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查看: 1653|回复: 3

[海湾拾贝] 《读史方舆纪要》赣榆部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15: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史方舆纪要》赣榆摘要
清•顾祖禹



海州府北三百七十里。东至海岸二十八里,西南至凤阳府泗州五百四十里,西至徐州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东沂州二百二十里,北至山东莒州四百七十二里。

古徐州地。春秋时郯子国,后为鲁之东境。秦属薛郡,后分为郯郡。汉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泰始中,侨置青、冀二州治郁洲。齐因之。梁置南北二青州治怀仁。东魏改州为海州治龙沮。隋初仍曰海州始治朐山。大业初,又改为东海郡。唐复曰海州。天宝初,亦曰东海郡。乾元初,复为海州。宋因之亦曰东海郡。南渡后,没于金。绍兴七年,收复。隆兴初,复割以畀金。嘉定十二年复。宝庆末,为李全所据。绍定四年,全死又复。端平二年,州徙治东海县。淳?十一年,全子?据州,治朐山。景定二年,?降,改置西海州,而海州仍治东海县,寻复以西海州为海州。元曰海州路,又改为海宁府,寻降为海宁州,隶淮安路。明初复为海州,以州治朐山县省入编户九十三里,领县一。今仍之。

海废县州东十九里。汉赣榆县地,即郁洲山也。刘宋泰始二年,侨置青、冀二州于此,累石为城,高八九尺,四面环海,虚置郡县,荒民无几。七年,立东海县,属东海郡。《宋志》:明帝于郁洲侨立青州及齐郡、北海郡。泰始七年,又割赣榆立郁县。萧齐时,郁洲为齐郡治。建元初,徙北海郡治齐郡故城,改郁洲为都昌,而分置广饶县。梁仍为北海郡。东魏武定七年,改东海郡治赣榆,仍领广饶县。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东海来降。隋初废郡及东海县。仁寿初,复改广饶曰东海,属海州,唐武德四年,置环州。八年,州废,仍属海州。又废青山、石城、赣榆等县入焉。元和十四年,楚州刺史李听攻平卢叛帅李师道,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宋仍属海州。端平二年,徙海州治此,寻复故。《城邑记》:东海故城有大小二城,贾似道献捷时,通为一城,西南控海,东北抵山,周围十三里,皆砌以石。元至元二十年,省县入朐山。向有东海巡司戍守。嘉靖十六年,改置巡司于新坝。

海西废县州南百二十里。汉东海郡属县,武帝封李广利为侯邑。后汉属广陵郡。建安初,先主保广陵,与袁术战败,屯于海西。即此。晋县废。宋泰始七年,置郁县,立西海郡。齐建元二年,魏分军南侵,遣将白吐头等出西海,元泰等出连口。永明中,改郁县为都昌。后魏改为安流。魏收《志》:武定七年,分襄贲县地置海西县,属海安郡。梁承圣末,吴明彻围海西,不克,引还,即此。后周并入朐山。连口即涟口,见安东县。

怀仁废县州北八十里。汉赣榆县地。宋为艾塘戍。泰始三年,垣崇祖戍朐山,魏人来袭,戍者皆下船欲走,崇祖绐之曰:艾塘义人已得破贼。谓此也。魏于其地置黄郭戊。齐建武四年,黄昙纷以万余人攻魏南青州黄郭戍,为戍主崔僧渊所败,举军皆没,梁得其地,置南北二青州于此。太清三年,北青州刺史王奉伯举州附魏。胡氏云:梁大通二年,魏北青州刺史元世?以州来降。魏北青州治东阳,去梁境甚远。盖世?以怀仁之地来降耳。东魏武定七年,又改置义塘郡及义塘、怀仁等县,寻并义塘县入怀仁。隋初废郡属海州。唐因之。元和十五年,楚州刺史李听讨李师道,克怀仁等县。是也。南唐又移县治赣榆城,而故城遂废。

新桥在州北。宋绍兴末,魏胜复海州,金人来争,军于州北二十里之新桥,胜击败之,继复益兵来围,李宝以舟师繇海道赴援,与胜败金人于北关,是也。今废。○高桥,在州西九十里,有高桥巡司。又兴国庄,在州西七十里,今置驿于此。州南百二十里又有惠泽巡司,司南七里即龙沟湖也。

赣榆县州北百二十里,西至山东沂州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日照县百六十里。汉县,属琅邪郡。后汉属东海郡。魏省。晋复置。宋因之。齐属北海郡。后魏仍属东海郡。后周县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赣榆县。八年,省入东海县。南唐改置怀仁县于此。宋因之。乾道三年,金人改曰赣榆。金亡,宋以县寄治东海军,后复废。元仍置县,属海宁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五十六里。
○赣榆城在今县东南,汉县治此。宋白曰:怀仁县东北三十里,有汉赣榆城,一名盐仓城。今县城,唐初所置也。《城邑考》:隋末臧君相据海州筑城,取故赣榆为名,在今县西二十里。近《志》:县北三十里有盐仓城,又北三十里有旧赣榆城。恐误。


纪鄣城县北七十五里。《春秋》昭十九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齐师入纪。杜预曰:赣榆东北有纪城,即纪鄣也。南北朝时为戍守处。萧齐建武二年,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遣军主崔延袭魏纪城,克之。《城邑考》:纪城周一里余,近海。

祝其城县西五十里。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因之。晋仍属东海郡,后废。唐武德四年,复置祝其县,属海州。八年,废。或曰:祝其即春秋时鲁地。《左传》定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即此云。○
虎坑城,在县西北,南北朝时置戍处也。萧齐建武二年,魏人攻义阳、钟离,诏青冀二州刺史张冲出军攻魏,以分其势,冲分遣军主杜僧护攻魏虎坑、冯时、即丘,拔之。三城盖相近。即丘,今见山东沂州。


武陵城县南五十九里。萧梁时,侨置齐郡于此。东魏武定七年,改置武陵郡,领上鲜、洛要二县。魏收《志》:梁置高密县,魏改曰洛要,其地有武陵城,因改置武陵郡。是也。后齐郡废,《寰宇记》:县南五十里有沂州城,宋泰始中,侨置沂州于此。按:宋末尝置沂州。又云:县西十五里有莒城,即古莒国。皆传讹矣。○艾不城,在县东南。相传田横避难,汉使艾不追横,因筑此城。晋时尝移赣榆县理此。《寰宇记》:艾不城在东海县北二十四里。


利城故城县西六十里。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因之。建安三年,曹操尝析置利城郡。魏废。晋仍属东海郡,后废。唐初复置,寻省入怀仁县。又归义城,在县北二十四里,魏收《志》:武定七年,置归义县,属义塘郡,是也。后齐因之。后周并入怀仁县。


羽山县西北八十里。高四里,周回八里,相传舜殛鲧处。《禹贡》:羽畎夏翟。曾氏注: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山因以羽名,下有羽渊。《志》云:山西北至沂州亦八十里,盖接界处也。又有分水岭,在县北七十里。自岭而北,至日照县九十里,盖与日照县分界。今置递运所于此。○夹谷山,《寰宇记》:在县西三十八里,即孔子相定公会齐侯处。

拦头山县东北七十里。有石拦际海,可遮洪涛,因名。其并峙者,曰阿夜山,山临海,雾气尝昏如夜,因名,亦接日照县界。○怀仁山,在县北四十里,昔以此名县。又有末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志》云:西北之山,山至此而尽,因名。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8: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读史方舆纪要》是中国清初历史地理、军事地理名著。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 ~1692)辑著。顾氏字瑞五,号景范,又称宛溪,江苏无锡人。明亡,隐居不仕,积二十年心血,“以史为主,以志证之”,采正史、地志,旁及野史,参以山川考察,撰成该书。全书共130卷,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份,共280多万字。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久居无锡城东宛溪,被学者称为宛溪先生。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顺治元年(1644 年),清兵入关,顾祖禹随父避居常熟虞山,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虽如此,亦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相反,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手段,以图匡复亡明的道路。秉承父亲遗命,立志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始,他边教私塾,边开始《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顾祖禹只身入闽,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康熙年间,虽曾应徐乾学再三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坚持民族气节,不受清廷一官一职,书成后甚至拒绝署名。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遍查徐氏传是楼藏书,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修撰,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也就是顾祖禹50岁左右时,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评分

参与人数 1海螺 +10 小鱼 +20 收起 理由
铁马金戈 + 10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18: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赣榆也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为莒、宋两小国,后被鲁国吞并,战国时鲁又被齐、楚瓜分。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10 收起 理由
周东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1 08: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本文来看:“元至元二十年,省县入朐山。向有东海巡司戍守。嘉靖十六年,改置巡司于新坝”。即至元二十年省县入朐山,这才是“东海废县”名称的由来,并非是与新县、旧县有关联的。
也说明故东海县治应是今新浦区南城镇。

评分

参与人数 1小鱼 +10 收起 理由
周东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IGANYU.COM

GMT+8, 2024-11-15 21:33 , Processed in 0.0862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AiGanYu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