评为军事科研成果编辑一等奖。1957年和1990年先后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功勋奖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6月被评为研究员,现离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